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帝從小就是個體弱多病的孩子,他本應該在母親的膝下過一種簡單快樂的生活,這對於他的成長才是有利的。
當他被接入冰冷的皇宮中時,就註定了命運的悲劇。
慈禧還不讓光緒叫自己母后,而是稱呼自己為「親爸爸」。為什麼要叫「親爸爸」呢?這跟慈禧身上的權欲和男性氣質是分不開的,作為一個女人,她很希望像男人一樣君臨天下。太后這個身份總讓她覺得有所缺憾,光緒雖然是過繼來的,但她很希望這孩子把自己當成是父皇,而不是母后。
兒子當上皇帝後,醇親王是非常擔心的。慈禧跟自己親兒子同治之間的劍拔弩張他是看在眼裡,他很擔心這樣的命運將來會出現在自己兒子身上。在載湉剛剛出生時,醇親王曾經為他算過命,算命先生說這孩子將來有當皇帝的命,可惜一生充滿坎坷啊!
當時,醇親王不信,心想我不過是一個王爺,兒子怎麼可能當上皇帝。現在兒子真當上了皇帝,他才知道算命先生所說不虛啊,現在最讓他提心弔膽的是「一生坎坷」。醇親王總覺得,與其做一個命運坎坷的皇帝,倒不如安享平凡的幸福。
當然,他很清楚,自己操再多的心也不管用,兒子的命運完全掌握在慈禧手中。
光緒現在還小,什麼都會聽他這個「親爸爸」的,但是將來這孩子長大後,是不是還這樣聽話呢?慈禧可不敢保證,所以必須在他年幼的時候,把他塑造成自己需要的傀儡。
進宮之後,光緒接連失去了父愛母愛,整天要面對的是一個冰冷的「親爸爸」。儘管年紀很小,他很快就明白,自己的命運就掌握在這個「親爸爸」手中。「親爸爸」一個不高興,可以隨意處置自己。
連梁啟超都說,中國皇帝中最苦的莫過於光緒帝,一般人都有父母之愛,可以在父母面前撒嬌。只有光緒帝孤零零地面對著威嚴的「親爸爸」,其他人哪敢親近這個皇帝啊,這個「親爸爸」呢,滿腦子想的都是權力,怎麼可能會給光緒母愛或是父愛呢?再說了,慈禧驕奢淫逸,心思怎麼會放在光緒身上。慈禧在光緒心裡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威權,這讓年幼的光緒倍感壓抑。
真正給了光緒帝父愛的倒是他的老師翁同龢,在光緒六歲時,慈禧為他挑選了一個老師,此人便是同治帝的老師翁同龢。翁同龢中過狀元,學問精深,為人嚴謹,是最典型的傳統知識分子。
翁同龢對學生要求是非常嚴格的,但是這對師生關係還是比較好的。慈禧也經常過問光緒的讀書情況,翁同龢也不隱瞞,實話告訴她,有時候光緒讀書走神,心不專一。慈禧聽說後,晚上回去必定責罵光緒,光緒是個心靈比較敏感脆弱的孩子,慈禧一責罵,他往往整個晚上都在傷心哭泣。
到了第二天,翁同龢給他授課時,光緒居然凄然落淚。翁同龢大驚,他沒想到光緒心裡會有這麼多的悲傷,小小年紀居然如此傷感,他從心裡十分可憐這個小皇帝。每每這時,翁同龢不會勉強光緒讀書,而是撫摸他的腦袋,安撫他,讓他不要傷心,不要想太多,說太后也是為你好之類的話。
翁同龢與光緒的交往長達二十三年,期間,如無要緊事,翁同龢一般每天都會見光緒,君臣關係宛若父子。可以說,光緒帝的人格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翁同龢的影響,在光緒帝的童年和青少年,皇宮中他唯一信任的人也是翁同龢。
翁同龢也知道,光緒雖然是皇帝,但其實是個沒人疼的可憐孩子,自己既然當了他的老師,除了教他學問之外,也應該多給他一些關愛。翁同龢自己沒有兒子,在心裡他也確實是把光緒當成自己的兒子。
光緒是一個膽小的孩子,最怕打雷,讀書的時候,如果碰到打雷,都會嚇得跳進老師的懷裡。翁同龢就抱著他,安撫說:「別怕別怕,很快就過去的。」
翁同龢是個慈眉善目的老人,他給光緒慈愛是好的,但沒想到讓光緒在心裡對他形成了一種依賴,這對於一個平常人來說都是不好的,更何況是一個帝王。一個帝王如果沒有形成自己的獨立人格,是很難做成大事的。
這說明翁同龢在教育上出了問題,他教給光緒知識和學問,卻沒有教他如何獨立,成為一個剛強的君主。慈愛過多有時候反而不好,一旦翁同龢生病了,不能過來,光緒就思念深切,還派人去問他病情,說自己特別想念老師。翁同龢看到皇帝如此重感情,抱病前去上課,看到翁老師來了,光緒才感覺心情好轉。
從這些事情可以看出,光緒心裡極度缺乏關愛和安全感,翁同龢善良可親,為人正直,讓他感覺很安全,值得信賴。師生之情逐漸被一種類似於父子之情替代,這是一個離開父親的孩子正常的心理訴求。
在光緒童年和少年時,幾乎是一天也離不開翁同龢。有一次,翁同龢要回鄉掃墓,安慰了好半天才說服光緒,讓他不要難過,老師很快就回來。光緒流著眼淚說:「你一定要早點回來啊!」
光緒十二歲時,慈禧任命翁同龢為軍機大臣,翁同龢顯得更忙一些。除了要教光緒課程,還得去軍機處上班,參與國家大事。翁同龢經常教光緒如何審閱奏摺,如何處理政事,日積月累,光緒對政治有了更深的了解,更讓他揪心的是,國家正處於內憂外患的時候,需要一個勵精圖治的君主。光緒的使命感就是在這時建立的。
光緒十年(1884年),翁同龢將光緒兩年來寫的四篇政論裱糊起來,作為收禮獻給慈禧。慈禧認真地看了論文,頗為自豪,這些政論雖然文筆幼稚,但其中不乏一股勵志圖強的精神。
親政以後,光緒也時時不忘去上書房向翁老師請教。翁同龢雖然是一個傳統的知識分子,但是思想並不保守,甲午戰爭之後,他清楚地看到,如果不學習西方,中國必定會落後。
戊戌變法時,翁同龢在背後力挺光緒,但這場變法最終胎死腹中。光緒的勢力還遠遠不足以和慈禧抗衡,變法流產之後,翁同龢也被罷官。
翁同龢回鄉前,光緒為他送行,師生二人熱淚盈眶,相擁大哭。翁同龢回鄉後,為自己準備了一口棺材,一旦慈禧從京城發出自裁的諭旨,他便立即自殺。幸好慈禧倒也沒有除掉他的意思,1904年7月3日,翁同龢在老家常熟病逝。
臨終前,翁同龢口佔一首詩,希望光緒能發憤圖強,將來振興中國:
六十年中事,傷心到蓋棺;
不將兩行淚,輕向汝曹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