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失蹤的樓層

如果你走進奧爾巴尼的紐約州立圖書館的電梯間,你會發現,雖然這座建築有十一層,但是沒有到達八樓的按鈕。要到不對公眾開放的八樓去,你就要乘電梯到七樓,穿過一道安全門,向桌邊的圖書館管理員說明來意,然後走進另外一部電梯,再坐一程。

當你走過默默朽壞的成架的書和期刊——自1923年以來堪薩斯州的預算案、澳大利亞人口調查記錄、《北方礦業》()全套裝訂本——可能先聽到的是東南角的一個小房間中傳來的德國歌劇聲。在門口窺視,你可能會看到一個相當粗笨的男子在一張桌子旁邊弓著腰,也許他正眯著眼透過一個鐘錶匠用的老式放大鏡研究著什麼。此處很隱蔽,這裡的工作也是如此。查爾斯·格林正聚精會神地研究的也許是他照看的上千件手工藝品中的某一件——一旦這些手工藝品在他的努力下吐露出自己的秘密,它們就會令三個世紀以來為大多數人所遺忘的歷史一瞬重見天日。

這本書述說的就是那一瞬間的故事。那是一個關於地理大發現時代的令人激動的冒險故事——當時,弗朗西斯·德雷克(Francis Drake)、亨利·哈德遜(Henry Hudson)和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船長正在全世界開疆擴土,而莎士比亞、倫勃朗、伽利略、笛卡爾、墨卡托、維米爾、哈維和培根正在徹底改變人類的思想和言論。這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歐洲故事,但也是美利堅起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關於美國海濱地區的一塊最初的歐洲殖民地的故事,它最終被其他殖民地吞沒。

本書的中心是一座島——一座在已知世界邊緣的,細長的荒島。在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全球化時代,當歐洲列強派出他們的海軍和商業探險家在海上游弋時,這座島將變成國際力量角力的支點,是控制一片大陸和一個新世界的關鍵所在。這個故事將圍繞計畫控制這塊寶地的國王和將軍展開,但是處在故事中心的是一群身份較為低下的人:來自歐洲不同地區的探險者、創業者,以及海盜、妓女等三教九流,他們都在這座荒島上尋找財富。這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組合構成了一個新的社會。他們是最早的紐約人,也是曼哈頓島上的歐洲原住民。

過去我們常常認為美國建國初期是由十三塊英國殖民地組成——認為美國歷史發端於英國,而後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其他民族的文化嫁接到此根源上並創造出一種新的社會形態,這種社會形態如今已變成世界各地多民族進步社會的典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談到十三個最初的英國殖民地,我們就會忽略另一個歐洲殖民地,一個以曼哈頓為中心、先於紐約而存在的殖民地,而這一殖民地的歷史卻在英國人接手後被抹去了。

我們所說的這塊殖民地佔據了新形成的弗吉尼亞和新英格蘭這兩塊英國領土之間的區域,它大致是從今天北方的紐約奧爾巴尼延伸至南方的特拉華灣,包括後來的紐約州、新澤西州、康涅狄格州、賓夕法尼亞州和特拉華州的全部或一部分。這塊殖民地是由荷蘭人建立的,他們將它稱為「新尼德蘭」(New herland),不過此地的居民有一半來自其他地方。它的首府由一小群粗糙的建築組成,這些建築坐落在無邊無際的荒野邊,然而這裡泥濘的巷陌和水邊穿梭著語言各異的人——挪威人、日耳曼人、義大利人、猶太人、非洲人(奴隸和自由人)、瓦隆人、波西米亞人、門西人(Munsees)、蒙托克人(Montauks)、莫霍克人(Mohawks)和許多其他民族的人,彷彿「通天塔」故事中的場景一般。他們都生活在帝國邊緣,努力尋找共存的方式,在混亂與秩序、自由與壓迫之間尋找一種平衡。海盜、娼妓、走私者、坑蒙拐騙的生意人在此當道。這裡是「曼哈頓」,換言之,這裡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無論是在北美殖民地還是在別處都是如此。

由於此處的地理位置、人口加上受荷蘭人控制(即使是在當時,它的母城阿姆斯特丹也是歐洲最自由的城市)的緣故,在這座島城上,美國海岸邊蒸蒸日上的第一個多民族社會即將形成,而且這種社會形態將在美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被複制。2001年9月11日,那些打算向美國力量的中心發起一次象徵性進攻的人選擇了世界貿易中心,這並非巧合。如果說美國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對不同文化獨樹一幟的開放性,那麼曼哈頓島南端的這塊小三角地就是這種理念在「新大陸」中的發源和成形之地。許多人——無論是住在中心地帶還是「第五大道」上——都認為紐約市在文化融合方面顯得非常狂野、極端,在美利堅合眾國中,它是一個異類,幾乎是一個異邦。本書對此提供了另一種觀點:在神話、政治和崇高理想的層面之下,從現實生活中人們生活和互動的層面來看,曼哈頓就是美國起步的地方。

1664年,以曼哈頓為中心的原歐洲殖民地走到了盡頭,變成了英國的殖民地。約克公爵、國王查理二世的兄弟詹姆斯將其重新命名為紐約,並將其納入英國在美國的其他殖民地。在最早的美國史學家看來,那一天標誌著這一地區在歷史上的真正起點,而此前由荷蘭人統治的殖民地幾乎頓時就被認為是無足輕重的了。當人們要紀念國家起源的時候,英國清教徒和新英格蘭的清教徒的故事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模式。清教徒的故事更加簡單,沒有那麼散亂,而且也沒有那麼多海盜和娼妓的成分,無需找理由就可以搪塞過去。這使人們可以很輕易地忽略一個事實:清教徒為了躲避宗教迫害,乘船抵達美國海岸,在站穩腳跟之後建立了一個殘忍而偏狹的政權,一個冷酷的、神權統治的一元文化——這與這個國家未來的走向大相徑庭。

僅有的幾本早期的有關這塊荷蘭殖民地的書,讀來都令人不快,這也無可厚非,因為甚至連這些書的作者都認為這塊殖民地是一個與歷史主流毫無關聯而又閉塞落後的地方。華盛頓·歐文筆下的「尼克伯克」(knickerbocker)講述了紐約的歷史,那是一部歷史題材的滑稽諷刺作品,作者從未打算將其當作事實看待——儘管人們曾嘗試了解這塊以曼哈頓為中心的殖民地上發生過的真實情況,但這部作品令一切變得模糊不清。在流行文化的影響下,有關這塊殖民地的故事被簡化為一些含糊隨意的事實:這裡曾被一個脾氣暴躁、裝著木頭義肢的總督管轄,而最臭名昭著的事件是荷蘭人竟以價值24美元的日用品從印第安人手裡買下了這座島。所有想要進一步探個究竟的人也許都會以為這個殖民地太過微不足道,以至於沒有留下相關的記錄。正如一位歷史學家所說:「關於曼哈頓島上的早期荷蘭殖民者的原始資料並不多,內容也不豐富(因為)……荷蘭人的文字記錄少得可憐,總之他們的記錄總體而言十分貧乏。」

然後,我們跳轉到1973年的一天,35歲的學者查爾斯·格林被人領進奧爾巴尼的紐約州立圖書館的地下室,猶如海盜看到了滿滿一箱祖母綠寶石一樣,他看到了令他賞心悅目的東西。格林是研究17世紀荷蘭語(任誰都會覺得這是個晦澀難懂的研究議題)的專家,當時他剛剛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正在尋找相關的工作,而他自己也知道這工作不好找。這時,命運朝他露出了微笑。幾年前,該圖書館的歷史手稿管理人彼得·克里斯托夫在檔案室中發現了很大一批焦黑色、布滿霉點的文件。他知道這些東西是什麼,也知道它們是研究美國史前史的巨大財富。它們從戰爭、大火、洪水和被人們遺忘了幾個世紀的境地中倖存了下來。值得注意的是,他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讓它們重見天日——那段歷史在當時依然被人們認為是歷史中奇怪的旁枝末節,人們對此幾乎毫無興趣。他撥不出資金去聘用翻譯,而且,世界上也沒有幾個人能將這些文書解碼。

終於,克里斯多夫接觸到了一個有影響力的荷裔美國人,他是一位已退休的准將,而且名號很響亮:科蘭特·凡·倫斯勒·斯凱勒(Cortlandt van Rensselaer Schuyler) 。斯凱勒將軍當時剛剛替他的朋友納爾遜·洛克菲勒(Nelson Rockefeller)總督視察了奧爾巴尼的帝國廣場建築,這是州政府的中心建築群。斯凱勒給洛克菲勒打了一通電話。洛克菲勒當時正是在野人士,他很快就會被傑拉爾德·福特(Gerald Ford)發掘並成為後者的副總統。在洛克菲勒打了幾個電話後,圖書館得到了一小筆錢,項目可以啟動了。克里斯多夫又給格林打了電話,告訴他,他有工作了。於是,就在這個國家正從「水門事件」這一中年危機中恢複過來時,一扇通往它誕生時期的窗戶就要打開了。

查爾斯·格林1974年接收照看的是1.2萬張粗紙,紙上滿是17世紀荷蘭人的字跡,一圈一圈的很潦草。在沒學過這種文字的人看來,它們就像是我們的羅馬字母與阿拉伯文或泰文交雜在一起的文字——今天,即便是說現代荷蘭語的人也無法破譯其中的大部分文字。在這些紙頁上,350年前以墨水寫就的文字如今有一部分已經模糊在棕色的腐爛紙張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