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六下江南——處處留情真風流 民間熱議:乾隆為何六下江南

南巡的傳統始於康熙,康熙曾有過六次南巡,乾隆即位後,事事效法皇祖,南巡這事當然也不能例外。乾隆奉康熙為楷模,不僅在位時間不敢超過皇祖父,就連南巡的次數也不敢超過。本來六下江南是視察民情、整治河工的好機會,但為何乾隆在晚年又說自己一生中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六次南巡,乾隆自己給出了答案:勞民傷財。

我們先來看看民間是怎麼看待乾隆下江南的,跟乾隆自己的看法不太一樣。乾隆認為自己下江南是為了治理國家,關心民生,但老百姓對這個說法可不買賬。

離家的孩子要回家

前面講到,在浙江海寧一帶流傳乾隆是陳閣老的私生子,傳說有鼻子有眼。根據傳聞,雍正在當皇子時,跟陳閣老的關係很好。後來兩家同一天生了孩子,雍正生的是女孩,而陳閣老生的是男孩。陳閣老抱著孩子到雍王府以後,被雍正調包了。後來,乾隆當皇帝後,聽說了自己的身世,他六下江南就是為了搞清楚這事是真是假。

乾隆六下江南四次住在海寧陳閣老的家裡,雖然這時陳閣老夫婦已經去世,但陳閣老的子女們都在。如果乾隆是陳閣老生的,那麼乾隆住在這裡也算是跟兄弟姐妹們在一起。據說,乾隆每次回來,都要到陳閣老夫妻墓前行孝子大禮。

這個傳說在浙江一帶流傳得是非常廣的。

微服私訪

電視劇《康熙微服私訪記》一播再播,非常火熱。這乾隆既然凡事都以皇祖康熙為榜樣,自然也要學著微服私訪了。

這個說法在民間流傳得也相當廣。據說乾隆有一次下江南的時候,微服私訪的路上遇到了一個趕車的少年,這少年看上去頗為機靈秀氣。乾隆就好奇了,問他:「小夥子,你這麼個年紀,怎麼不去讀書,反倒在這裡趕車,以後還能有什麼出息啊?」

這少年的回答讓乾隆大吃一驚,少年說:「我怎麼就不想讀書了,是我不能讀書啊,都是乾隆那個王八蛋害的。」

乾隆氣憤地說:「你自己不讀書,反倒怪乾隆了?」

少年這才告訴乾隆,他本是一個知府的兒子,父親在任時屢次彈劾一個貪贓枉法的大臣,結果都被乾隆駁回。這個大臣仗著有乾隆庇護,更加為非作歹,竟然將父親殺害,這個少年僥倖逃脫,不得不以趕車為生,怎麼還能指望讀書呢?

乾隆一聽,頗為愧疚,回去斬了那個大臣,並把知府的兒子叫到京城,免費提供給他讀書的機會,後來還讓他當上了京官。

微服私訪是為了了解民情,不過有時候也是尋花問柳的好機會。

尋花問柳

乾隆多情,喜歡拈花惹草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為此他還跟皇后鬧翻了。

據說乾隆曾帶著第一任皇后富察氏南巡,一天,在江南的御舟中招了許多漂亮的娼妓,尋歡作樂。皇后得知後,很不高興,痛罵娼妓,還對乾隆諷刺了幾句。乾隆氣得把富察氏揪到房裡,拳腳相加。最後,富察氏不堪侮辱,跳河自殺。

這個傳說無非是根據乾隆好色這一點延展開來的,乾隆確實曾經對一個皇后特別糟糕,但這個皇后不是富察氏。乾隆與富察氏的關係是非常好的,兩次立富察氏的兒子為太子,對富察氏是非常寵愛和尊重的,不可能對她拳腳交加。而且,富察氏並不是自殺的,她是因為兩個皇子早殤而病逝的。再說了,富察氏在乾隆十三年就去世了,而乾隆是從十六年才開始南巡的。

乾隆倒確實因為尋花問柳的事情跟第二任皇后那拉氏發生了衝突。到了江南後,乾隆縱情聲色,那拉氏過去勸諫他。乾隆本來就很討厭那拉氏,只是迫於太后的旨意,才立她為皇后。乾隆就對那拉氏破口大罵,那拉氏脾氣也不好,兩人就這麼鬧翻了。乾隆讓人先把那拉氏送回京城,那拉氏悲憤異常,居然剪髮,說要出家。乾隆對這種行為非常厭惡,對那拉氏更加反感,不久,那拉氏就去世了。

炫耀書法,賣弄文采

我們知道,清朝皇帝從康熙開始就有一個習慣,喜歡炫耀自己的才能,特別是文采方面。乾隆就特別喜歡寫詩題字,一生寫了幾萬首詩,南巡的時候到了名勝古迹,總會意興揮灑,不題字,便寫詩。

民間流傳這麼一個傳說,乾隆在江南時微服私訪,曾看到一個農家小孩在練書法。乾隆興趣上來了,便問這個小孩會不會對對子,小孩點點頭。乾隆噌的一聲打開摺扇,搖頭說道:「冰冷酒,一點兩點三點水。」沒想到這小孩絕頂聰明,一會兒就想出來了:「丁香花,百字千字萬字頭。」

乾隆一聽,心裡很震驚,這對子對得實在太好了,感嘆道:「後生可畏啊!你這麼小的年紀,居然有這樣的才能,將來一定是狀元的料啊!」

男孩一聽,喜上眉梢,跪地說道:「謝皇上賜狀元之恩。」

乾隆一聽,更吃驚,支吾地說:「你……你怎麼知道我是皇上?」

男孩回答更聰明了:「天下除了皇上,還有誰敢點狀元呢?」

乾隆搖搖頭:「罷了,罷了,君無戲言,就賜你為『童狀元』吧!」

我們知道乾隆南巡途中遊山玩水,到處題字作詩,這個是事實。但是他還決不至於昏庸到專門為了炫耀自己的才能而南巡。實際上,乾隆是一個非常理智、非常智慧的皇帝,而且也是很有涵養的,對政事也非常用心。

乾隆後期吏治腐敗的根本原因並不是乾隆這個人昏庸,也不是這個人愚蠢,論起聰明才智,乾隆不比雍正差。只是乾隆在吏治方面的政策跟雍正不太一樣,雍正儘力把國家往「法治」路上推,雖然雍正也做了不少違背法治的事,但總體的心愿還是以法治國。乾隆卻恰恰相反,在他手中,國家不斷往人治方面發展。

乾隆用權術雖然可以維護國家的利益,但已伏下了吏治隱患。譬如,李侍堯犯了貪污罪,理應處死。乾隆巧妙地把他救了出來,最後李侍堯為國家立了大功,這事既可以說乾隆非常善於用人,但也破壞了律法的權威性,根據蝴蝶效應,法律權威被破壞後,後面必然是吏治腐敗。

乾隆實際上是收穫了眼前利益,卻失去了長遠利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