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帝國烽煙四起 四平瑤民起義

瑤族是一個非常神秘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國廣西、湖南、雲南、貴州、廣東等省。他們有本民族的語言,但是語言差別太大,不同地方的瑤族人甚至無法溝通。他們通用的語言主要是漢語和壯語,文字則全部採用漢字。

湖南、廣東、廣西交界的地方,崇山峻岭,生活著大量的瑤族百姓。這些瑤民處於半隔絕的狀態,雖然自治程度比較高,但也受到地方官府的管制。地方官當然免不了對他們進行一些勒索,在處理案件的時候免不了會不公平。長期下去,致使積怨爆發,瑤民們拉開了反抗的大旗。

第一次瑤民起義是由一個叫趙金龍的人率領的。

道光十一年(1831年)十二月十九日,湖南永州府江華縣的瑤民趙金龍帶領五百多瑤民起義。這個趙金龍自詡金龍王,號召起義群眾頭裹紅巾作為標誌,打殺了四十多個官差。第二年正月初十,永州總兵鮑友智奉命彈壓,這時趙金龍的隊伍已經有一千多人了。

道光接到奏摺後,任命湖廣總督盧坤和湖南提督海陵阿進入永州追剿。彝族起義的事情把道光搞怕了,對這種事情他再也不敢掉以輕心,大有如臨大敵、如履薄冰的感覺,他急命廣東廣西兩省的督撫大員一同協助剿匪,這些大員包括李鴻賓、朱桂楨、劉榮慶、蘇兆熊等人。

陣勢是非常龐大的,方法還是老方法,嚴防死堵,防止蔓延。在封建統治者眼裡,造反就像是瘟疫,第一件要緊的事就是防止擴散。

趙金龍面對清軍猛烈的炮火,很快就抵擋不住,棍棒紅纓槍這些中古時代的兵器怎麼抵擋得住火槍大炮?不到一千人的隊伍一下就損失了三百多人。趙金龍只好帶著大家退到大竹山,準備來個戰略轉移,說白了就是逃到廣東連州。可惜前路被清軍堵死,他只好退回五水瑤山,一路上,趙金龍不忘招兵買馬,部隊很快擴展到兩三千人,全是瑤民。

道光又一次不幸地看到事態擴大,戰火蔓延。此時,他想起了久經戰場的羅思舉,羅思舉在平定彝族起義中立了大功,這次也可以用他。羅思舉遂帶領一千精兵,火速趕往湖南。

隨後,道光還從陝西調了五十門大炮、兩百名火槍手到永州。到二月下旬,從外地調往湖南的官兵有四千多人。道光以為,自己的部署已經很嚴密了,匪徒沒有不被剿滅的道理。

二月十四日,湖南提督海陵阿在大雨中率軍向五水瑤山和九嶷山行軍。趙金龍得知了這個消息,挑選了一批瑤民,讓他們偽裝成夫役,為官兵們抬大炮和槍械。抬到一個逼窄的峽谷中時,道路更加難行,夫役們用眼光示意。一時間,夫役們拿起槍支向清軍開火,聽到槍聲,早已埋伏好的起義軍沖了出來。

海陵阿完全沒有料到會中計,他還沒反應過來,副將馬韜已經陣亡。海陵阿回頭,指揮後續部隊,想衝出重圍,不幸也陣亡。清軍大量傷亡,只有少數人逃了出去,槍炮糧食等全部為起義軍所獲。

這次失敗讓起義軍聲勢更加浩大,清軍不敢再輕易進攻,起義軍在江華、藍山、寧遠、常寧等縣縱橫馳騁,毫無顧忌。無奈之下,道光實行堅壁清野政策,同時增派援兵,讓貴州提督餘步雲帶兵前往湖南。

起義軍仍然在不斷發展,道光忙著從各省繼續調遣援兵支援。隨著湖南援兵的增加,趙金龍的活動也受到限制。為了扭轉不利的形勢,趙金龍兵分三路,主動襲擊清軍。道光得知戰況後,讓清軍把敵人誘到平原開闊的地方聚而殲之。道光的這個策略是不錯的,起義軍都是瑤民出身,長年生活在山裡,最擅長打游擊戰。如果讓他們分散在山裡是很難剿滅的,只有引誘到平地,才能手到擒來。

效果很快就出來了,三路起義軍中趙福才一路傷亡千餘人,趙福才本人也戰死。趙文鳳一路由於不敵,被清軍招撫,一半的人解散。

後來,起義軍退守洋泉鎮,羅思舉率軍包圍洋泉鎮。洋泉鎮易守難攻,外有群山作為屏障,內有河水環繞,城牆是由石頭做成,非常堅厚。羅思舉將洋泉鎮團團包圍,但他並不急於進攻,城牆實在是太堅固了。

三月二十九日,大雨滂沱。羅思舉認為這是進攻的好機會,下大雨,起義軍一定疏於防守。沒想到起義軍防守非常嚴密,羅思舉與起義軍激戰了四晝夜,雙方損失都很大,但還是沒攻下來。

四月初六,清軍開始強攻,在大炮的猛烈轟擊下,清軍付出了重大的傷亡代價,終於攻進城內。隔日,雙方在城內展開巷戰,到了巷戰的地步,勝負基本上已經定了。趙金龍光榮陣亡,起義軍殘部雖然不肯投降,但也難逃失敗的厄運。二十四日,戰鬥宣告結束,叛亂到此平定。

收到捷報的道光非常喜悅,大大表揚了盧坤和羅思舉,封他們一等輕車都尉世職,餘步雲加封太子少保。

沒過多久,風波又起,起義軍的另一個首領趙子青借口為趙金龍報仇,整合趙金龍余部兩千人在江華錦田一帶活動。但不到一個月,趙子青就兵敗被俘。

第二次瑤民起義還是由湖南人發起的,此人叫藍正樽。

藍正樽是湖南新寧縣瑤民,起義的原因還是一樣的,當地的瑤民受到官府和豪強的欺壓,偏偏官府和豪強都是漢人。瑤民有冤情,到官府告狀不通,藍正樽是個愛打抱不平的人,多次幫著有冤情的瑤民上訪,可惜官府置之不理。藍正樽一怒之下,決定號召瑤民起來造反。

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二月,湖南武岡州官府聽說瑤民造反,決定秘密搜捕這些「暴民」。藍正樽從一個朋友那裡得知此事,立即聯絡各州縣的瑤民:「官府要來抓我們了,大家聯合起來才能對抗他們啊!」

當地瑤民組成了一個叫「龍華會」的組織,這個組織一開始的目的並不是造反,只是為瑤民「維權」。

道光十六年(1836年)二月初五,藍正樽召集「龍華會」三千群眾在九龍庵開會,決定起義;藍正樽自號衛王,改元「剛建」。第二天,起義軍兵分三路,向武岡進軍,一路由陳仲潮率領,一路由蔣玉先率領,一路由藍正樽自己率領。

三路大軍將在武岡城下會師。藍正樽本來還算是一個正直的人,當上「衛王」後,頭腦也不太清楚,本來也就三千人,他偏要學著大元帥的樣子兵分三路,其實他也就想感受一下號令大軍的感覺,其實根本沒必要分成三路。

出征之前,藍正樽任命鄒元佐為元帥,讓鄒元佐拿著自己的「詔書」號令城內文武百官投降。鄒元佐其實只是個使者,他要求進城跟知府談話,知府徐瑃放他進來。鄒元佐進來以後,非常驕橫地告訴徐瑃,現在歸順就是功臣,再晚了就是罪臣。徐瑃大罵鄒元佐信口雌黃,將他關進大牢里。

招降失敗後,藍正樽號令攻城。藍正樽這人從來沒有打過仗,只是因為幫瑤民「維權」,有一定的威望。當他擔任軍隊的總指揮,對於軍事的無知立刻暴露了出來。

蔣玉先率軍進攻西門,西門防禦很強,只能退回,轉攻南門。攻進南門後,在校武場遇上了武岡千總張大宏,起義軍不敵,只能撤退。藍正樽當然不肯就此作罷,氣勢洶洶地來,不能灰頭土臉地回去,下令強攻,今天一定要拿下武岡城。

當知府徐瑃拿出紅衣大炮時,他們才真正嘗到了厲害,也明白了軍隊不是一天可以建成的。看到起義軍死傷一大片,藍正樽頭腦清醒了許多,下令撤退。

能退到什麼地方去呢?藍正樽也不懂啊,他只是個平凡的瑤民,哪有什麼戰略規劃。他甚至都不清楚他到底在幹嗎,他不明白他是在帶著大家送死,最多不過是給道光留下一個經驗總結:對待瑤民不能太苛刻了。即便如此,藍正樽自己也是難逃一死的。

退到蔡家塘後,鄉紳張謙殷勤地招待起義軍,藍正樽沒有城府之心,以為這人真的是對自己好。他萬萬沒有料到,張謙表面上好酒好肉地招待他們,私下裡卻早已派遣人去向官府稟報。當起義軍喝得爛醉如泥的時候,官府的人馬已經將蔡家塘重重包圍。

就這樣,藍正樽起義還沒幾天就失敗了,而且清軍不費吹灰之力就鎮壓了這場叛亂。藍正樽這人雖然沒有其他能力,但從他及早逃脫可以看出他還是一個非常警覺的人。

雖然這次起義動靜不大,但是道光卻高度重視,對於起義這種事道光一向是敏感的。聽說藍正樽下落不明,他急調湖廣總督納爾經額去搜捕。湖南巡撫榮光本來已經光榮卸任,道光讓他留在那裡觀察形勢,新任的湖南巡撫裕泰也趕往湖南剿匪。如此興師動眾讓人感覺道光真有點小題大做。

藍正樽的下落如何呢?那次在蔡家塘,得知官兵趕來,藍正樽神不知鬼不覺地脫身,換上鄉民的服裝逃到漆家灣。沒想到跟當地鄉勇發生衝突,藍正樽被鄉勇用石頭打死。聽到這個消息,道光半信半疑,讓新任的湖廣總督林則徐去調查此事。林則徐是個實在的人,他辦事道光放心。林則徐經過查證後表示,藍正樽確實死於鄉民之手,道光本該卸下心頭重壓,睡一個安穩覺了。但是他憑「直覺」認為林則徐在騙自己,他感覺,當然只是感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