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嬴政的選擇 三代之事,何足法也?

三十四年,這年舉行了另外一場極為重要的會議,甚至影響了整個中國的歷史。

秦始皇在咸陽宮舉行酒宴,大臣和博士們都前來祝賀。這時有一位大臣周青臣頌揚始皇說:

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這句話不必翻譯,相信各位都看得懂。但我要問各位,如果你是秦始皇,在這一刻聽到這樣的話,你會有什麼想法?

不要急,合上書,好好想想。想清楚了,再把書打開,看看始皇怎麼想。

據史書記載,他的反應是:始皇悅。

如今盜匪橫行、民不聊生,這算是哪門子的「人人自安樂」?現實已經到了什麼地步,難道始皇不知道嗎?這樣的謊話,他為何會相信?

因為他喜歡,因為他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在這一刻,他完全不管現實如何,他又選擇了自欺。越聰明的人越會自欺,明白了嗎?始皇的成功,來自他能以理智駕馭情感,但如今的他已經做不到這一點了。

不過殿上還是有人說出了真話,博士淳于越立刻進言,他說殷周兩代就是因為實行封建,才能享國長久;如今秦不封子弟為諸侯,一旦出現奸臣、篡臣,何以相救?最後他總結說:「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淳于越為什麼這樣主張?因為他是博士,熟讀古籍,書中記載的都是古聖先王治國的智慧。而始皇的種種做法都與先王背道而馳,所以淳于越覺得危險。到這一刻為止,其實淳于越的話都還不失為一個良好的建議、忠心的建議。但讀書人就是太多嘴,後面又多一句話:「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

你建議就建議,罵人幹嗎呢?那不是平白多樹仇敵嗎?這樣周青臣為了表現自己是忠臣,他只能跟你殊死咬下去。更何況你一次罵了兩個人,周青臣如果是奸臣,那受奸臣諂媚還高興的秦始皇,不就是昏君了嗎?

於是始皇再次召集大臣們來議論,這是第二次討論封建和郡縣之爭,但卻惹出來一個從來沒有想到的事情。

各位要特別注意,淳于越原是齊國人,可是從他的話來看,他是真心地在為秦朝著想,他是真心地希望這個王朝能傳之久遠。方法對不對是一回事,但態度對不對是另外一回事。這讓我們了解,秦朝是真的有可能讓天下各國變成一體的,歷史其實是給過秦朝機會的。

但淳于越這樣的進言,卻引來了丞相李斯的嚴厲反擊:

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

「三代之事,何足法也」,這正是秦始皇和李斯的心聲,始皇都已經「功蓋五帝」了,何必還去學比五帝更低的三代呢?在他們心中,他們的功業早已遠超前人,又何必學三代呢?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過去一切腐朽落後的存在都應該淘汰,這豈是書獃子所能了解的?

因此這場起源於封建和郡縣之爭的會議,接著被李斯導向了另一個可怕的方向:

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焚書之禍」。本來討論封建之事,情勢突然急轉而下,我每次讀這段都覺得,李斯這個人恐怕早有預謀,要談這個事情。

李斯認為,今日的學者不想學習秦朝的治道,卻老是用古代的道理來非議始皇所為,例如淳于越就是如此。這隻會造成老百姓的困惑和混亂,對統治只會有負面的影響。這個天下只能有一個標準、一個意志、一個聲音,那就是皇帝陛下的標準、皇帝陛下的意志、皇帝陛下的聲音。皇帝說是黑的就是黑的,說是白的就是白的,不需要講道理,只要好好服從就可以了。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應該徹底毀滅過去的歷史和民間的學術,殺掉任何敢提到古代詩書的人。如果敢用古學非議時政,不只殺掉你,還要把跟你有血緣關係的人統統殺掉。這其實就是李斯在第一次封建與郡縣爭論時所說的:「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

怎樣能讓「天下無異意」呢?秦朝的辦法就是「殺」!寧可錯殺一百,絕不放走一個,這就是秦朝的治術。如果各位不信,可以接著看看秦始皇碰到事情是怎樣解決的,我坦白告訴各位,就是那一百零一招——「殺」。

將這種方法貫徹到底,最後會是什麼結果?

李斯的這個建議有多麼可怕,而秦始皇的反應是什麼呢?

始皇的反應是:太好了,就這麼辦!

為什麼呢?因為始皇統治到今天,在這一刻他終於明白了,要讓天下沒有跟他不同的意見,用法令嚴格控制只是治標,把不同思想的根源徹底剷除才是治本。我坦白跟各位說,始皇真正的理想就是要將過去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徹底滅絕,重新建立一個廉潔、高效、像機械一樣,只服從於一個意志,讓他能夠隨心所欲的國家,這就是西漢董仲舒所說的:「其心欲盡滅先王之道,而顓為自恣苟簡之治。」

這就是秦始皇真正想要達到的目的,他成功了嗎?我坦白告訴大家,他失敗了,因為他註定是要失敗的。為什麼會失敗?因為這根本是違背了人類文明史的進程,違背了歷史的大勢,這種做法是不可能成功的。

不要急,我們繼續往下看。歷史學不講空話,講的每一個道理,都要有實際的例子來驗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