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從秦始皇帝到奉元復性:一位管理學者的思辨

世浩是我的「奉元」同門,但我們在書院讀書的時間前後相差二十多年,本應無緣相識,卻在近兩年因先師愛新覺羅·毓鋆而結緣。書院三十年前名為「天德黌舍」,後來改為「奉元書院」,其宗旨的核心是「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

我與世浩的專業迥然不同,他是歷史考古學者,我則鑽研企業管理,個性加上專業訓練,我向來謹守學科分際,不敢輕易逾越自身專業而提出評論;此次世浩盛情邀約,首次破例。一來是世浩學養俱佳,才華橫溢,更有憂世濟民之心;再者,此書打破傳統歷史的框架,文章鋪陳與擴展方法都讓人讀來沒有距離感,加上本書的宗旨,亦與個人在管理教學、研究和平日所思、所行若合符節,對我自己有很大的觸動與啟發。因此,恭敬不如從命,謹為文寫序推薦,也藉此介紹文章特色給各位讀者。

「原始察終,反求諸己」。本書將歷史人物以接近管理學「案例研究」的方式進行論述分析,以秦始皇為主軸,探討了環繞秦始皇身邊的人物及具體事例,以一個個「小案例」的方式,進行主客觀分析,不但分析人物的性情,亦剖析當下的歷史條件與局勢,以及人物的策略、思考與抉擇,最後再探究其是非成敗的道理,細細讀來,令人有所思、有所得。

有別於坊間歷史書籍,本書採用少見的雙向互動模式,不僅透過多個案例故事拉近讀者與過往歷史的距離,同時還利用「換位思考」聯結讀者與書中人物的關係,這對啟發普通民眾,乃至於管理階層的思辨能力都有莫大幫助。例如書中談及張良得黃石公兵書的故事,流傳千古仍發人深省,本書巧妙結合中華文化的思想內涵來詮釋《史記》,告訴讀者「忍」與「先」不僅是張良從黃石公的無言身教所學到的受用心法,也是張良後來協助劉邦得到天下的智慧源泉。

「見盛觀衰,慎思明辨」。本書以史證經、以經論史的角度,貫穿了人物的時代精神,在分析不同歷史人物想法的過程中,以「思辨」方式啟發讀者進行大是大非的思考訓練,透過以人物為中心的《史記》,著眼於任何人物在歷史上的影響,讓讀者在歷史事件的激蕩中,明白每一個歷史人物身處錯綜時局時,所展現的思慮與謀略。

從本書中,讀者可從多元角度來培養「因人而異」「見仁見智」的思辨能力,進而建立具個人見解的思維觀點,而非只是依循傳統、墨守成規,只求「標準答案」的思考邏輯。

「春秋重人,大易通變」。本書具有深刻的人性關懷,延續春秋精神與《易經》窮變通久的思想。作者懷著憂時濟世的人文關懷精神,提出歷史的三次巨變:第一次巨變是從仰韶時代到龍山時代,第二次巨變是從春秋戰國到秦漢時代,第三次巨變則是從鴉片戰爭到今天。

作者藉由深入探討第二次巨變,分析秦漢英雄人物面對時代變革的胸襟與處世精神。並以積極正向的態度,鼓勵正處在第三次巨變中的我們,從歷史脈絡中汲取明哲保身與經世致用的智慧,培養全方位應變能力。中華文化不講求末日觀,而我們也沒有悲觀的權利,未來歷史的發展完全在我們起心動念之間,面對第三次巨變中價值觀混亂、人心浮動、社會對立增加的情形,我們只有一肩承擔起歷史責任,深刻思考人心所向,找到解決天下人問題的方式,才能開創人類文明盛世的新視野。

「感動(化)人心,奉元復性」。本書提出了歷史的三個功用:「啟發智能」「審時度勢」「感動人心」,隱含在這三個功用中,還有第四、第五……歷史的功用,其中包括「反求諸己」「明辨是非」到「奉元復性」。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反求諸己的自省功夫,不僅讓讀者發思古之幽情,更發揮了「古為今用」之效,以古人思想來啟發後人智慧,培養明辨是非與撥亂反正的能力,一掃我們心中的迷惘,重顯人類共同價值的澄明。

奉元復性則是回到人類的根本——「人性」。歷史是「人心人性」的組合,從「人心人性」來了解歷史是最直接、最務本的方式,也唯有回歸到「人心人性」才能掌握歷史脈動與規律。歷史本有其規律,在此規律面前,唯有秉持謙卑、自省、警惕的恭敬心,方能發掘歷史長流中的「真」與「性」。

對於目前身處高科技網路時代,容易抱持追求時尚、只重當下、去歷史化、流於片面或單向思維,以及自以為是的心態的青年來說,更是一記當頭棒喝。回顧歷史是要讓我們以古鑒今、擁有超越自我格局的遠見,以及帶領社會前往光明方向的改變力,響應本書提出的,在第三次巨變的當下,此時此刻,我們更需敞開視野與胸懷,順應人性與良知,回歸中華文化「夏學」的源頭,使華夏文化能對全人類做出和平貢獻。

國際管理學會終身院士暨前主席

陳明哲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