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2016年7月15日,我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推送了一篇文章,叫《歷史上的今天:奧特曼出生,楊貴妃自縊》。

「饅頭說」這個微信公眾號,其實我很早就註冊了,當初註冊的目的,是用來發一些隨筆和感想,一直有一搭沒一搭地更新著,直到有一天,我想:要不拿一個微信公眾號的「原創」標籤?

按照微信的規定,要拿「原創」標籤,就要持續更新一段時間。於是我想,寫什麼東西能讓我有動力持續更新下去呢?想來想去,想到了「歷史上的今天」這樣一個題材。

選擇這個題材,一是因為我從小就對歷史很有興趣,本科的專業也算與歷史有關(是一個提前招生、文史哲都要學的班級),二是選擇「歷史上的今天」其實有點投機取巧,因為網上有很多「歷史上的今天」的資料,每天在歷史上都發生那麼多事情,我只需要挑幾件感興趣的評說一下就行,完全不會有作為公眾號運營者最大的煩惱:每天找選題。

第13天,寫完第13篇推送的時候,我在後台得到了微信的通知:我獲得了「原創」標籤。

但原來打算拿到「原創」標籤就休息的我,卻發現我停不下來了——我有了一批每天會在固定時刻等我更新的讀者。

我自己本來就是搞媒體的,對「讀者」的概念並不陌生,但作為傳統紙媒的寫作者,其實我離所謂的「讀者」挺遠的——十幾年的記者生涯,我除了收到過幾十封寄到報社的讀者來信之外,並不知道看我文章的讀者有多少,他們都是誰,他們對我的文章到底有什麼想法。

但我通過「饅頭說」,能真真切切感受到讀者通過後台消息和留言評論給我的反饋,他們說,喜歡看我寫的歷史故事,因為客觀,同時又有溫度。

關於「客觀」,我只能說,作為「業餘選手」的我一直努力在嘗試。在「饅頭說」的一個個歷史故事中,我都盡量用一種第三方、不帶感情色彩的口吻還原當時的歷史事件,而在每篇末尾,我都會寫篇「饅頭說」的短文,或短或長,抒發自己的感受。我一直想表達我自己的一個觀點:很多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都有兩面性。我們不能跳出當時的歷史環境,在現在用「上帝視角」去評價當時的人和事,這對當時的人來說,不公平。

關於「有溫度」的評價,效果有一點出乎我預料。直到現在,依舊都會有讀者給我留言,說不敢在公共場合看「饅頭說」,因為會哭。有的說,「在地鐵上直接就哭了」;有的說,在「公交車上哭得稀里嘩啦」;還有一位告訴我,「在辦公室看哭了,領導過來問我,是不是被人欺負了」。

其實我對「有溫度」的理解是,歷史不是冷冰冰的,我們看似由時間、地點和一連串數據組成的歷史事件,背後的主角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構成了我們的歷史。而既然是人,就一定有人性,一定有故事,一定有溫度。

因為希望能做到「客觀」和「有溫度」這兩點,我的「饅頭說」開始越寫越長。原來我的初衷,是每天花半個小時,把我覺得有興趣的「歷史上的今天」幾個故事串一串,簡單點評一下。但越來越多的讀者在後台留言說「不過癮」「不解渴」,於是,慢慢演變為每天只寫一個歷史故事,盡量寫透。

因為我有自己的本職工作,所以「饅頭說」的寫作只能放到睡前。由於讀者越來越多,責任也越來越重,大量細節的考證就變得越來越重要,寫作時間從最初的半小時,變為一個小時、兩個小時,直到現在每天睡前的三個小時(有時甚至需要更多),甚至要寫到凌晨。

曾有其他媒體採訪我時問:讓你堅持把「饅頭說」寫下去的動力是什麼?

我想了想,沒有其他原因,只有一個:讀者的期待和支持。

在後台,曾經的國民革命軍將軍的長孫媳婦,留言說謝謝我寫了她家長輩誓死抗日的故事;有航天工程師的家屬,留言說謝謝我讓大家知道航天人的不易和艱辛;我的很多讀者,在參觀我寫過的歷史人物的博物館、故居或經過以他名字命名的路牌時,都會拍照片發給我一起分享;我的一些女性讀者,說自己原來對歷史不感興趣,但現在可以和男友或老公一起探討一個歷史或國際政治問題,甚至對方還要向她請教。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去台灣大學交流的大陸女生在後台留言,說上歷史課,教授提問誰知道「四行倉庫」的故事,全班40多個台灣學生沒人知道,而她站起來侃侃而談——她說,因為是看了「饅頭說」那篇《一座被死守的倉庫》。

正是每天后台成百上千讀者的留言和鼓勵,讓我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

到了後來,每天開始有一群不同的讀者發來同樣的留言:「出書吧!」

面對讀者的留言,我其實是誠惶誠恐的。因為這畢竟是一篇篇發在自己微信公眾號上類似隨筆一樣的文章,儘管盡量力求客觀,但肯定還是帶著個人的情感烙印;儘管盡量考證,但因為業餘時間倉促,肯定有不少謬誤——這些東西如果結集出版,只能當作一個業餘歷史愛好者個人的一些隨筆,是絕不能當作歷史書籍來看的。

但內心畢竟還是有一些小憧憬的,希望自己堅持了一年的寫作,能有一個小小的交代。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的想法得到了中信出版社的支持。在黃維益編輯的鼓勵下,我真的開始把以前寫的推送開始篩選,校對,結集——我從沒想過,自己的微信推送,最終真的能成為一本書。

在篩選文章時,確實有一點痛苦:截至2017年4月底,「饅頭說」已經推送了136篇正式的文章,字數達到了68萬字——這肯定是一本書所容納不了的。經過反覆的選擇,最終將其中一些文章重新整理和刪改,收錄到了這本書里。而因為只能收錄部分文章,所以不可能以「歷史上的今天」這樣的時間線作為索引,於是分為「人物篇」、「逸聞篇」和「戰爭篇」三個部分。

而書名,經過讀者的投票,最終就叫《歷史的溫度》了。

(對不起當初選《歷史的真性情》的讀者們了。不過編輯和我說,以後可能會出第二本、第三本,以「饅頭說歷史」為系列名,書名還可以繼續變化。)

最後,還是想再次報告的是:這是一本收錄一個業餘歷史愛好者感想的隨筆集,還望大家對其中的謬誤多寬容,多諒解,多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2017年4月27日

寫於重慶飛往上海的航班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