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悲痛的誓言

東征秦軍全軍覆沒,這是秦國立國以來最大的危機。如果你是秦穆公,面對這樣的慘敗,你該怎麼辦?我們看看接下來的發展。

文公夫人,秦女也,為秦三囚將請曰:「繆公之怨此三人入於骨髓,願令此三人歸,令我君得自快烹之。」晉君許之,歸秦三將。

各位還記得那位再嫁重耳的秦國公主嗎?她是晉文公的夫人,晉襄公名義上的嫡母,這時她出來為那三位害得秦國大敗的將軍說話了。說什麼呢?她說:「穆公對這三個人恨入骨髓,希望你把三個人送回去,讓秦君親手烹殺了他們。」

如果你是晉襄公,秦軍已經慘敗,計策大獲成功。請問此時此刻,你會答應嫡母的請求嗎?

晉襄公當然答應,因為他認為秦國已經不足為慮,何不做個人情?他把這三位將軍送了回去,滿心以為他們回去必死無疑。這三位將軍也以為自己死定了,但他們被送回秦國後,看到的卻是一幕意外的情景。

三將至,繆公素服郊迎,向三人哭曰:「孤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恥,毋怠。」

秦穆公穿著喪服,親自到城外來迎接他們,哭著對三人說:「當時百里奚和蹇叔勸我不要東征,是我沒有聽二老的話,才會有這樣的大敗,才害得你們受這樣的侮辱。這是我的錯,你們哪有什麼錯?拜託你們幫我盡心洗雪這個恥辱,千萬不要懈怠。」

各位年輕的朋友們,讀這段話可能沒有感覺。等你們長大進入社會就會知道,要讓高高在上的上位者願意主動道歉,承認自己的錯誤,是多麼困難的事情。世間絕大部分的上位者都不會公開承認自己有錯,他們所有的錯誤都是別人造成的。

秦穆公為什麼這麼做?因為今天晉國給了他人生最大的恥辱,他要雪恥!

想要雪恥,就必須先強國;想要強國,就必須先找回人才!這三個人都是將才,將才難得,秦國不能沒有他們。所以穆公才一定要女兒幫忙,把他們救回來。《左傳》記載晉國大臣先軫在聽到襄公放回三將後,氣憤地唾罵晉襄公說:「亡無日矣。」從這個反應就可以知道,這場戰役的勝利絕非晉襄公之功。然後先軫立刻去追,可惜最後沒追上,可知在他的心中,這三人確實是足以威脅晉國的難得將才。

如果當初文公夫人對襄公說,秦穆公非常重視這三個人,這是秦國難得的將才,請饒了他們三個吧!那麼襄公就一定會殺了他們。為什麼?因為這樣的人才,怎麼能留在已經結下死仇的敵國手中?所以文公夫人才故意那麼說,這一招不是跟當年穆公用五羖羊皮贖回百里奚的計策一樣嗎?可見計策不在新舊,有用就好,只要對手夠笨,一樣還是會上當的。

穆公心中怎麼可能不怪罪這三個將軍?歸罪於他人,找尋替罪羔羊,這是人之常情,特別是上位者的常情。但穆公知道沒有這三個人,他不可能復仇。當秦國敗落到了這一刻,穆公的神志忽然又恢複了清明。前面說過,秦人的性格非常特別,當處於逆境的時候就會智勇兼備,可是一到順境就立刻得意忘形。而現在秦國正是逆境之時,秦穆公終於用理智蓋過了他的感情。

遂復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

試問,如果穆公堅持自己沒錯,把過錯全部賴在三人頭上,這三人心中做何感想?他們難免會覺得不平,這是人之常情。而如今穆公主動認錯,難道這三人會因此真的覺得自己沒有錯嗎?

當然不會。這隻會讓三人更加羞愧,更要全力以赴來幫助穆公。

如今穆公不但沒有怪罪三人,還恢複了他們原有的官爵和俸祿。注意這四個字「愈益厚之」,不是「厚之」,不是「益厚之」,而是「愈益厚之」。對他們比犯錯之前還要親厚,待遇還要更好。這不是人之常情,這是天下霸主的胸襟。

三十六年,繆公復益厚孟明等,使將兵伐晉,渡河焚船,大敗晉人,……以報殽之役,晉人皆城守不敢出。

穆公的復仇計畫成功了沒有?他苦苦忍耐了三年,重新訓練出一批精銳軍隊,讓三位將領再次率軍進攻晉國。三人在這三年中備受穆公的厚待,他們能沒有自愧之心嗎?所以這次他們在渡河之後,便將所有船隻焚燒殆盡。什麼意思呢?就是下定決心,如果這次不能戰勝晉國,他們便不打算再活著回秦國了。

在秦晉殽之戰後的三年里,晉襄公終日沉湎於酒色,而秦人卻日夜切齒等待復仇,各位覺得誰會贏?最後的結果當然是,秦軍殺得晉軍抱頭鼠竄,在晉國縱橫馳騁,晉軍只能躲在城池裡不敢出來。

這一次,秦穆公終於打敗了晉國,洗雪了當年的恥辱。請問如果你是秦穆公,在成功雪恥之後,第一件事要做什麼?

舉國狂歡三日來慶祝?向晉國勒索更多的財富和土地?乘勝追擊并吞晉國?都不是。

於是繆公乃自茅津渡河,封殽中屍,為發喪,哭之三日。

穆公從秦國渡河到了晉國,不是到佔領的城池中巡視,而是專程到當年秦軍戰敗的殽阨去。去那裡做什麼呢?因為當年秦軍在殽阨戰敗,全軍覆沒,那些秦國的將士到現在都還暴屍荒野,無人埋葬(那當然,晉國人怎麼可能幫忙埋葬)。秦穆公特意去這一趟,就為了給當年秦軍陣亡的將士們舉行喪禮,為他們痛哭三日。

喪禮之後,秦穆公召集了戰勝的秦軍將士們,當著所有人的面宣誓。這一篇誓言就是鼎鼎大名的《尚書·秦誓》,也是後來《尚書》的最後一篇。秦穆公要告訴所有將士什麼呢?

乃誓于軍曰:「嗟士卒!聽無嘩,余誓告汝。古之人謀黃髮番番,則無所過。」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奚之謀,故作此誓,令後世以記余過。君子聞之,皆為垂涕……

《史記》中只引用了此篇的大意,意思是古人曾有言,遇事有必要先問問多歷世事的老人,這樣才不會有過錯。為什麼穆公要說這段話?因為他深深追悔當年沒有聽百里奚和蹇叔的話,才會鑄成大錯。

所以《尚書·秦誓》的目的,不是要向將士們宣傳秦軍多麼厲害,不是要炫耀穆公多麼偉大,而是要在所有人面前,再一次沉痛地認錯。穆公不但要當眾認錯,還要特地作一篇誓言,讓後來世世代代的子孫,都記得他曾經犯下了什麼樣的大錯。

常人之情,掩過尚且不及,何況是要上位者公開向大家認錯!更何況他不只是要現在的人記得他的過錯,還要後世的人都記得他的過錯。秦穆公這個人,實在太了不起!

各位可能會想,「認錯」有這麼重要嗎?是的,非常重要。從歷史上來看,任何一個人或團體都不是完美的,難免都有決策錯誤的時候。有錯不怕,怕的是礙於上位者的面子或責任而不敢改正錯誤,甚至千方百計地去遮掩錯誤,於是一步錯步步錯,直到局面難以收拾。

更糟的是,上位者將錯誤推給下面的人,以為暫時如此便可解決問題,卻不知上行下效,人人有樣學樣,於是推諉成風。有過者無罰,無辜者受罪,人心就此離散,敗壞團體士氣沒有比這更厲害的。

只有真正有自信、有擔當的人,才能勇敢承認自己的錯誤,也才能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樣的人才是真正足以擔當大任的領導者。

在歷史上,其實並不是只有秦穆公如此,我再給各位舉一個例子。在四百多年前日本的戰國時代,有一個人叫德川家康,他原本是日本中部三河國的小諸侯。當時在三河國的東邊,有一個極為強大的諸侯叫武田信玄,帶領了大軍要西上京都奪取天下,因此要攻打擋路的德川家康。德川家康年輕氣盛,決定率領軍隊迎擊信玄,兩軍在三方原會戰。最後德川家康慘敗,狼狽逃回城中,幸好武田信玄因為病倒撤軍,德川家康這才逃過了一劫。

但德川家康並沒因此而欣喜,反而專門命畫師畫一幅他因戰敗而愁眉苦臉的畫像,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轍,也讓後世子孫世世代代記得他今天犯下的過錯。這幅畫像後世稱為「顰像」,一直保存到了今天。這樣的胸襟,這樣的氣度,怪不得他最後能取得天下,建立將近三百年的德川幕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其實《尚書·秦誓》最後還有一段話,值得我們好好看一看:

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冒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達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這段誓言是什麼意思呢?穆公告誡子孫說:「如果有一個臣子,沒有任何特殊的才華,但他的心胸寬大,能夠容人。看到別人有才華,就好像自己有才華一樣高興;看到人家比自己更賢能,心中不但不會嫉妒,還會更欣賞對方。不是只有在嘴巴上稱讚而已,而是真心地能容納別人。這樣的人,才是能保護我子孫和人民之人,才是真正對國家有利之人!

「如果有一個人,別人有才華就嫉妒他,千方百計地想要詆毀他;看到人家比自己更賢能,就處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