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為什麼會被騙? 始皇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在這一年,又爆發了中國歷史上與「焚書之禍」並列的一件大事。

這件事起源於兩個方士的一次談話,這兩個方士叫侯生、盧生,談話的主題是「始皇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史記》並不是誰的談話都記載,記載或不記載往往都有它的道理。章學誠說「古人之去取,古人之心也」,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許多時候,《史記》中記載一段對話,是希望借他人之口,來表達史家對於那個人物的評價,這就是顧炎武所說的「寓論斷於序事之中」,這是中國傳統的史法。

《史記》前面已經借過尉繚之口,來告訴你秦始皇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現在再借侯生、盧生之口,再告訴你秦始皇是什麼樣的人。這一段話,我們全文照載:

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

始皇為人,他的天性本就剛戾自用。他所有想要完成的事都得完成,所有的慾望都能夠放縱去執行,因為他是皇帝,全天下所有的資源都要供應他一個人享受。至於老百姓要為他的慾望付出多大代價或死多少人,他一點也不在乎。

統一天下、結束戰亂,是始皇莫大的貢獻,但試問各位,統一天下就是為了這樣的結果嗎?大家想要的是這樣的世界嗎?

秦始皇並沒有因為慾望的實現,就覺得滿足了。慾望滿足了之後,還有更多的慾望,慾望永無止境地擴張,他要北伐匈奴、南征百越、築阿房宮、築始皇陵、築長城、築直道、築馳道……這樣的人如果真的長生不死,會有什麼結果?

始皇為什麼會走到這個地步,關鍵就在後面這七個字:「以為自古莫及己。」我說過這是秦始皇最強烈的特質,在他的心中,認為古往今來再也沒有人能夠比他更偉大了。既然沒有人比他更偉大,他所有的決定必然是最高明的,沒有人的決定比他更加正確,他是世間最英明最有智慧的人。

「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什麼叫獄吏?獄吏是管監獄的官員,管監獄的官員哪有什麼思想?上面叫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只有這類人最得到他的喜愛。有思想的人呢?「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博士是顧問,基本上就是顧而不問,反正把他們養在那裡就是了。始皇從來不聽從博士的意見,因為博士哪有他英明呢?見識哪有他高呢?這不過就是一群念古書的書獃子,記不記得李斯的評價:「固非愚儒所知」,一群書獃子哪裡了解當今領袖的英明呢?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始皇只喜歡聽話的臣子,所以從丞相以下的每一個大臣統統聽話,不去判斷任何事的是非,不敢提出任何不同意見,因為始皇已經都幫他們決定好了。

始皇作為領袖,他還有一個特別之處,注意下面這一句,他的性格「樂以刑殺為威」。「以刑殺為威」不可怕,可怕的是那個「樂」字,刑殺是一件讓秦始皇覺得快樂的事情。像這樣的一個君主,你跟在他身邊,說錯一句話,擺錯一個表情,做錯一件事,他立刻就會用刑殺來對付你。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那大家怎麼辦呢?「上樂以刑殺為威」,於是「天下畏罪持祿」。害怕獲罪,又想保持著自己的俸祿,所以「莫敢盡忠」。多可笑啊!始皇的目的,就是要大家盡忠,不敢為奸為非,但這樣做的結果卻是大家「莫敢盡忠」。沒有人敢把自己真正的想法坦露給他,唯恐一句話說錯就招來殺身之禍,只能唯唯諾諾。

始皇再也不知道自己有過錯,就算做錯事情了也沒有人敢說,他就更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於是一天比一天驕傲。所有的臣子也都只敢懾服於刑殺之威,每天拚命地講假話討他高興,還記得周青臣嗎?他便是如此。只要能讓皇帝高興,就能保持榮華富貴;皇帝一不高興,那就「樂以刑殺為威」了。

一個越來越驕傲的君主,和一群只知道逢迎欺騙的臣子,究竟會把這個天下帶到哪裡去?我們繼續往下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