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海上烽煙 老大之死

現在我們該說說朱㸣的下落了,朱㸣自從和蔡牽決裂後,有傳言說他的坐船被擊沉溺亡。事後,人們在廣東發現了朱濆的下落。朱㸣也是走投無路,一度想在潮州澄海縣接受招撫。

當時新任的兩廣總督那彥成主張對海賊進行招撫,不過廣東巡撫孫玉庭強烈反對,所以,朱㸣想接受招安也不可能。

那彥成是乾隆名臣阿桂的孫子,嘉慶還是比較看重這個名臣之孫的,那彥成年輕時就擔任軍機大臣,隨後又擔任工部尚書、都統、內務府大臣等職。可惜,在做官方面,他比不上祖父阿桂,他很難容人。就任兩廣總督後,他就因為招撫的事情和孫玉庭鬧翻了。最終,孫玉庭佔上風,嘉慶將那彥成解職。

清廷的政策之所以發生轉移,是因為勢力對比發生了變化。國內的動亂已基本平定,此時沒有必要對海賊進行招撫了,招撫要花費很多錢財,征剿的話相對還要划算一些。

征剿海賊這事還是李長庚最擅長,雖然之前有人彈劾李長庚,但嘉慶不但沒有聽信讒言,反而把彈劾之人治罪,李長庚因此更加賣力效命。

嘉慶十二年(1807年)春,李長庚在大星嶼擊敗蔡牽。十一月,又在浮鷹山再敗蔡牽。最後,將蔡牽逼出近海,此時蔡牽的家當只剩下三艘大船、十艘小船,而李長庚的力量是蔡牽的幾十倍。一向沉穩善戰的李長庚產生了輕敵情緒,由此犯下了人生中最大的一個錯誤。李長庚以為穩操勝券,親自帶兵打頭陣,沖在最前面,沒想到蔡牽一個炮彈發過來,擊中了李長庚的船隻,李長庚被彈片擊中咽喉,流血不止,第二天殞命。

李長庚雖然當場倒下,但清軍在勢力上仍然佔據優勢,然而主帥重傷瀕死,副將張見陞嚇怕了,居然下令撤軍。蔡牽這人真是命大,又僥倖逃過一劫。隨後,蔡牽逃到安南港口休整。李長庚不久就咽氣了,相信彌留之際他最後悔的事情就是當時怎麼就那麼輕敵呢?

得知李長庚犧牲,嘉慶淚流滿面地說:「朕和李長庚素未相識,因為他為國效力,朕屢次嘉獎。沒想到他在大功即將告成之前就為國捐軀了,李長庚雖然犧牲了,但賊眾經過他多年征剿,已是強弩之末。」嘉慶追封李長庚為三等壯烈伯,賜號「忠毅」,並在李長庚的家鄉為他立祠。

然而,張見陞臨陣脫逃這一節卻沒有受到追究,閩浙總督阿林保一向和李長庚關係不好,蓄意庇護張見陞,瞞過嘉慶。

李長庚雖然為國捐軀,但是蔡牽不能不除。隨後,嘉慶任命李長庚的部將王得祿為浙江水師提督,專門負責搜捕蔡牽;錢夢虎為廣東水師提督,專門收拾朱㸣。

嘉慶十三年(1808年)五月,蔡牽在安南待煩了,又乘風破浪回到福建。不過今非昔比,蔡牽舊部下王鐸、王准、郭秋等人多已經投案自首,他的兩個義子也被清兵捕殺,蔡牽感到自己勢單力薄,尋思著再和朱㸣聯手。

於是,蔡牽輾轉來到浙江海域,和朱㸣在舟山海域再度聯合,可惜兩人的勢力都大不如前,聯合不久就被浙江水師擊敗。失敗之後,蔡、朱二人再次分裂,分裂之後,朱㸣再次坐船出走,在回廣東的路上,金門總兵許松年追著朱㸣不放,終於將他擊斃在海中。

朱㸣雖死,他的勢力卻依舊存在,由弟弟朱渥接管。

朱㸣死後,蔡牽的日子更加難過了,勢單力孤不說,物資也越來越匱乏。清軍採取了封鎖策略,斷絕了岸上的物資供應,與此同時,還經常派出船隊搜捕他,蔡牽不得不經常更換坐船。

嘉慶為了解決閩浙水師的派系鬥爭,提升王得祿為福建水師提督、邱良功為浙江提督,陝西巡撫方維擔任閩浙總督,而阿林保則調離福建。

閩浙水師的派系鬥爭解決後對蔡牽是一場災難,他以前還可以利用清軍的派系之爭找到縫隙生存,現在沒有這個機會了。

不久,王得祿和邱良功就將蔡牽包圍在定海漁山,激戰了兩天一夜,蔡牽彈盡糧絕,卻始終無法突圍。彈藥用光了,蔡牽居然用銀子當炮彈,而且還打斷了邱良功的肋骨。銀子的威力畢竟比不上炮彈,換作炮彈,邱良功可能已經步李長庚的後塵了。王得祿也受傷了,還好都是輕傷。

蔡牽真是一個頑敵,王得祿和邱良功都明白,此人今日不除,以後不知猴年馬月能夠再有這樣的好機會。

當銀子告罄以後,蔡牽真的是無路可退了。他知道自己這些年來運氣一直不錯,現在他明白,這些好運害苦了他,他曾經錯誤地把這些好運理解成天子之命。今天,好運氣用完,他自知難逃一死,便用大炮砸沉了自己的船,選擇自盡的方式來維護一個造反者最後的尊嚴。

這事辦得讓嘉慶很滿意,加封王得祿為二等子爵,邱良功為三等男爵。當時,很多人為邱良功打抱不平,說你們功勞一般大,憑什麼王得祿的封賞比你高。邱良功倒是一個心胸豁達的人,他笑道:「以前海患不平,全因為派系鬥爭,現在海患平了,我高興還來不及,又何必計較這些次要的東西。」

邱良功是個識大體的人,國家的利益遠遠比個人的一點利益重要,如果當官的都像邱良功這樣,像蔡牽這樣的人也就沒有機會興風作浪了。

蔡牽死後,「海賊」們知道他們橫行海上的日子已經是過去時了,朱渥看清了形勢,帶著所有的船隻人馬向清軍投降。朱渥給清軍送上了一份豐厚的禮物,艦船四十二隻,大炮八百多門。嘉慶既然廟號仁宗,自然不至於殺掉投降的人,將朱渥遣散回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