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嬴政的選擇 歷史的諷刺

三十二年,他又繼續到東方巡遊刻辭,我們看看這次刻辭中說什麼:

碣石刻辭:

……地勢既定,黎庶無繇,天下咸撫。

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

刻辭中繼續強調,老百姓完全沒有多餘的徭役,男人都在田疇裡面快樂地耕作,女子也都各守自己的本分,天下真是富裕祥和的景象啊!

秦始皇不是不知道問題,可是當他碰到問題的時候,他選擇的是繼續自欺。

秦始皇是笨人嗎?絕對不是。這個人十三歲即位,二十二歲剷除權臣親政,到最後統一六國,他是絕頂聰明的人,聰明才智絕對在我們十倍以上。可是各位要明白一件事,這個世界上越聰明的人越會自欺,因為他不能忍受自己不像自己想像的那麼聰明。當人走到了這條道路上,他就離悲哀和失敗不遠了。

這一年,始皇命令更多的方士去求仙人不死之葯,求仙之路加速進行了,為什麼?因為他今年已經四十五歲了。看這本書的許多朋友,多半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所以各位沒有感覺。等你過了四十歲,自己身體一天不如一天,離大限之日越來越近,你就會明白了。

秦始皇也不例外,他也是人。唐太宗年輕的時候,讀秦始皇漢武帝求不死葯的事迹,就大罵這兩個人真是愚蠢到了極點,天下哪有不死之葯,怎麼會去相信方士呢?罵得真好,可是唐太宗是怎麼死的呢?「服胡僧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救」。

清朝康熙皇帝年輕的時候,讀唐太宗的傳記,說他一生文治武功很好,就是不會處理家事,所以晚年兩個兒子爭位鬧得天下不寧。罵得真好,那麼康熙晚年他的兒子又怎麼樣呢?人家的兒子兩王奪嫡,他的兒子九王奪嫡啊!

在中國人來看,歷史最重要的是「人」。人就是人,不必把人看得太高,也不必把人看得太低,你必須忠實地去認識人到底是什麼,才能真正明白歷史。

結果到海外求仙的方士沒有帶回來不死葯,卻帶給他一個壞消息。在海外發現了預言之書,上面寫著:「亡秦者胡也。」

預言書在中國歷史悠久,它最大的特徵就是,你光看字面絕對看不懂是什麼意思,而猜測通常都會猜錯。只有等到最後應驗時,你才會發現原來是這個意思。

按秦始皇的解讀,「胡」就是胡人,因此他為了挽救大秦的命運,決定派大將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他猜對了嗎?完全不對,按後人的解釋,秦朝滅亡在他最小的兒子手裡,那個兒子名叫胡亥。這也是中國預言的特色,預言家怎麼說都是對的。

但有趣的是,秦朝的滅亡和始皇對外大肆征伐有密切的關係。他因為不想秦朝滅亡,所以才去北伐匈奴,才興建長城、直道等種種大型工程,結果這一切反而加速了秦朝的滅亡。歷史的諷刺,就在這種地方。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