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成功的代價

不過各位不必擔心,商鞅死歸死,新任的秦惠文君還是繼續用商鞅的新法在統治秦國。等等,這又是為什麼?惠文君不是恨透了商鞅嗎?

如果各位有這樣的問題,那就太不了解什麼是政治人物了。一般人會在乎事情的好壞對錯,學者會在乎事情的真假是非,但政治人物只會在乎一點,那就是這件事物「能否為我所用」。惠文君可以怨恨商鞅,也可以殺了商鞅,但他會繼續用商鞅的新法。因為他比誰都明白,商鞅這套辦法對國君最有利。

這就解答了另一個問題,為什麼當商鞅遭遇危機時,秦國的新軍功階層沒有起來幫助商鞅呢?因為只要新法不變,他們的利益就不變,既然利益不變,誰會賭上身家性命去幫助商鞅?

政治,原本就是這世上最無情的事物,沒有之一。

更何況,法家的核心理念是維護君權、強化君主專制,他們只主張「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他們可從沒說過「君王犯法與庶民同罪」。現在是國君要對付商鞅,守法的秦國人當然會站在國君這一邊,又有什麼好說的?至於私人的恩情,法家最想消滅的不就是這種東西嗎?

我想商鞅你一定覺得不甘心吧?一定覺得你為秦國做了這麼多,秦國人怎能如此無情呢?可是當你教育他們,只要遵守法律就好,在法律之下什麼人情都不必考慮的時候,他們有這樣的反應,不是很自然的事嗎?這一切不就是商鞅你自己一手造成的嗎?

商鞅雖然被處死了,秦國仍將發揚他的精神,不斷奉行「強道」的精神。但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道路上,除了商鞅之外,還有兩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接下來等著出場。

十年,張儀相秦。魏納上郡十五縣。

商鞅之後,第二位影響秦國命運的人物就是張儀。

商鞅不是秦國人,而張儀也不是秦國人。按《史記》的記載,張儀是魏國人,他所學是遊說諸侯之術,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外交和談判專家。學成之後,張儀本來想選擇出仕的國家,是南方老牌大國楚國。他去了楚國,也好不容易攀上了楚國宰相的門路。結果在一次宴會上,楚國宰相丟了一件玉璧,找不到是誰偷的,大家居然都懷疑張儀。為什麼呢?因為張儀最貧窮。

誰說貧窮的人就一定會偷東西?這太沒道理了吧!問題是,誰會懷疑有錢有勢的人呢?誰又敢懷疑有錢有勢的人呢?就算冤枉了貧窮的人,他又能拿大家怎麼樣呢?

所以張儀就被抓起來嚴刑拷打,但不管怎麼打,張儀始終不肯承認,最後只好把他放了。張儀的妻子看到丈夫落得如此下場,感嘆地說:「如果你不去讀書學遊說,怎麼會落得這樣的羞辱呢?」張儀反而問他的妻子:「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嗎?」妻子笑著說:「當然在啊!」(廢話,不然張儀現在是怎麼說話的?腹語嗎?)張儀說:「在,就夠了!」

因此張儀最後做出了和商鞅一樣的決定,他要悍然進入虎狼之秦。不要忘了,前面商鞅為秦國奉獻一生,最後落得死無全屍的下場。殷鑒不遠,六國人看了,誰還敢入秦?而此時張儀就敢去秦國遊說求官,真是「殺頭生意有人干」,為了前途連命都敢賭進去。

我每次讀到這一段都會想,商鞅和張儀這兩個人,一個是當宰相勸他逃命時,悍然把性命押在自己的判斷上,不肯馬上逃走;另一個是處於人生的絕境時,能夠絕對相信自己,終有一天憑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這兩個人都是狠人,對別人狠,對自己也狠。

結果張儀入秦後,受到惠文君的賞識,很快便被重用。惠文君十年,他大膽任用張儀為相,君臣倆準備展開侵略中原的大計畫。張儀和商鞅的手段不同,商鞅雖然讓秦國強大起來,但卻使東方六國對秦國產生戒懼之心。如果六國因此聯合抗秦,那麼秦國仍然不是他們的對手。所以張儀希望利用外交手段來分化六國,拉攏親秦的國家來對付抗秦的國家,這樣秦國的東進將會事半功倍。

張儀為什麼能當上秦國的宰相?除了他的才華之外,還因為他送給了秦國一份大禮。這一年,秦君派公子華和張儀率軍去圍困魏國的蒲陽,結果蒲陽守軍被迫投降。這時張儀居然勸秦王將蒲陽還給魏國,還主動派公子繇到魏國做人質,接著張儀勸魏王說:「秦國是戰勝國,還能對魏國這麼好,魏國難道要對秦國無禮嗎?」

面對戰勝的強秦,魏王還能怎麼辦?於是魏王只好回禮,將鄰近秦地的上郡十五縣都送給了秦國。為什麼魏王不敢不回禮?因為秦強而魏弱,魏國不敢得罪秦國。但這樣一來,秦國不但得到了好處,魏國還從此被懷疑是親秦的一方,張儀達到了讓六國間產生不信任感的目的。

十四年,更為元年。……三年,……張儀相魏。

惠文君十四年,他在這一年改稱惠文王,因此重新定為元年。而在惠文王三年,張儀居然被秦國免相了!走投無路的張儀,只好投奔魏國,於是成為魏國的宰相。

惠文王為何罷免張儀?事實上,張儀根本就是秦國派來的大間諜。因為當時的魏國不堪秦國的逼迫,已經打算加入合縱共抗強秦,張儀希望能瓦解這個聯盟。

七年,……韓、趙、魏、燕、齊帥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長疾與戰修魚,虜其將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

這一年,魏國決定加入聯軍,與韓、趙、燕、齊再加匈奴共同進攻秦國(也有學者主張,應該是楚、趙、魏、韓、燕五國聯軍)。可惜五國本不同心,加上有張儀的裡應外合,聯軍最後果然慘敗,被秦軍斬首八萬兩千人。

八年,張儀復相秦。

第二年,東方的齊國前來攻魏,西方的秦國也來攻魏。韓國與魏國唇齒相依,立刻發兵抗秦,結果韓國一戰又被秦國斬首八萬,天下諸侯為之震怖。秦國重視軍功,軍功是靠首級來計算,所以秦軍殺戮最盛。魏國在恐懼之下,終於向秦國低頭,決定脫離合縱聯盟。張儀的目的已經達成,便公然回秦國再次接任宰相。

張儀行事如此明目張胆,難道魏國人不知道張儀是間諜嗎?他們當然知道,就算魏國人再笨,在戰死這麼多人之後,也會知道的。既然知道張儀是間諜,為什麼不殺之而後快呢?因為魏國人不敢。就算張儀事後擺明了他是秦國的間諜,就算張儀害死了魏國這麼多人,魏國也不敢動他一根汗毛,還得恭送他回秦,因為強秦就是他的後盾。

沒有力量,就沒有正義。弱國的悲哀,莫大於是。

十二年,……張儀相楚。

懂得記取歷史教訓的朋友們,讀到這裡應該就會忽然脊背發涼了。張儀相魏,就把魏國搞得如此凄慘,如今他又來相楚,楚國將會如何?

當然各位可能會想,楚王又不是笨蛋,怎麼可能相信張儀呢?楚王當然不是笨蛋,但請各位再跟我念一次:「一個人會被騙,不是因為他笨,而是因為他貪。」張儀膽敢故技重施,就是因為他帶來了楚國無法拒絕的禮物:商於之地六百里!

當時的天下,韓、魏已經屈服,趙、燕偏僻弱小,只有齊、楚的聯合是秦國最大的威脅。張儀告訴楚王,只要楚王願意與齊國絕交,不必費一兵一卒,秦國將割讓商於六百里的土地作為禮物。

如果你是楚王,一邊是友邦的交情,一邊是誘人的利益,請問你會選擇哪一邊?

結果楚王毫不猶豫,立刻答應了張儀的要求。不但楚王大喜過望,連楚國的群臣都紛紛前來道賀。當時也有臣子諫言,懷疑張儀的承諾是否可信,但楚王的反應是:「給我閉嘴!」

楚王立刻就任命張儀為宰相,然後公告天下與齊國絕交,接下來就坐著等張儀回秦國割讓土地。結果張儀回秦國後,就假裝從車上摔下來受傷,然後避而不見楚使。楚王等了三個月沒有迴音,就以為張儀懷疑他的決心,於是就派勇士去辱罵齊王。齊王大怒,決定聯合秦國來對付楚國。張儀聽說了這個消息,這才願意見楚王的使者,然後說:「我答應楚國的六里土地,現在可以交割了。」

等等,怎麼會是六里呢?楚王的使者堅持張儀當初說的是六百里,而張儀堅持他當初說的是六里。最後無奈的楚使只好如實回報楚王,楚王這才發現自己被騙了。

楚王為什麼會相信張儀?因為張儀是秦國的宰相。他必然是想,一個大國宰相會公然騙人嗎?秦國會公然騙人嗎?答案是「當然會」,因為秦國奉行的是「強道」。

楚王惱羞成怒,決定發動大軍進攻秦國報復。但此時的秦國已和齊國聯合,兩國一起攻打楚國,結果是什麼呢?

十三年,……擊楚于丹陽,虜其將屈匄,斬首八萬;又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

結果楚軍不但被秦軍斬首八萬,連漢中之地都丟了。楚王不但沒有拿到秦國的六百里土地,反而被秦國拿走了六百里土地。後來憤怒的楚王決定發動全國之兵再次進攻秦國,最後還是慘敗。

張儀的故事還有很多,這裡就不詳述了,以後有機會再來談談縱橫家到底是怎麼回事。這裡只是想讓各位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