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甲午戰爭——揮之不去的痛 老李很糾結

當時,中國最了解日本的人是李鴻章,因為李鴻章在掌管海軍的時候就一直以日本為假想敵。本來中國也是很有希望建造一支像日本那樣現代化海軍的,可惜慈禧幾次三番挪用海軍經費,海軍根本沒有任何發展的可能。

當朝野上下一片喊打聲時,李鴻章的心裡涼颼颼的,他很清楚中國打不過日本,但是又不能說出原因。袁世凱在日本也待不下去了,趕緊逃回國。

1894年,正是光緒二十年,這一年光緒二十四歲。面對朝鮮的形勢,光緒沒有掉以輕心,他派遣了近兩千五百名士兵趕往朝鮮,這點兵力當然遠遠比不上日本在朝鮮的兵力。不過,當時光緒並不認為中日的戰爭會迫在眉睫,他只是要做出一個姿態,希望日本能夠知難而退。畢竟天朝上國這麼久,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餘威還是有的。

日本在朝鮮的行動引起了西方列強的警惕,他們擔心日本的擴張政策會影響他們在遠東的利益,所以西方列強一起對日本施壓。這反而引起了李鴻章的錯覺,李鴻章覺得只要列強能幫助中國,日本一定會退讓的。李鴻章這一疏忽可不是小事,讓中國軍隊疏於備戰,真打起來措手不及。

說實話,在這件事情上,光緒比李鴻章的感覺更敏銳,他覺得事態遠遠比李鴻章所想像的要嚴重,他給李鴻章下了一道聖諭:「現在倭寇的氣焰越來越囂張,朝鮮被他們脅迫,岌岌可危。千萬不要指望列強對日本的勸說,那些都是空的,中國和日本的決裂就在眼前。你督練海軍這麼多年,應該比較了解日本人吧,希望你能審時度勢,儘快備戰,不要等到戰爭爆發後匆忙應對……」

李鴻章在心裡是比較看不起光緒這個黃口小兒的,他覺得姜還是老的辣,光緒懂什麼,日本肯定不敢跟中國開戰的。

五月二十八日,光緒召見軍機大臣,當著軍機大臣的面表示自己站在主戰派一邊,還說慈禧太后也主張打一場。李鴻章心想,你們這娘倆知道什麼,海軍的錢都被老佛爺給花光了,這仗怎麼打都是輸。

六月十五日,光緒在上書房召見翁同龢,翁同龢告訴他朝臣的意見是一面增兵一面協商。

光緒沉吟片刻說:「如果日本撤兵的話,我們可以跟他們談判,如果他們不撤兵的話,免談。這也是皇太后的意思。」

翁同龢:「這個老臣知道。」

慈禧確實是主戰的,因為在慈禧的眼裡,日本不就一個彈丸小島嗎?泱泱大清打敗它就像摁死一隻虱子。當時,正好是慈禧六十大壽,慈禧反倒希望早點開打,把日本打敗後,自己再來祝壽,那簡直就是雙喜臨門啊!

當天,翁同龢帶著軍機大臣聯名上奏,堅決主張對日宣戰,在宣言中,翁同龢的簽名排在第一,他還為此十分自豪。整個中國只有李鴻章一個人心裡清楚,中國如果跟日本開戰,必敗。但是全中國都陷入了主戰情緒中,李鴻章根本無力跟潮流抗衡。在光緒的一再催促下,他只好備戰。

「即使凶多吉少也只能這樣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