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十全老人的外交手腕 馬戛爾尼訪華

乾隆五十七年十月,兩廣總督郭世勛給乾隆報告了一個喜訊,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派遣以喬治·馬戛爾尼為代表的七百人代表團前來給乾隆祝壽。當然乾隆八十大壽已經過去,英國人說是補祝。聽到這個消息,乾隆很高興,乾隆剛標榜完自己的十全武功,英國人就不遠萬里來祝賀他了,絕對是喜事。

乾隆很重視英國使團這次的來訪,讓各級官員準備好接待工作。乾隆之所以如此高興是因為他完全不知道英國使團來華的目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開放浙江等地的通商港口,保障英國人在華通商的權利。

其實,英國人在訪華之前就大致透露了目的,但郭世勛卻隱瞞了他們的意圖。接到英國人信件後,看到他們以平等的語氣對天朝說話,郭世勛知道這大事不好。但英國使者帶來了六百箱禮物,這看上去很像是來朝貢的,一向喜歡好大喜功的乾隆對於朝貢的國家向來是來者不拒的。怎麼辦呢?只好圓滑一下,將英國人的信潤色一下,馬上就意義大變,哄得乾隆笑呵呵。

馬戛爾尼出身於蘇格蘭貴族,是英王喬治三世的親戚。他是一個非常精明強幹的外交家,曾經擔任英國駐俄國聖彼得堡公使、加勒比群島總督、印度馬德拉斯總督,他的副使斯當東也是一個才華突出的外交家。當他們得知乾隆對他們的來訪很歡迎時,喜出望外。不僅如此,乾隆還破例允許他們從天津港口登陸,讓馬戛爾尼沒想到的是,一路上他們受到了殷勤的招待,馬戛爾尼等人本能地以為他們此行的目的可以順利達到。他們完全沒有料到是郭世勛從中做了手腳。

代表團到達北京時,乾隆正在避暑山莊舉行八十三歲壽典。幾天後,馬戛爾尼帶領七十多人前往避暑山莊覲見乾隆。乾隆這次接見英國使者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英使埃尼斯·安德遜在回憶錄中說:「在伙食供應上,我們迄今是很少有理由提出異議的。關於這方面,我們所受的待遇不僅是優渥的,而且可以說慷慨到極點。」

伙食方面沒問題,那其他方面肯定是有問題了。

東西方第一次正面接觸可以說是一場完全的失敗,兩國之間的誤解是如此之深,乾隆完全無法理解馬戛爾尼訪華的目的。當然,我們可以說是郭世勛出了問題,故意把英國使者來訪說成是進貢朝覲。但我們又不能完全怪郭世勛,他也有自己的難處,乾隆是個什麼樣的皇帝郭世勛是很清楚的。在和外國人打交道的時候,大多數官員都是極力粉飾,如果他們照實說話,很可能惹皇帝不開心。

第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就是禮節。乾隆本以為這些使者會對自己行三跪九叩大禮,沒想到他們居然按照自己國家的禮儀,對乾隆行單膝下跪禮。根據清朝的規定,任何國家的使者覲見中國皇帝時,都必須行三跪九叩大禮,英國人頭上又沒有長角,自然不能例外。

馬戛爾尼卻認為,英國和中國是平等的國家,所以自己只能按照英國的禮儀朝見皇帝。乾隆對此非常生氣,他說即使是英國國王親自來了,也必須行三跪九叩大禮。

馬戛爾尼最後被逼得沒辦法,這麼跟乾隆解釋:「一個國家使者的舉止,不是他個人的行為,而是代表了他的國家。一個國家的君主不能把要求他們臣民的禮節用來要求外國使者,臣民對君主行禮表示屈服和順從,而外國使者對君主行禮表示尊重和友誼。」

這些話對乾隆能管用嗎?不用想我們也知道,根本不管用。沒辦法,馬戛爾尼此行擔負重任,不得不考慮妥協。後來,馬戛爾尼表示要他磕頭也可以,但是有一個條件:清廷必須也派出一個大臣跟著他一起向英王的畫像磕頭,而且必須把這事記下來,弄個備忘錄。

馬戛爾尼這番話是對欽差大臣徵瑞說的,這種狂妄悖逆的話徵瑞自然不敢稟告乾隆。他如果告訴乾隆,搞不好就會弄丟烏紗帽,沒辦法,只好能糊弄就糊弄。後來,英國使者到了避暑山莊後,和珅知道了他們不想磕頭,便勸他們還是按照中國的規則辦事。然而,馬戛爾尼仍然堅持說如果讓他磕頭,必須滿足附加條件。

乾隆知道馬戛爾尼不想磕頭的事情後,極為生氣,下令降低對英國使團的接待規格,減少給他們的物資供應,並取消對他們的一切賞賜。準備等萬壽節一過,就打發他們回家。

看到極有可能功敗垂成,馬戛爾尼只好做出妥協,我們至今不知道這種妥協到底是什麼。沒有任何資料證明馬爾嘎尼行了三跪九叩大禮,但也不可能行的是英國禮節,很可能是某種折中禮儀,據說是九次單膝下跪。有沒有雙膝下跪我們就不知道了,根據管世銘寫的一首詩,似乎是雙膝下跪,他說英國使者本來是單膝下跪,見識到乾隆威嚴後,不由自主就雙膝跪下了。

不管怎麼說,英國使者肯定沒有行三跪九叩大禮。結果我們可以想見,馬戛爾尼的這次外交徹底失敗,萬壽節一過,乾隆就讓他們打點行李回老家了。

有一點我們必須了解,馬戛爾尼訪華的時候,英國自認為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當時英國的人口雖然只有八百萬,但是工業革命推動了國內經濟的發展,英國的軍事力量和工業同步發展。而乾隆恰恰也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兩個強國之間的接觸難免會有衝突。

在英國人看來,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商品傾銷市場,也是一個重要的原料產地。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等都是英國人的必需品,英國人每年要消耗一千多磅茶葉。打開中國國門,與中國自由通商是英國資產階級的強烈願望,其實這個願望是互利互惠的,如果中國早日和英國平等通商,也可能不會有後來的鴉片戰爭。

乾隆的想法當然不一樣,中國仍然處於自給自足的農業時代,就像乾隆所說的,並不需要外國的那些玩意兒,而中國賣給外國的東西卻是必需品。在乾隆時代,英國的對華貿易存在著巨大的逆差。作為一個工業大國,這是英國不能忍受的,所以他們急切地希望扭轉貿易逆差。這才是英國不惜花費巨資讓代表團出使中國的原因。

在馬戛爾尼之前,英國就派遣了查理·卡思卡特訪華,可惜卡思卡特中途病逝,此行未能成功。馬戛爾尼雖然到了中國,但是目的仍然沒有達到。他以給乾隆祝壽的名義拜訪中國應該說是找到了一個良好的切入點。

接下來,禮儀問題成為兩國繼續深入交流的攔路虎。這個問題說白了還是東西方文化的差距,乾隆作為一個封建君主,沒有平等對待外國的習慣。

在避暑山莊,乾隆兩次接見英國使者。第一次是在八月初十,副使斯當東在回憶錄中說當時英國使者行的是「單膝下跪」之禮。馬戛爾尼對乾隆呈上國書,乾隆顯然不太高興,把國書隨手放在一邊,說了一些客套話。這次見面唯一的亮點是斯當東的十二歲小兒子,這些「無禮」的使者讓乾隆很不滿,但小斯當東倒是相當可愛,他用中國話向乾隆祝壽。乾隆聽了當即露出笑臉,還把身上的一個荷包賞給他。

第二次覲見是在八月十三日,這次覲見英國使者到底行了什麼禮一直眾說紛紜。馬戛爾尼和斯當東等人的口徑是非常一致的,回國後都說是「深鞠躬」或「單膝下跪」,都沒有說行了三跪九叩大禮。但是使團中的其他成員卻有不同的說法,安迪生說所有在場的英國使者都對行禮一事守口如瓶,所以他懷疑很可能其中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安迪生當時並不在現場,這也是他的懷疑。

不管真相如何,馬戛爾尼此行的任務是搞砸了。壽典一結束,乾隆就指示和珅早點把他們打發走。馬戛爾尼可不甘心就這麼空手而歸,他這次出行可是花費了巨資,帶著國家寄予他的殷切希望。

馬戛爾尼找到和珅,想跟他談兩國通商的事情——這叫病急亂投醫,找錯人了。隨後,馬戛爾尼又向乾隆上書,提出兩國互派使節常駐對方國家的首都,馬戛爾尼表示自己很希望留在北京,同時歡迎乾隆在英國建立大使館。

對於這種「無稽之談」,乾隆非常不耐煩,他讓和珅早點趕英國使者回家。

和珅是何等精明的人啊!他跟馬戛爾尼談話時,一一避開正題,委婉地說:「特使大人離開英國很久了吧,哎,確實有好些日子了,思鄉了吧!趕快回去吧,北京的冬天挺冷的。我們皇帝啊倒是很想留你們在這裡多住一段時間,可惜就怕你們身體受不了。」

看到馬上就要被人趕走,馬戛爾尼只好亮出自己的底牌,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圖窮匕見。馬戛爾尼現出來的不是匕首,而是訴求,他以急促的語調告訴和珅:「請貴國允許英國商人在舟山、寧波和天津三地貿易;請允許英國商人在北京設立一個貨棧,以便英國人在這裡經商;請在舟山海域給英國人一個不設防的小島,讓英國商人在這裡居住、買賣;請允許英國人在廣州享有以上的權利;請減免貨物從澳門運往內地的關稅;請不要讓廣東的官員勒索英國商人;拜託了,大人!」

和珅把馬戛爾尼的話轉告給乾隆,乾隆一聽,火冒三丈,原來這些洋鬼子不是來給我祝壽的:騙子,騙子,一群騙子,居然敢跟我提這種要求,讓他們滾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