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們活在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學生要學什麼?

想要學習「思辨」,第一步應該從問問題開始。

當然,各位可能會問我:「我幼兒園就會問問題了,這種東西還需要現在學嗎?」

說得也沒錯,如果只是問問題,大家從小都會。但是要問一個「對」的問題,問一個「好」的問題,那就不容易了。

有好的問題,未必能有好的答案。

有的問題,根本是無解的。有的問題,不是你這一輩子就能找到答案的。有的問題,據目前人類文明的發展程度還不足以解答,千百年以後說不定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了,就能解答這個問題。

但是沒有好的問題,就永遠不會得到好的答案。

因此,學習任何東西,都應該從問好的問題開始。

「思辨」二字,來自《中庸》里我非常喜歡的一段話: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在「學」之後,「思」「辨」之前,必須先學會「問」。「問」不是亂問,而是「審問」,這一切都要下功夫。

歷史學是一門思辨的學問,因此本書也要從問問題開始。

我問各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

大家都當過學生,請問學生到底要學什麼?

在上這門課之前,相信各位都已經當過至少十年的學生。但試問當了這麼久的學生,可曾想過「學生」到底在學什麼?若不曾想過,那這麼多的光陰不就白費了嗎?

做任何一件事情,必須清楚自己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目的不一定是名利,即使幫助了人,即使提升了自己,也都是具體的目的。

我在上課時,常跟台灣大學的同學們說,讀一本書要得到一本書的益處,上一門課要得到一門課的益處,如果同學們上一門課卻得不到任何益處,那還不如回家睡覺,既節能又減排還兼環保。

聽見前面的問題,台大的同學們通常會回答:「學習知識」「學習技能」「學習人生的態度」……這些答案嚴格上來說都沒有錯,只是不夠精練。因為每個人都有思想的自由。既然有思想的自由,就不能說是對與錯,只能說是好與壞、精與粗而已。

在這裡,我提供一個答案給各位做個參考:

「學生」的目的,就在於學「生」。

學生,學生,不學「生」,難道你要學死嗎?

所有知識、技術乃至人生態度,都是為了「生」而服務的。這正是祖先把「學生」叫作「學生」的原因,用這兩個字正是為了讓後人知道,「學」的目的就是為了「生」。

中國的學問與西方的學問不同,西方學問講求方法,中國學問講求功夫。講方法就要重取徑,所以現代學術論文的第一節,必然是研究目的與研究取徑,因為這是西方知識體系的產物。講功夫就要重「層次」,因此想讀懂中國書,就必須將其內容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地來進行剖析。

以此為例,學「生」的層次是什麼呢?

第一步就是如何讓自己活下去。每個人遭逢的時代都不一樣,學習知識、技能,正是為了讓自己在面對不同環境時能夠活下去。活下去只是最低的要求,更進一步就要讓自己活得好,最後能活出你衷心所願的人生。

此外,人是群體的動物,身邊必有所愛。自己活得好,還要讓身邊所愛、所關心的人都能活下去、活得好。如果你的能力充足,再擴大到親戚、擴大到鄉里、擴大到國家、擴大到全人類,讓大家都能活得好。人的成就,正決定於此。但無論是哪一個層次,終歸一個字就是「生」。

學習歷史,就是要用古人的智慧來啟發自己的智慧,將古人的智慧活用在自己生存的時代,將自己的生命歷程與書中的智慧不斷相互印證。這才是真正的學歷史,真正的學「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