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臣子 第二章 李斯的選擇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遊會稽,並海上,北抵琅邪。丞相斯、中車府令趙高兼行符璽令事,皆從。始皇有二十餘子,長子扶蘇以數直諫上,上使監兵上郡,蒙恬為將。少子胡亥愛,請從,上許之,餘子莫從。

這是秦始皇一生的最後一次出遊,這一次出遊改變了李斯的命運,也改變了秦朝的命運。我們先大致分析一下當時始皇身邊群臣的背景。

始皇當時有兩個丞相,左丞相是李斯,右丞相是馮去疾。馮去疾的背景十分特殊,他的祖上叫馮亭,是韓國上黨(今山西省東南部)的郡守。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國攻打上黨,韓王打算割讓上黨求和。但馮亭非但堅決不聽從韓王的命令,反而帶領上黨十七城投降趙國。馮亭為何這麼做?因為他知道秦國對上黨志在必得,希望趙秦相爭,讓韓國得以從中獲利。我在《帝國崛起:王道、霸道與強道的取捨》一書中說過,這是「移禍江東」的毒計。

馮亭此舉引發了趙國和秦國的長平大戰,此戰最後以趙國慘敗告終。被趙國封為華陽君的馮亭,也和趙國統帥趙括一起戰死在長平。照這樣看來,馮亭應該算是秦國的敵人才對,但說來也奇怪,馮亭的子孫在秦滅六國後卻受到重用,如馮毋擇封武信侯,馮去疾為右丞相,馮劫為將軍。

可能是因為這個緣故,始皇對李斯的信任遠在馮去疾之上。後人在史書中時常看見李斯在秦國發揮的重要作用,卻很少看到馮去疾的表現。這一次巡遊,始皇也決定帶李斯同行,而命令馮去疾留守。

此外,當時另一個最得始皇信任的人是中車府令趙高。怎麼知道始皇最信任他呢?因為始皇把發兵的虎符和掌政的玉璽全都交給趙高來管。

在武將方面,秦滅六國功勞最大的是蒙氏和王氏。秦昭王時,蒙驁從齊國投奔秦國,此後為秦國立下累累戰功。到了秦王嬴政即位後,蒙驁故去。此時王氏家族的王翦和他的兒子王賁都受到秦王的重用,父子倆先後消滅了趙國、魏國、楚國和燕國。而王賁攻楚時,蒙驁的兒子蒙武便是他的副將。

蒙武的兒子叫蒙恬、蒙毅,蒙恬曾與王賁一同攻滅齊國,完成了統一大業。而後秦始皇命蒙恬帶領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取得了河套以南之地,從此蒙恬就在北方前線防備胡人入侵,一連屯駐了十餘年,而王賁的兒子王離便是他的副將。從蒙氏和王氏三代的情況,各位就可以看出兩家淵源有多深。

始皇非常信任蒙恬兄弟,不但讓蒙恬在外掌握大軍,更任命蒙毅為上卿,讓他隨侍左右作為參謀。因此蒙毅也跟隨著始皇參加了這次巡遊。本來按這樣的情形發展,秦朝有可能不會滅亡,但歷史卻走向了另外一條道路。

看過始皇的臣子們後,我們再看看他的兒子們。始皇一共有二十幾個兒子,但留下姓名的並不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長子扶蘇和最小的兒子胡亥。始皇一生沒有立太子,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覺得自己會長生不死,長生不死的人是不需要立太子的。

本來按照繼承順序,最有可能繼位的是扶蘇。但始皇不喜歡扶蘇,扶蘇在許多問題上都與始皇意見不合,又數次犯顏直諫。始皇氣得將他趕出咸陽,任命他為蒙恬的監軍,把他打發到遙遠的北方前線去。與此相反的是,始皇非常喜歡最小的兒子胡亥,這次巡遊就只帶著胡亥去,其他的兒子都不得跟從。

立儲乃是國家之根本,根本不確立,國家就要動蕩,這在歷史上有過無數血淋淋的教訓。因此身為國君,絕不能輕易地顯露自己對兒子的偏愛。始皇在這一點上犯了大錯,以至於後來才會為人所不齒。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這年七月,始皇到了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平鄉縣),病得十分嚴重。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於是命令趙高寫詔書,準備送去給長子扶蘇。詔書命令扶蘇把大軍交給蒙恬,然後和運送始皇遺體的車隊在咸陽會合,讓扶蘇主持他的葬禮。在封建宗法時代,主持葬禮的人就是理所當然的繼承人,這也代表始皇要傳位給扶蘇。

在這一刻,始皇做出了正確的決定。但正確的決定是否就能獲得好的結果,必須看具體執行的人。歷史上有很多時候,做好事未必有好的結果,其關鍵在於「委之非人」。

始皇這次真的委託錯了人,他把這件事交給了趙高。因為趙高是「兼行符璽令事」,必須經過他在詔書上加蓋玉璽,才能作為正式詔書發出去。趙高寫好了詔書,也蓋上了玉璽,卻沒有交給使者發送出去。為什麼呢?因為趙高想等等看,看始皇會不會就在這幾天死去,他另有打算。

果然如趙高所料,始皇很快就駕崩了。順帶一提的是,關於始皇駕崩的日期,《史記·秦始皇本紀》說是「七月丙寅」,但後世學者考證出始皇三十七年七月沒有丙寅日,八月才有。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太史公居然連當年七月沒有丙寅日都不知道,如此粗疏,真是一大敗筆。

但真是如此嗎?我們不妨想想,太史公司馬遷是天文歷算名家,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太初曆」便是由他制定的,他犯下這種錯誤的可能性有多大?秦漢之際的曆法,並不像今人所想的如此有序。許多出土文獻上所標示的日期干支,就明顯和後世史學家嚴密推算出來的結果不合,難道這些都要說是古人弄錯了?就算退一步說,當年七月確實沒有丙寅日,但試想一下,倘若你是史學家,看見前人記下錯誤的日期,你該怎麼辦?

改成正確的日期?問題是,你也不知道正確的日期是哪一天。

直接按自己的推測改寫?這種做法似乎也好不到哪裡去。

那就索性不要記下有問題的日期?失去這條線索,後人就根本無從考證。

因此,最好的做法就是,一方面將前人留下的有問題的日期原封不動地記下來(例如在《秦始皇本紀》中記「七月丙寅」),等待有朝一日能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則適度地表達自己對這個日期的懷疑(例如在《李斯列傳》中只記「其年七月」,卻不寫詳細日期),這也就是中國古代史寫法中所謂的「疑以傳疑」。

書及璽皆在趙高所,獨子胡亥、丞相李斯、趙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

秦始皇駕崩了,但他的遺詔和玉璽此時還都在趙高手中。知道皇帝已經駕崩的,只有胡亥、李斯、趙高和在始皇身邊服侍他的五六名宦官而已,除此以外別無他人。

隱瞞始皇死訊正是李斯的主意。李斯為何要隱瞞始皇帝的死訊?在《秦始皇本紀》中,說他是因為「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喪」。

試問:你認為在當時的情形下,李斯的做法是否正確?

當時皇帝在外駕崩,李斯想要避免國家的動蕩,從正面來看,這一點無可厚非。問題是,他可以隱瞞天下人,但有一個人他萬萬不該隱瞞。那個人是誰?那就是帝國的繼承人——扶蘇!

李斯為什麼要選擇向扶蘇隱瞞?在《李斯列傳》中,太史公提供了有別於《秦始皇本紀》的另外一個理由。

李斯以為上在外崩,無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轀輬車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宦者輒從轀輬車中可諸奏事。

注意!這裡說的是「無真太子」,而不是「無太子」。按常理推想,始皇決定傳位給扶蘇,憑李斯和秦始皇的關係,他不可能一點都不知道。而從後面的發展來看,李斯確實知道這一點。但他現在卻以「無真太子」為由,選擇對扶蘇隱瞞這件事,你就可以知道李斯心中其實不希望扶蘇繼位。

為什麼呢?因為扶蘇並不喜歡李斯。試想,扶蘇過去對始皇的種種作為有諸多不滿,甚至不惜數次犯顏直諫。而始皇的種種作為,「斯皆有力焉」!扶蘇怎麼可能會喜歡李斯?李斯又怎麼可能不擔心扶蘇繼位後自己的命運?

李斯為了隱瞞死訊,想出一個辦法,那就是將始皇的遺體放在轀輬車中,不讓人見到。「轀輬」其實就是「溫涼」的意思,相傳這是一種百葉窗式的車子,所以冬溫而夏涼。李斯讓不知情的百官像往常一樣上奏,也像往常一樣將食物送進車中,由宦官在車中代替始皇批准奏摺,吃掉食物。

這樣的計策乍聽之下很簡單,效果卻非常好。原因是始皇在世時,百官也只是接受他的命令,已經許久都沒有人敢提出質疑。這樣的計策能瞞天過海,固然是始皇自己一手所造成的,但李斯懂得趁火打劫,其聰明程度可見一斑。

自以為聰明的李斯卻不知道,他的用心已經被人看穿了。

趙高因留所賜扶蘇璽書,而謂公子胡亥曰:「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長子至,即立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奈何?」

趙高私自扣留了始皇要賜給扶蘇的符璽和詔書,這是因為他一心希望胡亥能當皇帝。趙高曾經當過胡亥的老師,兩人關係很好,而他支持胡亥的另一個原因是,扶蘇和蒙氏的關係很好,趙高卻與蒙氏有深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