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太后垂簾,光緒緊張 又一個傀儡皇帝

同治去世後,繼承人問題擺在大家面前。選擇誰當皇帝好呢?

這時候,太后大權獨攬,一般人是沒有發言權的。太后必定是選擇一個跟自己關係近的人當皇帝,而且還必須是個年幼的孩子,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將權力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說實話,這時候皇室中最有實力的就是恭親王奕了,而且奕能力突出,在大臣中有很高的威望,具備當皇帝的基礎。但慈禧肯定是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的,奕如果當皇帝,她這個太后就不用混了,遲早得回後宮天天看戲。而且奕如果當皇帝,會削弱咸豐和同治的地位,他本來就是咸豐的競爭對手。奕當皇帝對國家有好處,但是對太后很不利,考慮到太后已經將朝政基本控制在手中,奕沒有當皇帝的可能。

最好的情況是在同治的下一輩中選擇一個溥字輩的當皇帝,這樣同治就有父皇之尊,然而慈禧並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為什麼?因為慈禧已經是太后了,如果再選溥字輩的,她就變成了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地位固然尊崇,卻不便實行垂簾聽政。為了繼續垂簾,慈禧決定還是在同治的兄弟中選擇一個。

慈禧心裡其實早有了合適的人選,但她並沒有直接提出來,而是裝模作樣地召集大家在養心殿東暖閣討論。

大家討論來討論去,意見不統一。慈禧要的就是這個效果,這時,慈禧對李鴻藻使眼色,李鴻藻立即站出來說:「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適合繼承大統,等載湉有了子嗣,立即過繼給大行皇帝。」

慈禧點頭:「李大人的意見很好,載湉的血緣與大行皇帝比較近,又是大行皇帝的弟弟,適合入承大統。」

慈禧還提出,將載湉過繼給咸豐,這樣一來,她還是母親,還是皇太后。

大家都知道,光緒的母親是慈禧的親妹妹,慈禧一表態,大家都懂是什麼意思了。

沒人敢提出反對意見,不過反應最激烈的還是載湉的父親奕譞,聽說自己的兒子要當皇帝,他不但不高興,反而覺得大禍臨頭。雙腳癱軟,突然跪在地上,大哭:「太后啊,載湉何德何能可以當嗣皇帝,請太后另擇賢能吧!」

看到他如此反應,慈禧倒心安了:你還知趣,知趣的人會有好報的。

當時載湉只有四歲,小小年紀自然什麼都不懂。他在家裡玩耍的時候,忽然有人把他抬到皇宮裡去。從此以後,載湉就變成了慈禧的兒子。

王公貴族雖然不敢對慈禧的所作所為提出反對,但朝中不乏一些敢於直諫的正直官員。內閣侍讀學士廣安就是其中一位,他上了一道奏摺,首先肯定慈禧的做法是為國家考慮,接著又要求頒布鐵券,明確將來光緒帝的子嗣永遠過繼給同治帝,他還建議慈禧召集王公大臣一起討論。廣安的奏摺表面上是贊同慈禧,其實是對慈禧所作所為表示不滿,他擔心慈禧將來還會任意廢立,所以想用鐵券約束慈禧。

慈禧是一個老謀深算的女人,自然不會看不出廣安的動機。慈禧下了一道懿旨,嚴厲批評廣安,讓他老老實實的,不要多管閑事。

慈禧這招並沒有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吏部主事吳可讀是一個相當剛烈的人,慈禧的所作所為讓他聯想到漢朝的呂后。他覺得長期下去,國家必有大難,思前想後,居然選擇了尸諫。吳可讀希望用自殺的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他還留下了一封遺書,在遺書中說慈禧為咸豐立嗣,沒有為同治立嗣是大錯特錯,吳可讀要求慈禧降旨,將來大統仍然歸於同治。吳可讀還說,如果破壞了祖制,是毀壞國本的行為。

面對尸諫,慈禧居然沒有大怒,而是一招太極,巧妙化解。她居然對大臣們說:「吳大人的意見哀家不是沒有考慮過,不過這事情還得大家再討論一下。」

慈禧早已提前跟一些官員溝通過,大家紛紛站出來譴責吳可讀,說他勇氣可嘉行為不妥。就在大家把吳可讀批評得一無是處的時候,慈禧卻站出來說:「吳大人的心意是非常好的,這種為國盡忠不惜一死的精神值得大家學習,但是他思想錯了,好心辦了壞事。無論如何,對於這些的官員我們應該保留一份敬意。」

雙簧戲唱完,再也沒有反對的意見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