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你,要選擇什麼樣的道路?

衛鞅入秦之後,並不是與秦孝公初次見面就成功受到重用。《史記·商君列傳》中,記載了他求見秦孝公的坎坷經過。

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罷而孝公怒景監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監以讓衛鞅。衛鞅曰:「吾說公以帝道,其志不開悟矣。」

衛鞅第一次見孝公,跟他談了很久,結果孝公聽得昏昏欲睡。君臣第一次相遇,結果是這樣的畫面,實在有趣。孝公根本不覺得衛鞅是什麼人才,所以回頭就對介紹人景監大發脾氣說:「你這個門客根本就是一個胡言妄語之人,這種人有什麼地方值得用?」孝公罵景監,景監就罵衛鞅。結果衛鞅說:「我用帝道來說服國君,看來他不感興趣。」

後五日,復求見鞅。鞅復見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罷而孝公復讓景監,景監亦讓鞅。鞅曰:「吾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請復見鞅。」

五天以後,景監又想辦法讓衛鞅見到孝公。衛鞅第二次見孝公,孝公對他的話比上次感興趣了一些,但仍沒有說中孝公的心意。回頭孝公又罵景監,景監又罵衛鞅。衛鞅說:「我這一次是用王道來說服國君,還是沒有打動他,請再讓我見一次國君吧!」

鞅復見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罷而去。孝公謂景監曰:「汝客善,可與語矣。」鞅曰:「吾說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誠復見我,我知之矣。」

這一次衛鞅見孝公,孝公覺得他說得很好,不過還是沒有用他。等衛鞅走了以後,孝公對景監說:「你的門客很不錯,我可以跟他好好聊聊。」景監轉告衛鞅,衛鞅就說:「我這一次是用霸道來說服國君,看得出他已經心動想要用我。請讓我再見一次國君,我已經知道他心中在想什麼了!」

衛鞅復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於席也。語數日不厭。景監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鞅曰:「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然亦難以比德於殷周矣。」

這一次衛鞅見到孝公,孝公與他相談甚歡,連自己的雙膝都會不知不覺地往前移動。為什麼呢?因為上古時代還沒有椅子,當時的中國人都是跪坐在席上,孝公對衛鞅這次說的話極感興趣,唯恐聽不清楚,所以兩膝不自覺地前行,越來越靠近衛鞅。兩人足足談了好幾天,孝公一點都不厭煩。

景監十分意外地問衛鞅:「你說了什麼能這樣切中國君的心意?我們的國君居然能歡喜成這個樣子。」衛鞅回答:「我以前用帝道和王道來說服國君,國君說:『帝道和王道都太久遠了,我等不及了。賢君是要在活著的時候就能顯名於天下,哪裡能抑鬱地等待數十百年再來成就帝王事業呢?』所以這一次我用強國之術來說服國君,國君非常高興。可惜啊!選擇這樣的道路,將來就無法像殷、周一樣國祚長久了。」

從兩人的四次會面來看,「帝道」「王道」「霸道」都不是孝公想要的。只有「強國之術」,也就是《荀子》中所說的「強道」,才是孝公真正想要的東西。

看了這一段,就會產生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什麼是「帝道」「王道」「霸道」「強道」?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政治之道分為很多層次。什麼叫作「帝道」?所謂的「帝道」就是公天下之道,統治者不以私人私心來治理天下,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具體來說,傳說中的堯舜實行的就是帝道,所以他們都把天子之位主動禪讓出去。問題是,誰能沒有私心?誰又能甘心為人作嫁?無怪乎秦孝公不願選擇這樣的道路。

什麼叫「王道」?「帝道」和「王道」都是行仁義之道,講究以德服人。但兩者的區別在於,「帝道」公天下,所以堯和舜是禪讓;而「王道」家天下,夏、殷、周三代則傳之於自己的子孫。過去的中國人相信,既然「王道」是以德服人,就需要像殷湯、周文王一樣積德行善數十百年,而後天下諸侯歸心,方能取代前朝。秦孝公覺得這樣實在太慢,秦國危機迫在眉睫,所以他也不選這一條道路。

什麼叫「霸道」?「霸道」是「假仁義以行」之道。什麼叫作「假仁義以行」?假就是借,他其實事事為了自己的好處打算,不過一定會拿「仁義」來作為冠冕堂皇的借口,這就叫「假仁義以行」。這樣的國家為政或出兵,需要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沒有大義名分他是不會做的。所以霸主們雖然仍是自私自利,但有時能夠以理服之,原因就在這裡。

什麼叫「強道」呢?「霸道」和「強道」的本質都是以力服人,但「強道」連仁義的幌子都不要。我要進攻就進攻,我要掠奪就掠奪,只要對自己有好處,什麼都可以做,不需要任何借口。在這種人的心中,只要能讓自己更強大,什麼仁義道德都是假的。而秦孝公和商鞅最終選擇了這條道路,因為它見效最快。

是啊,用仁義道德來說服人,哪裡比得上直接拿拳頭來威脅人更快呢?「帝道」「王道」「霸道」不管是真的還是假的,多多少少要收買人心。人心難測,花費時間實在太長,只有「強道」見效最快,往往能在當世中就看到成功。問題是,「強道」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第二個問題,衛鞅到秦國來,不就是想被秦孝公重用嗎?為什麼衛鞅不一開始就痛痛快快地把「強國之術」說出來呢?前面幹嗎花這麼多時間說「帝道」「王道」「霸道」?萬一弄得孝公不高興,以後不再見他,那衛鞅前面所做的努力不是都白費了嗎?

各位要知道,在戰國時代,君臣之間的關係和後來很不一樣。當時因為天下有許多國家,有才之人可以自由選擇老闆。所以不但君要擇臣,臣也要擇君。用現代的話說,衛鞅是來找合作夥伴的,不是來要飯的。

秦孝公固然想知道衛鞅是不是人才,衛鞅也想知道秦孝公是不是明主,是不是值得他信任,是不是能讓他一展抱負。用什麼辦法可以了解對方呢?那就是試探。衛鞅的「強國之術」,在當時是驚世駭俗的做法,他要徹底推倒一切舊制度,來建立一個新的時代。所以衛鞅反覆地試探秦孝公,想要知道他是不是真有堅定的變法決心,是不是真的為了追求強大,可以不顧一切道德仁義。

只要孝公還有一點顧忌,只要孝公還有一點虛偽,那就不是他最好的合作夥伴,衛鞅就只能再找其他的國家合作。結果在反覆試探之後,這對君臣終於確定他們彼此是最好的搭檔。只要他們合作,秦國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三年,衛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內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孝公善之。甘龍、杜摯等弗然,相與爭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

衛鞅用什麼方法來使秦國強大呢?說穿了,就是《商君書》中所說的「利出一孔」。什麼是「利出一孔」?在法家看來,天下人所作所為不過就是為了得利,因此只要把其他能夠得利的孔道全部堵死,只留下一個能夠得利的孔道,也就是國家想要人民去做的事情,這樣所有的人都會爭先恐後地去從事它,而且會越做越好。

衛鞅怎樣做到這一點呢?很簡單,衛鞅在秦國重新劃分了各級軍功爵位。他規定一個人所能擁有的土地、房屋、奴隸還有生活享受,全部由爵位決定。即使你家財萬貫,但沒有爵位,就不能住大房屋、穿好衣服,也不能擁有大量的土地和奴隸。只要有了爵位,這些國家都會給你。更狠的是,即使你父祖都是宗室貴族,只要沒有軍功,你就不能名列宗譜之中,自然也就不能繼承父祖的地位。

但想要得到爵位,就只能拿軍功來換,說得更簡單一點,就是拿敵人的首級來換。所以在秦國,想要榮華富貴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上戰場」!所以這個方法一頒布,秦國舉國上下,人人奮勇赴戰。

咸陽宮遺址台(位於今陝西省西咸新區秦漢新城),中間淺色部分為宮殿中唯一一根巨柱遺痕,有學者推測其為荊軻刺秦王時繞行之殿柱

試想,倘若你是六國的軍隊,在戰場上面對秦軍,卻只見對面的秦人,一個個的目光都盯著你的腦袋不放,嘴角露出熱情的微笑,你心中怎能不發毛?因為秦人心中想的是,這個腦袋可以換田地,那個腦袋可以換大屋,再一個腦袋就能讓他娶上老婆。別國人視上戰場為送死,秦人卻視上戰場為晉爵發財的坦途,怎麼能不變成天下最勇猛的軍隊?

但天下有一得,則必有一失。衛鞅的辦法對孝公好,對上戰場的戰士好,但是對原本的既得利益者,也就是貴族們實在是一點都不好。這些既得利益者,本來什麼都不用做,就能安享一生的榮華富貴。現在衛鞅把他們原有的財富、地位、權力全部奪走,分給敢上戰場為國家戰鬥的勇士們,他們怎麼能不對衛鞅恨之入骨?因此反對衛鞅最為激烈的,就是以甘龍、杜摯為首的秦國本土貴族們。

施行衛鞅新法後,一開始百姓都覺得很痛苦,因為有種種新的規定要強制他們遵守,例如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