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流天子》中我們講到了乾隆的身世之謎,這是清宮的重要疑案之一。這個問題不僅關係到乾隆的聲譽,也關係到皇位繼承的合法性。
道光在寶座上屁股還沒坐熱,這個問題就被提了出來,最終引發了一場政壇地震。
嘉慶死後,道光讓軍機大臣代擬嘉慶遺詔,由於嘉慶在避暑山莊崩逝,遺詔中不可能不提到避暑山莊。恰好,避暑山莊跟乾隆特別有淵源,很多人包括嘉慶都認為乾隆出生於避暑山莊。於是,我們從遺詔中看到了這樣的話:「況避暑山莊為皇考降生之地。」擬詔的人本來是想說避暑山莊為風水聖地,高宗乾隆出生於此,嘉慶也逝世於此,說明此地與大清關係密切。
我們知道,乾隆在《御制詩集》里一再強調自己出生於雍和宮,遺詔中的說法無疑挑起了這個敏感的問題。當然,一般人還發現不了它。
最早指出這個問題的是翰林院編修劉鳳誥,不過那時遺詔已經昭告天下。劉鳳誥之所以能發現這個問題,是因為他曾經編修過《高宗實錄》,知道乾隆曾在詩作中三次提到自己出生在雍和宮。當時,劉鳳誥把這個上報給嘉慶,嘉慶感到意外,因為嘉慶一直以為乾隆出生在避暑山莊。既然皇考自己這麼說,那就定為雍和宮吧,嘉慶對此事並未重視,在一向務實的嘉慶眼裡,這不過是細枝末節。
《高宗實錄》雖然採納了乾隆出生於雍和宮的說法,但是這個說法並沒有廣泛流傳。《高宗實錄》不過抄錄了五份,分別保存在紫禁城、圓明園和瀋陽故宮等地方。別說一般老百姓不知道,就是軍機大臣也無權查看,因為這東西就相當於乾隆的檔案。
誰也沒有想到,劉鳳誥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並不是為了揪著這個細節不放,他是有目的的,而且背後指使者很可能就是道光。劉鳳誥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跟擬定遺詔的軍機大臣首領托津有很深的梁子,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劉鳳誥這個人。
劉鳳誥官職不過七品,但能在翰林院擔任編修已經說明此人是飽學之士。既然是有名的才子,書法和文章都相當出彩,曾經是殿試中的探花,國考能考到全國第三,理應前途無量。不過,這人有個毛病,恃才傲物,派頭太大,口無遮攔,又縱飲無度。如果僅僅是生活作風有問題,也不至於慘到做一個翰林編修,嘉慶也曾重用過他,讓他擔任浙江考區的主考官。可惜,他辜負聖恩,在主考期間作弊,最後嘉慶決定將他流放。
劉鳳誥和托津的矛盾就是這時結下的。嘉慶本打算把劉鳳誥流放到新疆,托津忽然跳出來說,不行啊,新疆這地方可不像從前那樣落後了,經過多年的發展,新疆已經相當繁榮了。如果把劉鳳誥流放到那裡等於是讓他公費旅遊,乾脆把他流放到黑龍江吧!那地方冰天雪地,野獸橫行,適合思想改造啊!
嘉慶一聽,托津的話有道理,流放就得有流放的樣子,不能讓官員到了流放地還能吃喝嫖賭,再說了,新疆的姑娘那麼漂亮,把這小子流放到那裡豈不是讓他享艷福了。
劉鳳誥後來了解到背後給自己難堪的人就是托津,恨得咬牙切齒,待在黑龍江四年的時間裡,無時無刻不想著將來報這一箭之仇。
如果不是嘉慶仁慈,劉鳳誥本來不知要在黑龍江待多久。嘉慶是如何想起召劉鳳誥回京的呢?說來也是巧合。
一天,嘉慶閑著沒事幹,就拿起《高宗實錄》翻著看,看到這麼一節:一名官員的父親重病,當時該官員要務在身,不能及時回家探望父親,最後無緣見父親最後一面,乾隆對此深為愧疚,在《高宗實錄》里接連表達歉意。看完這節,嘉慶深為皇考的仁德感動,因此對父皇起了追思感念之情。嘉慶再翻看《高宗實錄》,看到扉頁的編者中有劉鳳誥的名字,想起劉鳳誥正在黑龍江受苦,心裡不忍,便把他召了回來。
在嘉慶朝,劉鳳誥始終沒有找到機會彈劾托津。到了道光朝,這個機會來了。不過,劉鳳誥人微言輕,如何才能告倒位高權重的軍機大臣托津呢?必須找後台,劉鳳誥想到了以前翰林院的頭兒曹振鏞,此人現在地位等同宰相,有他撐腰,一定可以整垮托津。
曹振鏞這個人雖然沒有辦事能力,但是相當會做官,作為「多磕頭少說話」理論的提出者,他肯定是有哲學頭腦的。在整個清朝,曹振鏞這個人可能是最會做官的,連鄂爾泰、張廷玉、和珅這樣的人都比不上他,和珅即使被人稱為「二皇帝」,畢竟最後被整死了。
曹振鏞從乾隆時期就開始做官,一路凱歌,中途沒有遇到任何危險,寵冠乾、嘉、道三朝,官齡長達五十三年。直到八十歲時,才因為實在過於老邁而退休。這樣的人歷朝歷代都少見啊,固然平庸,但也不得不承認他多少還是有智慧的,至少適應能力特彆強,八面玲瓏之術爐火純青。
曹振鏞跟托津的關係也不好,樂得做一個人情,跟道光把這事說明白了。沒想到,道光聽了大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