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成就霸業的第一步

命運是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印,用雙手搏鬥殺出來,而不是靠別人賞賜的,秦人始終相信這一點,這在秦襄公的身上也可以看得出來。

(襄公)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生文公。……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

襄公建立了秦國,但他並未志得意滿、安享榮華,終其一生都在與戎狄奮戰,最後襄公就死在征途之中,由他的兒子文公繼位。父親死了,兒子就接著上場,這就是秦人。襄公的兒子文公,僅憑著七百士兵就敢繼續東征。從這個軍隊人數也可以看出,秦人建國時國力的窘迫程度。

十三年,初有史以紀事,民多化者。

各位注意這條記載,文公十三年,秦國才開始有了自己的歷史。言下之意是什麼?就是在這一年之前,秦國根本沒有歷史,以前的事迹全是靠傳說。各位可以想見,這是一個多麼野蠻的國家!

但秦人原本是東方古族,造成他們野蠻的原因是什麼?原因是他們根本就是炮灰,在戎狄間求生存尚且不及,何來餘力追求文化?這是秦人的悲哀。但這一點最後也造成秦人在骨子裡輕視文化、崇拜力量的性格。各位不妨看看這樣的性格,在後來的歷史中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

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於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

文公的東征,每一步都是血戰,最後終於將戎狄趕走,收復了原來周朝的京畿之地。周朝的京畿之地在今天的陝西省中部,基本又可以用岐山來劃分東西,岐以東才是最肥美的關中平原,岐以西大多是山地。這就是為什麼周平王當年許諾給秦國的,是岐以西的土地。

在秦人血戰收復京畿的過程中,周人幾乎一兵一卒未出,因為他們正忙於內鬥,無暇西顧。

請問假如你是秦文公,這一刻你會不會遵照約定,將岐以東的肥美土地還給周人?

秦文公的選擇是,會!他遵守了約定,把岐以東的土地還給了周人。在當時那樣一個諸侯不服王室的亂世中,秦文公居然不敢佔有一絲一毫不屬於自己的土地,真是忠信的典範啊!

不過請各位注意,這只是事情的表面。因為當時戎人奪取的可不只是土地而已,還有大量的人口。在現代,由於地狹人稠,我們往往感覺不到人口的重要。但在古代,由於人少地多,人口的重要性是遠遠勝於土地的。特別在人口稀少的時代,許多戰爭的目的常常不是佔據土地,而是擄掠人口。為什麼呢?因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文公雖然歸還了岐以東的土地,但他卻將從戎人手上奪回的周朝人口全部據為己有。事實上,秦國人口本來就少,否則怎麼會只能拿出七百人東征?就算給秦國岐以東的土地,秦也守不住,還不如得到大量的人口,才能變成生產力。更何況周朝的這些老百姓,往往教養更好,學識技術更高,秦的國力就此大大強盛。

文公的太子公(有學者認為應該叫靜公)死得早,文公死後便傳位給孫子寧公(也有學者認為應該叫憲公,而一九七八年陝西寶雞太公廟出土的秦公鍾、秦公銘文基本支持憲公的說法)。

寧公十二年時薨逝,留下了三個兒子,而秦國的第一次內亂即將就此展開。

(寧公)生子三人,長男武公為太子。武公弟德公,同母魯姬子。生出子。寧公卒,大庶長弗忌、威壘、三父廢太子而立出子為君。

寧公即位時只有十歲,歷史上大凡幼主即位,多半政權就要旁落。秦國也不例外,國政落入大臣的手中。寧公的三個兒子,分別是武公、德公和出子(但對於究竟是武公與德公同母,或是德公與出子同母,史學家也有不同的看法)。按宗法,當然應該是太子武公即位。但這時秦國的幾位大臣,突然聯手廢了太子,而改立他最小的弟弟出子來當國君。

各位不妨想一想,秦國的大臣們為何要立出子?

是因為出子特別賢能,深得大家擁戴嗎?還是出子很會做人,所以大臣們特別喜歡他呢?都不是,大臣們喜歡的不是出子這個人,而是出子的年齡,各位看下面這段就知道了。

出子六年,三父等復共令人賊殺出子。出子生五歲立,立六年卒。三父等乃復立故太子武公。

……(武公)三年,誅三父等而夷三族,以其殺出子也。

出子被立為國君時,他只有五歲!怪不得大臣們要立他,因為這是當傀儡的好年齡。後來不知為何,可能是出子過早表露了厭惡權臣的想法,或是有其他人想利用出子奪權,總之出子即位後六年就被大臣們派人殺了。後來大臣們又把廢太子武公迎回來,三年後武公就以「殺出子」為由誅滅了權臣們的全族。

為什麼我要特別講這一段?讀過我的《秦始皇:詐與力的極致》的朋友們,應該還記得秦始皇跟嫪毐、呂不韋的鬥爭吧!各位當時心中或許有疑問,呂不韋和秦始皇關係這麼近,秦始皇為什麼一定要剷除呂不韋?

等各位熟悉秦國的歷史後,就會知道一件事。這種先君過世,幼君即位,然後君臣彼此奪權鬥爭甚至相殺,在秦國是常常上演的老戲碼。不是只有出子和武公這個例子,也不是只有秦始皇那個例子,在秦國這種事實在太常見了。

秦始皇明不明白這些歷史?他當然明白。所以他一旦即位,立刻就要對付前朝的大臣,因為他怕這種弒君的舊戲再次上演。

十三年,齊人管至父、連稱等殺其君襄公而立公孫無知。晉滅霍、魏、耿。齊雍廩殺無知、管至父等而立齊桓公。齊、晉為強國。

《史記·秦本紀》原本應該記的是秦國的大事,為什麼太史公這裡筆鋒一轉,突然去寫此時齊國和晉國發生什麼事呢?因為這是天下大勢。

按中國傳統的史法,當時秦國只是個諸侯國,天下大勢並不在秦身上。秦國雖然因為後來統一天下而得立為本紀,但史家有必要讓後人都知道,此時真正執掌天下大勢的是哪些國家?這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這是什麼樣的時代呢?各位從這段文字就可以清楚地看出,這是一個弒君與滅國的時代。過去因為有周天子在,亂臣賊子不敢為亂,強國不敢任意吞併弱國。但自從周平王失去大義名分之後,王室權威蕩然無存,本身又無實力,所以天下秩序已然崩壞,重心首先轉移到齊、晉兩大強國之上。

說得更清楚一點,這是個力量就是一切,惡行無人懲罰的時代。中國文化過去給了這樣的時代一個名字,那就是「亂世」。而這樣的時代,也正是藐視文化、推崇力量的秦人將會如魚得水的時代。

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陽。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 六人。

各位請注意這段,傳統史書為何要把「初以人從死」這一件事大書特書,連殉葬人數都寫得一清二楚呢?因為中國文化認為「人命關天」。

秦國因戰爭而死的人,絕對比六十六人多,但戰爭是不得已,難道殉葬也是嗎?拿活人來為自己殉葬,是儒家思想非常不能接受的一件事。連孔子這樣的人都忍不住大罵「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他連像人的陶俑都不能接受,何況是活人!他這麼好脾氣的人,居然開口就咒人斷子絕孫,可見其憤怒。

從秦武公「初以人從死」開始,後來的秦國代代殉葬不絕,但《史記·秦本紀》這裡特地記載這件事,並不只是為了譴責,而是這樣的做法後來影響了整個秦國的命運,後面我會再談。

(武公)有子一人,名曰白。白不立,……立其弟德公。

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宮。……生子三人……長子宣公立。

……

……宣公卒。生子九人,莫立,立其弟成公。

……

成公立四年卒,子七人,莫立,立其弟繆公(史書或寫作穆公)。

接下來秦國從武公、德公、宣公到成公一連四位,除了德公能讓自己的兒子順利繼位外,其他全都不行。他們並不是沒有兒子,武公有一個兒子,宣公有九個兒子,成公有七個兒子,但都無法繼位。究竟是何緣故?

史書沒寫原因,很難下一定論。但人之常情大多愛子勝於愛弟,如果可能的話,怎麼會不想自己的兒子繼位?偶爾一位願意傳弟不傳子或許還有可能,但一連三位如此,實在大違常情。因此最大的可能性是,此時國君恐怕已經沒有權力決定自己的繼位者是誰了。

還有一件值得一提的大事,在秦德公時,他決定將國都遷到雍城(位於今天陝西省西部)。此後秦在雍城定都近三百年,成為秦國時間最長的都城。

秦國雖然經歷了幾代變亂,但各位不用擔心。因為事在人為,一位橫空出世的霸主即將在秦國誕生,他就是後來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

秦穆公的大名叫任好,各位猜猜,這樣的人物在即位的第一年會先做什麼事?

繆公任好元年,自將伐茅津,勝之。

他自己親任軍事統帥,對外主動進攻茅津這個地方,並且獲得勝利。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