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失敗但不屈服 廣州人民抵制英軍進城

中英貿易,在鴉片戰爭以前就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根據長久以來的規矩,英國人是不能隨便進入廣州貿易的,這裡面有嚴格的規定。也正因此,英國人對這種限制非常不滿,認為中國人對他們不公平,看不起他們。

《南京條約》簽訂後,璞鼎查再次提出英國人可以自由進入廣州,清政府認為英國人如果不帶兵卒的話,可以進城談公事。鴉片戰爭後,馬禮遜擔任英國領事,他在任上,多次請求允許英國人自由出入廣州,但是沒有結果。馬禮遜逝世後,馬峨接替他。馬峨再次提出這個要求,也沒有結果。馬峨離職後,德庇時接替他,同樣提出這個要求。

德庇時看請求未果,在1847年春,居然率領十多艘軍艦闖入廣州河,佔據十三行灣,讓英軍偷偷爬上中國炮台,將炮眼盯死,然後以先斬後奏的方式「堅請入城」。道光派耆英與英國人談判,達成協議讓英國人兩年後入城。1849年,德庇時回國,文翰接替他,再次把這事提出來。

耆英當時答應德庇時,允許英國人兩年後入城其實只是緩兵之計,但是在英國人看來,說話就必須算數。他們直接將軍艦開進內河,停泊在十三行灣下面,大有強行入城的姿態。

當時,負責廣州事務的是兩廣總督徐廣縉和廣東巡撫葉名琛。徐廣縉和葉名琛的立場是相同的,順應民心,禁止英軍入城。為此,他們增設炮台,加強防守,對眾將士下令,如果英軍強行入城,立即開火。

文翰得知徐廣縉和葉名琛積極備戰,便想出一個計策,讓徐廣縉和葉名琛過來談判,然後將他們扣押為人質,逼迫清政府允許他們進城。徐廣縉接到談判要求,慨然允許。屬下擔心他的安危,勸他小心。徐廣縉對水師提督洪名香說,沒事的,如果他們扣留我,你們立即攻擊英國船隻,不要因為我在船上而有所顧忌。

徐廣縉去了以後,雙方還是談不攏。文翰威脅說,如果不給出一個準確的進城日期,你徐廣縉今天就別想回去。徐廣縉說,進城之事是耆英答應的,自己是奉皇上的命令來廣州,沒必要履行耆英的承諾。

文翰對徐廣縉使盡了一切手段,最終毫無辦法,只能送徐廣縉回去。事後,文翰多次催問進城之事,徐廣縉都以靜候皇上的旨意婉拒。文翰辦事不力,引起英國方面的強烈不滿。

文翰也急了,說你們大清不能說話不算數啊!徐廣縉義正詞嚴地反駁,那是耆英跟你們締結的契約,跟我沒關係,如果你們非要進城,置全城憤怒的百姓於不顧,你們自己去跟百姓較量吧!

廣州人民都是英勇愛國的市民,這一點文翰不是不知道。得知英軍可能強行入城後,廣州全城百姓立即動員,拿起武器,嚴陣以待。一時之間,十萬鄉勇個個如臨大敵,血氣沸騰。到了晚上,鄉勇四處巡邏,燈火通明。英國人看到這種場景,也嚇呆了,文翰只好退讓,暫時放棄入城的計畫。

廣州人民同仇敵愾的消息傳到北京,道光深受鼓舞,對廣州人民驍勇愛國的精神進行了高度的讚揚。在這多事之秋有這樣的百姓,真是一種福氣啊!

反抗英國人進城的鬥爭能夠取得勝利,首先要感謝的是廣州人民的團結和頑強,面對英國侵略者,能夠保持士可殺不可辱的英雄氣概。其次還得感謝徐廣縉和葉名琛這樣深明大義的領導,沒有他們的支持,人民的底氣不會這麼足。當然,也不能忘記了遠在北京城的道光皇帝,雖然他承受了巨大壓力,但是他內心依然剛強,從來沒有在精神上屈服於外敵。

這是衰落時代、國難時刻鼓舞人心的亮點,也是中華民族未來的希望所在,中華民族的優秀本色在廣州人民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