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平定張格爾 狼子野心遇上官逼民反

從後來新疆官員們不斷隱瞞軍情可以看出,對這批官員的任命是極大的失敗,客觀地說,如果不是清廷的官員胡作非為,張格爾根本就沒有興風作浪的機會。最後道光也不得不承認:「這十多年來,派往新疆的參贊、辦事大臣貪虐殘暴,致使民眾怨恨日深,從而激起反抗。」

到了道光五年(1825年),官民關係越來越緊張,雙方劍拔弩張,有一觸即發之勢。論理,新疆的辦事官員應該感到煩躁不安才是,但他們卻一副無動於衷的樣子,坐視形勢不斷惡化。

清廷一個官員帶著兩百騎兵追剿張格爾的時候,沒找到張格爾,反而殺掉回民柯勒克孜部落的許多老弱婦孺,以此冒功。張格爾趁機和柯勒克孜的首領結盟,把這兩百清軍圍在一個峽谷里,全部殲滅。

道光六年(1826年)六月,張格爾對清軍正式出手了,他以祭奠祖先的名義,率領五百人,襲擊回城。清軍前來圍剿,反而被擊潰。這個消息一傳開,在新疆引起了劇烈的反響,許多對政府不滿的人蠢蠢欲動。兩個月不到,張格爾的叛亂勢力已經達到幾萬人。

不久,張格爾帶著大部隊圍攻喀什噶爾。清軍困守孤城七十多天,最後城破人亡,參贊大臣慶祥知道接下來面對的將是張格爾的瘋狂報復,乾脆自己解決了自己。果然,張格爾的叛軍進城後,對清軍進行了瘋狂的報復,不少清軍被虐待致死。

喀什噶爾陷落之後,叛軍的氣焰更加高漲,又先後攻下了葉爾羌、英吉沙爾、和闐等城。至此,張格爾已經控制了新疆,他志得意滿,公然建國稱王。

直到此時,道光才意識到新疆問題遠遠比想像的要嚴重,遂召集各個重要的部門一起研討軍情,並讓各級官員好好檢討一下過去六年在新疆問題上的錯誤。這種檢討更多的是一種檯面功夫,大家都清楚,在新疆將會發生一場大戰,必須在全國調兵,合力圍殲張格爾的叛軍。

為此,需要一個統帥,國家衰落的當頭,能幹的人似乎也越來越少。經過精挑細選,道光選擇了楊遇春,楊遇春是一個沙場老將,在乾隆時期,就是福康安手下一個得力幹將。嘉慶年間,楊遇春在鎮壓白蓮教起義中立下巨大功勞,深得賞識和信賴。

楊遇春當時是陝甘總督,道光任命他為欽差大臣,統領陝甘兵馬前去新疆平叛。碰到軍國大事,皇帝不可能完全相信一個人,因此,他還任命伊犁將軍兼大學士長齡為揚威將軍,同赴新疆平亂。長齡是主帥,楊遇春是主將,滿漢結合,相得益彰。

到新疆平叛,最麻煩的一件事情是補給線太長。為此,必須在中途設置許多中轉站,戶部尚書經過核算,發現一年的軍費至少要一千萬兩銀子。當時全國一年的財政收入也不過四千萬,聽到這個數字,道光嚇了一跳。道光對大臣們表示,政府只拿得出四百萬兩,大家一起想想辦法吧!

大臣們提議從各省徵集一些,不過也只能拿到兩三百萬兩,還差錢啊!沒辦法,道光只好忍痛割愛,表示願意動用兩百萬內帑。內務府大臣聽到要貢獻兩百萬兩銀子,很不情願,對道光說,皇上,你這麼一弄,我們以後就得喝西北風了。

道光吝嗇歸吝嗇,但是他知道,如果大清國沒有了,就是留再多的錢也沒用。所以,還是狠下心來拿出了這筆錢。

道光為什麼突然之間這麼大方了呢?也是被逼的,現在不是大方不大方的問題,而是社稷和名譽的問題。自從順治入主中原,清朝還沒有哪個皇帝淪喪國土,道光當然不想做這個千古罪人,兩害相權取其輕。

道光對這次出征非常重視,親自過問細節問題,要求主帥嚴明軍紀,賞罰分明。當然,主要的事情吩咐完了,道光也不忘回到節省層面,要官兵們盡量就地取糧,能節省就節省。「國家有國家的難處,希望大家都能體諒。」道光還告誡官兵們,盡量少買糧食,糧食價格過高就不要買,總之,在最合適的時候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