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臣子 第一章 詬莫大於卑賤,悲莫甚於窮困

要了解一個人,光是看他本人的生平是不夠的。因此,在前面的內容中,我們看了秦始皇生長的家族,因為這對他的性格和觀念影響甚巨;我們還看了秦始皇的孩子,因為身教重於言教,一個人的孩子往往也反映了這個人不為人知的一面。

除此之外,任何事業都不是一個人就能成就的,我們還得看看跟這個人一起共創事業的夥伴們是一群什麼樣的人。而一個人能否成就事業,還和他的對手是什麼樣的人關係密切。這兩方面的內容,正是本書的重點所在。

當然,由於篇幅有限,本書不可能將秦始皇周圍所有的人都一個一個分析清楚。如果有足夠的篇幅,我也很樂意每一個人都談。但在此,只能挑最重要的幾個人來談。秦始皇的臣子之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李斯,因此本書前半部分就將以他的生平為主軸來展開。

本書關於李斯生平的敘述,主要出自《史記·李斯列傳》。各位要知道,《史記》里如果專門為一個人立傳,就說明在太史公的心中,這個人在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李斯的地位真的那麼重要嗎?當然重要!因為秦的滅亡與李斯有著最密切的關係。我們先來看看,李斯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太史公一開始就告訴大家,李斯其實是個楚國人。但一個楚國人,為什麼最後竟然會成為秦國的丞相呢?

當年秦國的祖先被周人強迫遷移到蠻荒的西方去抵禦戎狄,這樣的環境固然造就了秦人富有血氣的戰鬥性格,卻也使得秦人缺乏文化的積累,在治理國政方面不得不依賴東方六國的人才。因此,秦國一直有著重用外國人治國的傳統,例如百里奚是外國人,蹇叔是外國人,商鞅是外國人,張儀是外國人,范雎是外國人,呂不韋是外國人,而李斯也是外國人。

年少時,為郡小吏。

李斯年輕的時候,其實是楚國一個郡中的小吏,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在地方政府就職的小公務員。

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

太史公敘述李斯的生平,是從一個小故事開始的。有一次,李斯在政府機關的廁所中看到幾隻老鼠,這些老鼠專門吃不幹凈的食物。這是理所當然的,廁所裡頭還有什麼好東西可以吃呢?因為廁所中常常有人和狗進進出出(身為現代人,很難想像人與狗進同一個廁所的畫面),所以廁所中的老鼠一天中常常要被驚嚇好多次。

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

可是有一次李斯到糧倉去,卻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糧倉里的老鼠每天都吃得飽飽的。因為糧倉里最多的就是糧食。而且糧倉里很少有人和狗進出,糧倉里的老鼠每天吃著美味的糧食,居住在寬敞舒適的屋子裡,不必擔心人和狗的打擾。

於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各位請特別注意這個「嘆」字,在《史記·李斯列傳》中,「嘆」是最關鍵的一個字,李斯的一生共有四次嘆息,每一次都在他人生的關鍵時刻,可以說「嘆」字緊緊地扣住了李斯的一生。因此各位要特別注意,李斯的每一次嘆息都是在一個什麼樣的境況下發出的。

這一次,李斯看到這樣強烈的對比,不禁心有感慨,於是嘆息說:「人有沒有出息就像老鼠一樣,就在於他所處的環境!」

在這個世界上,同一個人在不同階段得到的外界評價往往相去甚遠。可能在沒有成功之前,他講話被人稱為「粗野」;等到成功之後,他講話就被人稱為「霸氣」。一旦成為人生的贏家後,這個人似乎做什麼都是對的。這不禁讓人感慨,所謂賢能和不肖到底是由什麼來決定的呢?

各位不妨捫心自問:在這個社會上,品德高尚的人,就一定能成功嗎?聰明的人,就一定能成功嗎?努力的人,就一定能成功嗎?事實上並非如此。從歷史上來看,人是否能成功,除了取決於自己本身所具備的能力外,還與他所處的環境有關。這就是人們要慎選環境的原因,荀子說得好:「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能夠超越環境的人不是沒有,只不過實在太少了。

如果你不能改變所處的環境,那你的一生往往就會被這個環境所拘束和困住,你很難改變、擺脫自己原有的命運。所以人如果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就要去找一個能夠實現理想的好環境。但問題來了,很多人都想改變自己所處的環境,可是辦得到嗎?

你想去好的環境,但好的環境就一定會接納你嗎?你想去世界五百強企業工作,世界五百強企業就一定會聘請你嗎?

那該怎麼辦呢?各位可能還記得我在前面說過,這個社會的本質就是「需要」和「有用」。如果你希望到一個理想的新環境去,你就要先想一想這個環境需要什麼樣的人,針對它的需要,你是不是有用。說得更清楚一點,你想要改變你所處的環境,第一步就是改變你自己。如果你不能讓自己成為新環境需要的人,你就永遠不可能到那個環境中去。

李斯不願意一輩子做一個地方政府的小公務員,而他也明白想要改變所處的環境,就必須先改變自己。但是人要怎麼樣才能改變自己呢?只有一個字:學!古人說「不學無術」,反過來想,只要你肯學,就會有術。只有學習和教育,才能真正改變一個人。

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

李斯是個聰明人,既然要學,就要找最好的老師學。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也就是戰國晚期,他所能找到的天下最好的老師就是荀子。學什麼呢?學「帝王之術」。

「卿」是尊稱,荀子曾在當時天下學術最興盛的齊國三次擔任祭酒,這個職位非德高望重者不能擔任。後來祭酒也被沿用下來,成為中國古代最高的學職。

什麼是「帝王之術」?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統治的方法。什麼樣的人會需要統治之術?當然就是統治者。於是李斯便可通過助統治者成就真正的帝王之業,來替自己的人生開闢一條康庄大道。

學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欲西入秦。

人就怕學不成,一旦你「學已成」,確實把自己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之後,那接下來就不是環境挑你,而是你挑環境了。為什麼呢?因為你有用,人家需要你啊!

因此,學成之後,接下來就請你慎選環境。有些人才學出眾,但他不懂得挑環境,或者挑錯了環境,一生照樣沒有出頭之日。舉個例子來說,名臣百里奚在出仕秦穆公之前便是如此,他一共挑錯了三次環境。

第一次,他打算出仕齊國的國君無知,幸好好友蹇叔勸他別去。無知本來靠弒君自立,不得人心,後來果然被殺,齊國爆發內亂。如果百里奚當時成為無知的臣下,就可能捲入這場大難之中。

第二次,他打算出仕周室的王子頹,好友蹇叔又勸他別去。王子頹把周天子趕走,自立為王。後來列國聯軍勤王,又把王子頹殺了。如果百里奚當時成為王子頹的臣下,就可能一起被誅殺。

第三次,他打算出仕虞國的國君,好友蹇叔又勸他別去,但這次他沒聽蹇叔的話。後來虞君為了貪圖晉國送來的寶馬玉璧,借道讓晉國的軍隊伐虢,等虢國滅亡後,晉國就順便把虞國也消滅了,百里奚先是成為階下囚,然後又淪為奴隸。

幸好百里奚後來被秦穆公重用,在秦國大展所長,這才改變了他自己的命運。

在這裡請各位把書合上:

如果你是李斯,你已跟隨荀子學成了帝王之術。在戰國七雄之中,你會選擇到哪一個國家去?

按常理推測,不管是出於愛國心還是從對環境的熟悉程度來看,大多數人應該都會選擇自己的祖國,對李斯來說也就是楚國。楚國是南方大國,如果好好振作一番,未必不能打敗秦國。

可是,「楚王不足事」啊!楚王的條件,並不足以讓人侍奉他。在那個時代,「君擇臣,臣亦擇君」,這就是商鞅當年為什麼要反覆試探秦孝公的原因。《孫子兵法》所謂七計中,以「主孰有道」為第一要件,就是因為碰上無道的領導者,任你有千種智謀、萬般本事,他不聽,你也是要失敗的。

楚國是當時東方六國之一,楚國尚且如此,其他國家就更糟了。韓、魏屢次敗於秦國,基本上是苟延殘喘。趙國在長平之戰後,燕國在子之之亂後,齊國在諸國入侵後,基本上都已元氣大傷。因此對於一心建立功名的李斯來說,就只剩下一個選擇。

秦國!當然只有秦國!

這是當時的天下第一強國,而且此時正值秦國統一天下的前夕,可以說是千載難逢的良機。

我每次讀這段歷史都在想,當時有這種想法的人絕對不止李斯一個,光是《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記載的就有齊國人茅焦和大梁人尉繚等。天下有這麼多人才日夜奔向秦國,秦國怎能不強大!

李斯認為只有在秦國才能實現他的理想、他的抱負,得到他所想要的東西,所以他毅然決然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