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白蓮教風雲 造反是件悲催的事

川楚白蓮教會師將整個反清起義推向了高潮,但高潮往往不是一個好兆頭,因為這往往意味著低潮的到來、敗亡之路的開始。

這次會師在史書上又被稱為「東鄉之會」,十幾萬起義軍第一次聚在一起,真有天南地北兄弟來相聚的感覺。表面上,會師之後,起義軍的力量更加壯大了。然而,這只是一種錯覺,自古造反的人,自劉邦、項羽以來,就是貌合神離。大家本來都是平起平坐的,這個時候誰也不甘心推舉一個最高領導人,然後大家都聽這個領導人的命令。雖然這麼做,無疑對造反大業有利,但人性的特點告訴我們,肯定是誰也不服誰。當王的感覺多好,誰也不想受別人制約。

結果,起義軍首領們商議後,決定用不同的顏色作為起義軍的旗號。襄陽王聰兒和姚之富率領的起義軍用黃色作為旗號。

會師之後,起義軍並沒有形成一個整體,各個首領斗得相當厲害,各自都想稱王稱霸,至少要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王三槐就是因為不堪起義軍高層內鬥,轉而被清官劉清收買。

面對革命火勢的蔓延,嘉慶採取了堅壁清野和訓練團練的策略,給予了起義軍沉重的打擊。團練和鄉勇往往比清廷正規軍還能打,而堅壁清野的政策又讓起義軍缺少糧草來源,與群眾隔絕。

當困境到來時,起義軍並沒有齊心合力,共渡難關,反而互相責備,有人甚至說:「我們四川的事情湖北人攪和個啥,哪兒來的回哪兒去。」這種言論無疑是針對王聰兒的,王聰兒可以受得了這個氣,湖北的起義軍可受不了,離鄉背井可不是為了找氣受,既然在這裡受氣,不如回到老家繼續革命事業!

王聰兒也覺得繼續在四川待下去不是長久之計,起義軍分裂是遲早的事情,乾脆打回家鄉,再闖出一片天,方顯巾幗本色。

出來闖不容易,要回去更不容易。首先是回去的路上布滿清兵,為了分散清兵,王聰兒還是採取了之前的迂迴策略。到達歸州後,兵分兩路,一路由王聰兒和姚之富率領,進攻興山,抵達寶康和南漳,再回到襄陽;一路由王廷詔率領,由東攻遠安、當陽,最後兩軍會師。

其中,夔州是起義軍回湖北的必經之路。王聰兒打算先佔領白帝城,沒想到清軍已提前在夔州和白帝城布下重兵。清軍自以為萬無一失,但王聰兒率領義軍突然襲擊清軍的營地,清軍立即還擊。這時,埋伏好的四五千起義軍衝出來,兩軍交火,一直斗到晚上,起義軍暫時撤退。

到了半夜三更之時,起義軍突然偷襲清軍大營,直到清軍援兵到來,起義軍才撤退。

回到駐地之後,王聰兒決定改變打法,不分晝夜輪流對清軍進行騷擾。兩個晝夜之後,終於衝破關卡。隨後,王聰兒率軍往歸州和巴東進發。嘉慶連忙讓官兵在中途進行圍截,清軍統帥明亮匆匆趕到巴東,被王廷詔的部隊迷惑,結果與王廷詔激戰。

王聰兒正好率領兩萬主力軍隊前往興山、保康、南漳。當明亮發現中了敵人的調虎離山之計後,已經沒法追上王聰兒了。王聰兒本想經由宜城、鍾祥前往襄樊,然而中途清軍關卡重重,只好放棄這個計畫,率領部隊進入湖北西北山區地帶。

很快,王聰兒就意識到湖北是待不下去的,決定進入陝西南部。前往陝西的路上,起義軍在長坪與清軍發生了一場遭遇戰,擊斃了清軍護軍統領惠倫。這次勝利給予處於低潮的起義軍很大的鼓舞,然而這也是最後的勝利。

此時,正有幾萬清軍和不計其數的鄉勇從各個方向湧來。王聰兒的起義軍退到湖北鄖西三岔河後,已經無路可退。

三岔河地勢非常險峻,到處是懸崖峭壁和蒼天古樹,固然適合防守,但更適合圍住。王聰兒不會想到這裡就是她二十二歲生命走向終點的地方。

王聰兒本打算且戰且退,進入陝西,然後再回到四川。可惜,她的氣數已盡,沖不出這兇險的地方。三岔河裡布滿清軍,到處是炮聲,在清軍強大的火力面前,王聰兒沒有恐懼,當她知道沒有可能逃出此地後,從容選擇自殺。她帶著幾十名女兵跳崖,姚之富也跟隨她的腳步,場面悲壯慷慨,催人淚下。

造反真是一項悲催的事業。

德楞泰立即派人到山下尋找王聰兒和姚之富的屍體,割下他們的人頭,送到京城邀功。王聰兒雖然失敗了,但是給了清廷心臟沉重的一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