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甲午戰爭——揮之不去的痛 一人歡喜全國愁

奕很明白,慈禧完完全全是在利用自己,利用完之後肯定會被甩掉。但沒辦法,國難當頭,就算不為慈禧,也要為國家。

11月3日(十月初六),奕召見英國、德國、俄國、法國和美國等五國公使,請他們進行戰爭調解。奕跟各國的關係比較好,在列強眼裡,他是一個開明的領導人,所以對於他的要求列強還是會盡量滿足的。

十月初十就是慈禧的六十大壽,在中國六十年是一個甲子年,中國人一般都相當重視六十大壽,慈禧就更不例外了。

早在萬壽之前,慈禧就讓人了解乾隆年間慶典規模等等,決定仿照乾隆辦一個豪華揮霍的萬壽大典,選定的地點是頤和園。

慶典之前,慈禧讓人把頤和園裡的道路修葺一新。慈禧還明確宣布自己的六旬壽典是今年的頭等大事,任何事情都不能比這事還重要。在戰爭濃雲密布的時候,把自己的壽典當成頭等大事,可見這個政權已經腐朽到無可救藥的地步,不戰敗反而沒有天理了。

日本方面很注重情報的搜集,他們得知清廷高層竟把壽典當成頭等大事,心裡那個高興是不言而喻的。日本高層立即做出一個決斷:現在是發動侵華戰爭的最好時機。

隨著戰爭的進行,清軍一敗再敗,光緒猶豫了,國難當頭,慶典還應該辦得這麼豪華嗎?光緒想給慈禧一點建議,但是又不敢開口。光緒於是讓一些大臣給慈禧建議,讓她降低慶典規模,慈禧聽後,氣得咬牙切齒:「今天誰要是讓我不爽,明天我要讓你們不爽。」

戰敗之後,慈禧從天朝上國的美夢中驚醒,此時她變成了一個女人,一個平凡的女人,她忽然之間感覺到恐懼。雖然她是這個腐朽的帝國里最高領導人,但是外面已經來了強悍的敵人,如果自己再胡作非為的話,搞不好會亡國。

10月12日,上書房的大臣們集體上書,請求慈禧停辦慶典。無奈之下,慈禧放棄在頤和園裡舉行慶典。

日軍準備強渡鴨綠江,侵略中國本土,整個中國卻沉浸在慈禧的慶典中,大臣們不是操心國事,而是忙著給慈禧送禮。像翁同龢和李鴻藻這樣的人,對慈禧不顧國難的行為非常不滿,本來是不想送禮的,但看到所有人都送禮,他們最後也不得不從俗。

清廷高層這種不顧死活的行為激起了許多有識之士的反感,學者章太炎憤怒地寫下這樣的對聯: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時再到古長安?嘆黎民膏血全枯,只顧一人歌慶有;

五旬割琉球,六旬割台灣,而今又割東三省!痛赤縣邦坼益蹙,每逢萬壽祝疆無。

戰敗之後,慈禧讓李鴻章去善後,讓李鴻章全權代理與日本議和之事。一個戰敗國在議和中是沒有什麼籌碼的,日本明確要求將台灣據為己有。談判結束後,李鴻章回到住處,遭到一個人槍擊,受了槍傷,幸好傷得不重。

在伊藤博文的威逼之下,李鴻章無奈簽下《馬關條約》,主要內容如下:

一、朝鮮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中國失去在朝鮮的一切特權,這些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

二、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島以及台灣所有的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給日本。

三、賠償日本兩億兩白銀。

四、增加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商船可以自由出入上述港口。

五、日本人可以在通商口岸設立工廠,產品可以自由銷往中國內地,只按進口貨納稅。

六、為確保上述條款妥善執行,日軍暫駐威海衛。

當《馬關條約》的文件送到光緒案頭時,軍機大臣們默然而立,光緒在屋裡踱步,發出幾聲長嘆,接著眼淚流出,痛苦地在上面簽字。

簽訂《馬關條約》後,光緒下了一道《罪己詔》,告訴全國人民:「朕實在是萬不得已才求和,希望天下臣民能原諒朕。」

中日甲午戰爭是一個危險的警示,它是世界向中國發出的訊號:「如果再不自強改革,就有亡國的危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