人物篇 是非留待後人說 民國第一個享受國葬的人

這個故事,是關於一個民國時期若隱若現的人。他叫蔡鍔,你肯定知道他的名字,卻又未必知道他具體幹了什麼。更多人知道他和一位風塵女子的愛情故事,卻未必知道,他是民國第一個享受國葬的人。

1

1915年11月18日這一天,是日本客輪「山東丸」號開船的日子。

這艘往返於中國與日本之間的客輪,今天將於天津碼頭起航。這一天,船上多了一名特別的旅客。

說是特別,這位旅客30歲出頭的樣子,其實和一般人也沒什麼太大的區別。他去日本的目的,也並非驚天動地,也就是去「養病」而已。

但這確實是一位特別的旅客。當他離開北京前往天津的時候,袁世凱的「首席謀士」楊度就趕緊提醒:「此人一去,無異縱虎歸山,放魚歸海,從此我華無寧日矣!」

此人,就是蔡鍔。

2

蔡鍔,1882年12月18日出生,湖南人。從小聰慧的蔡鍔,12歲中秀才,16歲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在那裡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老師——梁啟超。很多人知道蔡鍔是一名軍人,卻未必知道他是梁啟超的弟子。

蔡鍔從上海的南洋公學(現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的前身)畢業後,17歲赴日本讀書。就和那個年代無數的青年學子一樣,蔡鍔發現,讀書改變不了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於是在學成回國之後,於1902年二赴日本,就讀於一所孕育出一批改變中國國家命運人士的日本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雖然蔡鍔和同學蔣百里等名列畢業生前三名的故事無從考證,但他、蔣百里和張孝准被稱為「士官三傑」卻是公認的。(蔣百里的故事參見《為什麼他沒打過一場仗,卻是陸軍上將?》)

蔡鍔後來說,自己去讀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目的,是覺得那時的中國,不缺少知識分子,但缺少優秀的軍人。於是,他就要去做一個能拯救中國的優秀軍人。

3

蔡鍔這輩子,一共做過兩件大事。

第一件,就是在雲南響應武昌起義,宣布獨立。

1904年,蔡鍔從日本學成歸國之後,立刻成為各省爭搶的對象——各省都需要能訓練新軍的人才,更何況是留日學生中的佼佼者。

蔡鍔先是在廣西幹了5年,做了不少軍校的校長,其中包括廣西陸軍小學堂。這個學堂第二期有一個學生,在開學報到時遲到了10分鐘,蔡鍔堅決不允許他入學。這個學生只能來年再考,考上了第三期。

這個學生,就是後來的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指揮著名的台兒庄戰役的桂系首領李宗仁。李宗仁後來回憶起蔡鍔時說:「我們對他敬若神明。」

1911年初的時候,29歲的蔡鍔已經做到了雲南新軍第十九鎮第三十七協的協統(旅長)。蔡鍔沒有參加同盟會,但一直和同盟會暗中聯繫,並明確表態:一旦發生革命,一定給予「絕對同情支持」。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參見《一根香煙點燃的革命》)。蔡鍔隨即踐行諾言,於10月30日在雲南發動起義,推翻了當地政府。不要小看蔡鍔當時這個「協統」。武昌起義,其實是一群班長、排長和連長搞起來的,搞成功後,大家請出黎元洪做都督,黎元洪當時也就是個協統。

革命成功後,蔡鍔把當初請他到雲南做軍務的雲貴總督李經羲禮送出境,然後自己就職雲南都督,開始大展拳腳。蔡鍔上台後,換掉了一批光說不做的人,整頓財政,裁減軍隊,興辦教育,開發實業。

蔡鍔在擔任雲南都督期間,兩次帶頭減薪,月俸由600元減到60元,只相當於一個營長的月薪,當時在全國聞所未聞。蔡鍔的弟弟從湖南來投奔他,想謀得一個職位,蔡鍔認為這樣不好,給了弟弟20元旅費,讓他自己回家。

一時間,雲南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然後,就驚動了一個人。

4

這個人,就是當時的民國大總統袁世凱。

蔡鍔擅長下圍棋,但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最精彩的博弈,是與袁世凱的真人對決。

根據《蔡鍔年譜》,蔡鍔和袁世凱認識,是在1906年,也就是蔡鍔從日本留學回來之後。但根據蔡鍔的老師梁啟超透露,蔡鍔當年想去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湖南的親戚只出得起2毛錢,蔡鍔去漢口的親戚那裡借到了6元錢,直到到了北京,才借到了1000元錢,而給他這個錢的人,就是袁世凱。

梁啟超說,這是蔡鍔在東京親口告訴他的,想來應該不假。由此可見,袁世凱應該是蔡鍔的「恩公」。

蔡鍔一度還是敬佩袁世凱的——這也很正常,放眼當時的中國,無論資源還是能力,無人能出袁世凱之右。1912年1月,蔡鍔曾在電文中稱讚袁世凱「宏才偉略,群望所歸」。

而袁世凱也相當看好蔡鍔。他曾這樣評價當時的幾位最傑出人物:「孫氏(孫中山)志氣高尚,見解亦超卓,但非實行家,徒居發起人之列而已。黃氏(黃興)性質直,果於行事,然不免膽小識短,易受小人之欺。蔡鍔遠在黃興及諸民黨之上,此人之精悍即宋教仁或亦非所能匹。」

請注意,袁世凱用的是「精」和「悍」兩個字。後來蔡鍔對袁世凱的行為也基本上沒有脫離這兩個字。袁世凱識人,不可謂不準。

1913年10月,袁世凱調蔡鍔赴京。

按照目前的說法,袁世凱不放心蔡鍔擁兵遠在雲南,所以調入北京「軟禁」。

蔡鍔在北京的兩年,袁世凱表面上對他禮遇有加,先後給了他一連串的官銜,如政治會議委員、參政院參政、將軍府將軍、陸海軍統率處辦事員、全國經界局督辦等;還幾乎每天召見,說是磋商政要,其實是防他有變。袁曾對親信曹汝霖說過蔡鍔「有才幹,但有陰謀」,其中就有「檻虎於柙」之意。

這固然是袁世凱調蔡鍔到身邊的一大目的,但從袁世凱對蔡鍔的賞識來看,並非是完全不想用他的。民國著名記者陶菊隱在《蔣百里先生傳》中說,袁世凱「心目中的軍事新人物,陸軍總長一席以蔡松坡(松坡為蔡鍔的字)為最適宜」。

而蔡鍔之所以肯離開自己的基地雲南赴京,還是懷著一腔熱血的——用梁啟超後來的話說,蔡鍔有點「抱有幻想」。蔡鍔並不是沒有認識到袁世凱的私心,但還是,希望借袁世凱之手,建立起中國現代化的國防。

但是,袁世凱還是讓蔡鍔失望了。

如果說袁世凱對蔡鍔的種種建議置之不理只是讓蔡鍔失望的話,那麼北洋政府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就超出了蔡鍔對袁世凱的認知底線。

更讓蔡鍔沒想到的是,袁世凱居然準備開歷史的倒車——自己當皇帝了。

5

袁世凱稱帝時蔡鍔的態度,一直是一個爭議的熱點。

1915年8月,袁世凱稱帝之前的準備運動已經到達最高潮,全國各省的督軍簽名「勸進」,在那份勸進表後面,當時被袁世凱封為「昭威將軍」的蔡鍔,是第一個簽名的。

蔡鍔為什麼要簽名,後來又為什麼反對袁世凱稱帝呢?

有人曾說,蔡鍔出爾反爾,是在「投機」。但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擁有全國最高統治權力的北洋系,並沒有公開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聲音(雖然段祺瑞、馮國璋等私下裡是反對的),而蔡鍔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冒有極大風險,而蔡鍔反袁時又不是牆倒眾人推,有何「機」可投?

那他當時為什麼要簽名呢?

還是要設身處地去想,從蔡鍔當時所處的環境來看。作為袁世凱身邊被牢牢看管的人,堅決不在一份明顯就是要大家表忠心試態度的表格上簽字,後果可想而知。

還有一個關鍵的細節。勸進表的簽字,發生在1915年8月25日,而就在8月24日,蔡鍔搭乘火車,從北京前往天津,與老師梁啟超密謀了一整夜。

如果真心準備簽名,蔡鍔為何要緊急前往天津,去找堅決反對帝制的老師梁啟超?梁啟超在1922年的《護國之役回顧談》中,透露了當夜密談的結果,蔡鍔認為:「若不把討賊的責任自己背在身上,恐怕中華民國從此就完了。」

由此可見,在勸進表上簽字,應該是蔡鍔麻痹袁世凱的第一步。

6

說到蔡鍔與袁世凱的周旋,就不能不提到一位女性的名字:小鳳仙。

在民間傳說中,蔡鍔與小鳳仙的纏綿故事一直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寫成小說,拍成電影,口口相傳。

遺憾的是,蔡鍔與小鳳仙認識是真,但真說如何要好,恐怕未必。

根據小鳳仙1951年拜見京劇大師梅蘭芳時做的自我介紹可知,她當年遇見蔡鍔時,只有16歲。一個胸懷大志的將軍,與一位16歲的少女一起共謀大事,想來也不太現實。

蔡鍔在袁世凱稱帝之後,確實開始流連於煙花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