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緊鎖的大門 與英吉利使者的外交風波

跟乾隆一樣,嘉慶對於英國的了解是非常膚淺的,所以在與英國的交往中,他依然擺出一副天朝上國的姿態。殊不知,英國此時已經是歐洲的海上霸主。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英國使者阿美士德奉英王之命訪華。跟阿美士德一起訪華的代表團中,有很多中國通,這些人要麼長期跟中國打交道,要麼在中國待過很長時間。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中國對英國了解相當少。

副使斯當東年少時就跟隨馬戛爾尼訪華,受到乾隆的接見。此後,他一直待在東印度公司,頻繁地跟中國進行外貿方面的交流。斯當東訪華的時候只有十一歲,而他的父親就是馬戛爾尼的副使。當時他的父親之所以帶著他,就是希望鍛煉一下這孩子,斯當東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在旅途中便學會了一些中文。後來,代表團在回廣東的途中給乾隆寫了一封感謝信,這信就是由斯當東代筆的。斯當東在短短時間內就可以用中文寫信,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天才少年。

乾隆接見英國使者時,發現這個小孩會說中文,當即龍心大悅,解下自己的荷包送給他。斯當東非常重視這個榮譽,一直將乾隆的荷包佩戴在身上。雖然他後來對中國的態度非常強硬,但是內心深處對乾隆還是非常敬仰的。

長大後,斯當東當上了東印度公司的代理人,漫長的實踐讓他成為一個中國通,是英國人眼中的中國問題專家。

嘉慶也很早就注意到斯當東,曾經對大臣說:「英吉利人斯當東,以前就隨使者入京朝貢,此人當時雖然年少,卻相當狡黠,回去的途中將沿途的地理,繪製成圖冊。此後,留居澳門長達二十年,對漢語相當精通。」

英國派出的使團陣容相當豪華,有六百多人,乘坐的是英國皇家海軍的軍艦。如此鄭重地來華,我們不禁要問,他們的目的是什麼呢?

這也是當時嘉慶和朝臣的心頭疑問。不過,嘉慶仍然能猜得八九不離十,他們來無非就是為了通商唄!

事實上,我們知道清政府並沒有禁止海外商人,只不過限制非常嚴而已。無疑,英國使者這次來的目的就是擴大尺度,改變中國對他們的待遇。加上嘉慶禁煙之後,東印度公司人心惶惶,一筆巨大的財源斷絕了,不能不引起英國高層的關注。

東印度公司的管理層給英王寫信,要求政府出面干涉,與清廷交涉,取得自由通商的權利。在此期間,發生了一件事情,這件事情讓英方極為不滿,他們正好可以借著這個機會跟中國磋商一些外交方面的問題。

這是什麼事情呢?這事情本來跟中國沒關係,只不過發生在中國的海域。一艘英國軍艦追捕一艘美國商船,這艘美國商船為了逃避追捕,故意闖進中國海域。英國軍艦也沖了進來,商船進來是小事(至少有經商的借口),軍艦進來可就是大事了。當時,中國的水師沒有坐視不管,而是動用艦艇將英艦驅逐出去。隨後,清廷又在澳門傳訊英國一個官員,當面譴責英國軍艦侵犯中國主權,並且命令英國所有的軍艦都要停泊在外洋,否則全部擊沉,而且還要停止與英國的貿易。

也許對英國政府來說,擊沉一艘軍艦不是大事,但要終止貿易不亞於要了他們的命。英國官員極力辯解說,這都是美國商船挑撥離間,他們不義在先,所以我們才要追捕的,這事真的跟我國無關。

因為這事,中英關係搞得相當緊張。英國派出使者團也有緩和兩國關係的意思,英國並非不想通過戰爭打開中國國門,只是當時的條件不允許。英國和法國長期作戰,國力消耗很大,再跟中國打,一時之間他們承受不起,再者英國對於中國也還不是很了解。中國一向自稱天朝大國,光是這種威勢也足以讓英國三思而後行。

對於英國使者,清廷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嘉慶對英國的印象特別壞,英國海軍曾經搶佔澳門,還曾進入中國海域搜捕美國船隻,並且不斷地向中國販賣鴉片。是可忍孰不可忍,嘉慶很想直接拒絕英國使團,但作為一個禮儀之邦的皇帝,他必須克制,展現出應有的風度。

英國使者到來之前,嘉慶就連發上諭,規定使團只准在天津港口登陸,讓沿途的文武官員對他們多加防範,還讓官員們在接待時不準奢靡,天津港口的一些建築不必重新粉刷,除了一些重要的使者可以登岸外,其他閑雜人等一律留在他們的船上,而且要派人嚴加看管他們的船隻。從嘉慶的這些上諭中可以看出,他對英國的反感確實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所以,這次談判不會有任何結果,中、英兩國註定要槍杆子見分曉。

阿美士德等人到達天津港口後,蘇楞額負責接待他們。宴會開始時,蘇楞額就給英國使者出了一道難題,他要求英國使者跟他一起向皇帝牌位行跪叩禮。阿美士德等人表示這絕對不可以,他還說並不是自己不虔敬,只是他們向來沒有這個習慣,見到國王也不過是作揖。

蘇楞額則表示,這是禮節,進了天朝就應該按天朝的規矩辦事。蘇楞額還援引當年馬戛爾尼訪華時曾問乾隆行三跪九叩大禮的事情,並說副使斯當東當年也在場。斯當東正如嘉慶所說的,相當狡猾,他說自己當年很小,對此毫無印象。他既沒有否定,也沒有肯定,完全以沒有印象推脫,狡猾至極。

雙方使者就這個問題僵持了下去,一直談不攏。無奈,蘇楞額作出讓步,並上奏嘉慶為英使說話:「這些貢使雖然對吾皇虔敬不二,可惜不敢改變他們國家的禮節,怕回去後受到國王的責怪,所以在行禮時只能按照他們自己的禮節回報皇恩。」

蘇楞額如此辦事讓嘉慶非常不滿,嘉慶訓斥道:「請你讓英國使者反覆練習天朝禮儀,他們什麼時候熟練,什麼時候讓他們進京覲見。還有,你告訴他們,天朝所有的臣民,還有朝鮮、安南、琉球、回部、準噶爾等,進京都是按照這個禮節。如果他們練不好這個禮儀的話,讓他們永遠不要進京。」

然而,蘇楞額這人辦事似乎缺心眼,他竟然違反嘉慶的旨意帶著使者進京。嘉慶知道後,給蘇楞額發了一道警告性的上諭,嚇得蘇楞額滿頭冒汗,立即讓使者停止前進,就地操練三跪九叩之禮。阿美士德仍然不肯退讓,反覆說自己不敢改變本國禮儀,否則國王必然會重罰。

蘇楞額表示,這絕對不可以。阿美士德無奈之下,表示可以按照自己國家的禮儀做九次,以此表示對皇帝虔敬之心。

可是對於嘉慶來說,按照英國禮儀做一百次也不行。氣憤之下,嘉慶撤掉了蘇楞額,讓理藩院尚書和世泰和吏部尚書穆克登額處理這事,可惜這兩人也沒能說服英國使者。英國使者為什麼變得比過去更難說服呢?說白了還是他們國力增強了。

和世泰和穆克登額不能說服英使,但又怕嘉慶責怪,怎麼辦呢?只能動用中國傳統的智慧:先模稜兩可上奏,最後出事了推卸責任。

他們上奏說:「貢使們仰承天恩,至誠感服。奴才們讓他們操練禮節,可惜他們起跪仍然不是很自如,勉勉強強還算是個禮。」

他們這麼一說嘉慶當然高興了,說明這些使者還是臣服了,只是禮儀不是很熟練而已。就這樣,嘉慶讓他們帶著使者進京。

和世泰等人抱著極大的僥倖心理,希望英國使者能夠草率行禮,然後矇混過關,到時候自己就可以推說他們只是不熟練。

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和世泰不敢直接帶阿美士德和斯當東覲見,而是帶了其他一些次要的使者先作一個緩衝。

這天,嘉慶坐在大殿之上,王公大臣、文武百官整齊地站在殿上,無數雙眼睛瞪著英使行禮。讓嘉慶倍感意外地是,這些使者並不像和世泰所說的那樣行跪叩大禮,只用英國的禮儀對嘉慶作揖。和世泰大為慌亂,居然捏造謊言說:「他們之所以不能行禮是因為正使生病了,不能行禮,沒有正使帶頭,其他人都不會。」

嘉慶信以為真,還準備請御醫為正使治病。接著,嘉慶讓副使過來覲見。和世泰一聽,完了,只能繼續撒謊:「副使也生病了。」和世泰很清楚,副使斯當東態度比正使阿美士德更強硬。

嘉慶也不是那麼好糊弄的,不可能正副使同時都病了。接著,朝堂之上傳來皇帝憤怒的聲音:「立即將該國貢使遣回國,該國國王的表文也不必呈上,所有貢物全部讓他們帶回去。」

就這樣,一場聲勢浩大的訪華之行草草結束,阿美士德甚至連皇帝的面都沒見到。儘管他維護了本國的禮節,卻有辱使命,無功而返。

阿美士德返回的途中經過聖海倫娜島,拜訪了囚禁中的拿破崙,阿美士德就此事詢問拿破崙的意見。拿破崙認為進入中國後,應該入鄉隨俗,行三跪九叩之禮。

阿美士德雖然沒有完成任務,回國後卻因為這事名聲大噪,受到英國輿論的一致讚揚,升任為印度總督。

這次外交失敗無疑讓英王深受打擊,也讓他更加確信,通過外交途徑並不能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斯當東回去後當上了下議院的議員,多次在議會中宣揚用武力打開中國市場。

戰爭正在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