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乾隆為何選擇獃頭獃腦的嘉慶接班 立嫡之痛

剛即位第一年,乾隆就效法父親雍正秘密建儲。

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初二,二十五歲的乾隆皇帝召集總理事務大臣和九卿到乾清宮西暖閣。當著大家的面,把親筆書寫的皇太子姓名秘密封好,藏在乾清宮最高處「正大光明」牌匾的後面。

大臣們只是見證人,並不知道皇太子是誰。當時乾隆有三個兒子,皇長子永璜八歲,皇二子永璉六歲,皇三子永璋一歲。都是小孩兒,看不出誰更聰明、誰更賢明。那就看他們母親吧。永璜的生母是庶妃富察氏,永璉的生母是嫡妃富察氏,永璋的生母是庶妃蘇佳氏。永璉的生母地位固然最高,但是大清國立儲的原則從來不是立嫡,事實上清朝當上皇帝的都不是嫡長子。

皇太極是第八子,庶出;順治是皇太極的第九子,庶出;康熙是順治的第四子,庶出;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子,庶出;乾隆是雍正的第五子,庶出。皇太極是憑藉自己的實力,壓倒政敵,當上皇帝;順治是因為多爾袞和豪格兩強相爭,撿了漁翁的便宜;康熙則是因為受到了祖母孝庄皇太后的寵愛,當上皇帝;雍正是自強不息,參與爭奪,最後權智高超,將皇位握在手中;至於乾隆,則是因為他的哥哥們太沒出息,他本人能力突出,順理成章當上皇帝。

康熙深受漢文化影響,在立儲時曾經拚命想立嫡長子,可惜最後人算不如天算,心灰意冷之後,他沒再立皇太子,所以搞得雍正即位非常尷尬。

雍正發明了秘密建儲制度是基於康熙朝立儲的困境,但秘密建儲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對於秘密繼承人來說,其中的秘辛只有當事人才知道。至少,乾隆體會是非常深刻的。因為秘密建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削奪太子的權力,所有皇子地位都是一樣的。這樣一來,很容易產生這樣一個問題,就是被選定的那個人在當上皇帝之前沒有特權,跟兄弟們平起平坐。結果他當上皇帝後,兄弟們難免適應不了,有時候會表現出對新皇帝的不尊重。

當皇子的日子是非常壓抑的,乾隆感觸很深。所以當他出頭之後,決心廢掉秘密建儲制度,這可以理解,因為乾隆無法體會康熙的那種痛苦,所以乾隆的真實想法是像康熙那樣立嫡長子,換句話說,就是重複歷史。但是,作為雍正的兒子,如果一上來就廢掉父親引以為自豪的秘密建儲制度,這無異於不孝,乾隆還不能這麼做,但他公開表示秘密建儲制度只不過是權宜之計,甚至不惜冒著父親從九泉之下跳出來的風險,說秘密建儲只是無膽無識的庸主所為,可見,乾隆當時有憤青氣息。

當時,大臣們已經看出皇帝傾向於公開立儲,但那時大家還看不出乾隆居然想模仿漢文化的嫡長子繼承製。在漢文化的傳統里,一定要立嫡子,即使不是嫡長子,也要求是皇后所生。這就是為什麼朱棣篡位之後,不惜拋棄親生母親,將自己的生母說成是馬皇后。如果沒有這種制度文化,他有必要傷親生母親的心嗎?朱元璋受這種影響更深,嫡長子死後他居然讓嫡長孫繼承,選一個嫡次子或者嫡三子也行啊,他一定要「嫡長」到底。

乾隆當時沒有預料到皇帝跟太子之間是有矛盾和衝突的,若非親歷,可能很難體會,總認為到自己身上有辦法化解,其他皇帝只是沒處理好這個關係而已。如果是這樣想,就錯了,皇帝與太子的衝突是勢力本身的衝突,跟父子關係沒有太大聯繫。

皇帝是最高統治者,太子是未來儲君。帝國的權力掌握在皇帝手中,但是太子是潛力股啊,許多在皇帝面前不得志的人肯定想到投資太子,就算太子不想結黨,其周圍也難免形成一個黨派。對於太子黨的人來說,如果皇帝剛立完太子就兩腳一蹬,那就最好不過了,最少的投資可以換來最大最快的回報。可是,大多數時候,皇帝要活很多年,有的是十幾年,有的是幾十年。太子和他身邊的人難免天天盼望皇帝死去,有這種想法,你說皇帝和太子還能和平共處嗎?皇帝自然擔心太子黨謀害自己,而太子也會覺得皇帝猜忌自己,將來是不是有一天把自己給廢掉?

互相猜忌之後,後果就是康熙朝發生的事情,康熙朝太子事件絕不是偶然的。

乾隆秘密立儲之後,大臣們紛紛猜測誰是密定繼承人,一般認為是皇長子和皇二子,但誰也不能斷定究竟是誰。

直到乾隆三年(1738年),謎底才揭曉。皇二子永璉得了傷風,當時大家覺得是小感冒,也沒在意。沒想到,十天之後,永璉居然病逝了。乾隆聞訊,悲痛不已,痛哭流涕,將密詔公布出來,大家才知道密定人選是永璉。

乾隆選擇永璉為繼承人有兩個理由,一是永璉為皇后嫡生,還有一個原因是雍正生前也似乎看好永璉,理由是永璉這名字就是雍正取的,大有讓他連續帝國之意。

這道上諭發出來後,永璜和永璋非常受傷,他們終於明白自己在父皇心中的地位是次要的。如果乾隆這時候能夠剋制,不將密詔公布,而是等時機成熟再遴選一個合格的繼承人,可能對永璜和永璋就不會有太大的打擊。

永璉逝世後,乾隆很長時間沒有再立太子。

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正是除夕。就在全國人民沉浸在喜慶氣氛之時,一個重大的噩耗再次降臨在乾隆頭上,皇七子永琮出痘而死,年僅一周歲零八個月。

這次,乾隆沒有像第一次那樣痛哭,但他還是公布了內心的秘密,也就是永琮是他內定的繼承人。永琮是皇后所生的第二個兒子,這樣一來大家知道了,原來這乾隆挑繼承人只會從嫡子中選。

永琮夭折後,乾隆沉痛地說:「本來從來沒有立元後嫡子繼承大統的先例,朕打算走先人沒有走過的路,求先人不能獲取的福分,這是朕的錯誤啊!」

乾隆堅持要立嫡子,恐怕還是一種思想的偏見吧!在他看來,只有嫡子繼承大統才功德完滿。當然,乾隆的元配富察氏確實是一個母儀天下的皇后,富察氏的曾祖是大清的開國功臣,家世顯赫。身為皇后,她不崇尚奢侈,反而非常節儉,喜歡用花草作飾品,不喜歡珠光寶氣的東西。她將後宮管理得井井有條,連皇太后鈕祜祿氏也對她讚揚有加,甚至對其他妃嬪生的孩子,富察氏也極為愛護。有這樣一個賢惠的皇后,乾隆非常滿意,讚揚說:「朕能夠專心於國事,全賴皇后的幫助和支持。」

兩個嫡子夭折,乾隆非常悲痛,欣慰的是,富察氏仍然年輕,身體也還好。正所謂,青山就在宮裡,還怕沒柴燒嗎?富察氏,你一定要再接再厲,朕是不會改變立嫡決心的。

乾隆公開說過這話:「選擇繼承人第一考慮的要素是嫡出,而不是年長。在嫡子原則上是立嫡長,而不是嫡賢。」

兩個兒子先後夭折對富察氏打擊非常大,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她一病不起,溘然長逝。

對於富察氏之死,乾隆自然是痛不欲生,悲痛的還有很多人,但也有一些人非常高興,譬如乾隆的長子永璜。永璜認為,皇后去世後,也就沒有嫡子了,在所有兄弟中自己居長,皇位理當屬於自己。永璋的想法跟永璜很接近,只是沒有永璜那麼快樂而已,畢竟永璜才是長子,估計皇后死了,也輪不到自己。但是,永璋對皇后之死漠不關心,這一點跟永璜倒是相似的。

兩個皇子的心理應該說是正常的,可惜城府不深。

乾隆看到他們對皇后之死不哀且樂,將他們狠狠地臭罵了一頓。皇后喪期過後,乾隆對兩人的憤怒不但沒有平息,反而逐步升級。乾隆罵他們的行為不堪入目,如果將他們的不孝行為公之於眾,在世人眼裡他們簡直是人渣(「伊尚可忝列人世乎?」)。

如果乾隆只是痛罵他們,事情還有挽回的餘地,他們的政治前途還是未知。但乾隆徹底斷了他們的前途:「大阿哥是長子,三阿哥也稍長,如果能夠安分守己,至少也能做個賢王或者貝勒。可惜,你們懷有異心,不自量力,日後必定兄弟相殘。」

說到這裡,乾隆想起雍正年間兄弟相殘的事件,突然變得歇斯底里,吼道:「與其將來讓你的兄弟殺你們,不如朕現在就親手解決你們!」

乾隆當然說的是氣話,但是兩個皇子早已嚇得渾身發抖。乾隆的這番話不僅斷送了兩個皇子的政治前途,也給他們的人生蒙上了一層陰影,他們擔心將來隨時有可能被新君殺害。

永璜受此沉重打擊後,很快就病倒了,最後一病不起。乾隆親自過去探望,永璜流著淚說:「兒子不孝,不能送父皇。」乾隆也悲痛萬分。不久,永璜去世了。乾隆知道,永璜之死自己是有責任的。

乾隆悲痛之餘,追封永璜為定親王,以親王之禮安葬。隨即對群臣下了一道死命令:「今後誰若提立儲之事,立即正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