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海上烽煙 海患成災

清廷對海上活動有很多限制,這是閉關鎖國維護統治的一種手段。為了一家的江山,而將全國人民都與世隔絕起來,這顯然是一種非常自私,而且違背客觀規律的做法。

乾隆末年,海上洋盜勢力猖獗,這些活動可能跟安南的新任統治者阮氏家族有關係。當時清廷高層將「海事」「苗事」和「教事」稱為對帝國有威脅的三件大事。

這些海洋盜賊的背景複雜,但有一點清政府幾乎可以肯定,那就是這些活動背後有安南國王阮光平和阮光纘父子的支持。這些海盜跟今天的海盜沒啥區別,他們對海上來往的商船進行打劫獲利。海盜的活動嚴重地損害了清政府的利益,嘉慶剛即位不久,就著手打擊海盜活動。

嘉慶任命福州將軍魁倫、廣東巡撫朱珪、浙江巡撫吉慶緝拿海盜。當時清廷的水師並不足以遠洋出行,只能在近海進行搜捕,同時切斷海盜岸上的補給。

不久,魁倫緝拿了一百三十名海盜,其中有五十人是無照出海捕魚的漁民,嘉慶發現這事後,對魁倫進行了嚴厲的譴責,認為他將無照漁民和海盜混為一談,分明是冒功。

元月過後,嘉慶諭示軍機大臣:海盜長期生活在船上,油鹽柴米從哪兒來的?一定是靠沿海的漁民接濟,這些漁民賣給海盜食物雖然是為了謀生,但勢必助長海盜的氣焰,所以一定要對漁民嚴加盤問。

魁倫後來抓住了一個海上販子藍三世,最後雖然查明他並沒有向海盜販賣物品,但為了殺一儆百,魁倫還是把藍三世處以絞刑。嘉慶獲知此事,不但沒有責備魁倫,反而誇獎他辦事有方法。

由於當時國家危機四伏,嘉慶叮囑魁倫對海盜採用剿撫並用的手段。盜賊首領紀培投誠之後,嘉慶決定「以盜制盜」,利用紀培緝拿海盜。海盜熟悉海盜,嘉慶用海盜來制服海盜,在當時的情況下是成本最低的一種選擇,國家內憂太重,分不出太多的力量對付海盜。儘管如此,在治理海患方面嘉慶還是嚴格要求的。

嘉慶的老師、兩廣總督朱珪曾經抓獲了一個海盜頭目何玉理,發現此人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就在海上打劫。這本來是應該獎勵的,但是嘉慶卻降旨責備朱珪,說這個海盜猖獗這麼長時間直到現在才抓住,充分說明各級官員辦事不力,要求刑部對朱珪嚴加議處。

朱珪是嘉慶非常尊敬的一個老師,嘉慶應當不至於吃飽了沒事去為難自己的老師。當然,很有可能是和珅在乾隆面前說了什麼,嘉慶不得不做出一種姿態。由此也足以說明嘉慶對海盜一事的重視。

當時的海盜不僅打劫中國的商船,遠洋來華的外國商船也未能倖免。

嘉慶元年(1796年)九月,兩廣總督吉慶發現了一個英國商人,根據這個英國商人的說法,他乘坐的商船在兩個月前被劫持,船中共有十人,其中六人被害,三人被劫走,他僥倖抱著木板漂流逃走。類似的事件經常在中國近海附近發生,以至於英國政府幾次提出派遣軍隊協助清政府征剿海盜。嘉慶當然不能接受這個建議,清政府的主權意識是相當強的,決不允許外國艦船開進中國海域。

不過,英國提出這個問題,足以說明當時海盜情況之嚴重。海盜的活動,嚴重地損害了中國的海上貿易。

對於安南阮氏幕後支持海盜的行為,嘉慶當然是非常反感的,不過嘉慶不便公開譴責安南,甚至讓下面的人不要張揚。這是從大局來考慮,國內局勢很不穩定,不宜跟安南結仇。

嘉慶二年(1797年)正月,兩廣總督吉慶又上奏發現安南的海盜,請示要不要照會安南國王。雖然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證據,但謹小慎微的嘉慶還是主張不聲張,他認為不能輕易挑起國家之間的矛盾。

嘉慶五年(1800年)六月,發生了一件特別的好事,這件好事用瞎貓碰死耗子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安南有三十艘海盜船,糾合中國水澳幫、鳳尾幫海盜船六七十隻,在浙江沿海彙集,準備進逼台州。恰好當時海上雷電交加,風雨大作,海盜船隻覆沒殆盡。一些抱著浮木,或者泅水上岸的海盜都被定海鎮總兵李長庚俘虜。在這些俘虜中,有安南的四個總兵,這足以證明安南政府跟此事脫離不了關係。

這四個總兵被處以極刑,嘉慶把他們的官印歸還安南國王——這一招非常厲害,看你臉往哪兒擱,看你如何解釋這事。當時安南內戰一觸即發,安南新舊勢力爭權奪利呈白熱化。新阮代表阮光纘為了討好清廷,抓住六十多名海盜送往廣東,這些海盜可能都是舊阮操控的,阮光纘做出這種姿態,絲毫不能改變他是海盜幕後頭頭的事實。

但阮光纘討好清廷的自作聰明的做法,引來了一系列災難性的後果。許多海盜因此不再相信他,紛紛投降清政府,表示願意配合清廷消滅海盜。

嘉慶七年(1802年)八月,阮福映打敗了阮光纘,為了得到清廷的支持和冊正,阮福映抓住海盜首領莫觀扶等三人,送到廣東正法。經過審訊得知,莫觀扶等人本系內地盜犯,後來投靠了阮光纘,阮光纘封他們為總兵,讓他們從事海上盜竊。

阮光纘政權覆滅後,海盜問題終於告一段落。新任的阮福映政權在嘉慶的軟硬兼施之下,不敢再肆意妄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