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還原十全武功真相 艱難搞定緬甸

從元朝開始,緬甸就是中國的附屬國。忽必烈曾經三次討伐緬甸,迫使緬甸稱臣納貢。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在緬甸設立宣慰使司,確立了緬甸作為中國藩屬國的地位。萬曆年間,緬甸見中國由盛轉衰,開始肆意掠奪邊境,明朝出征討伐。明末清初,中原動蕩,緬甸伺機吞併中國洞吾、古剌、木疏、木邦等部族。

清朝建立後,中國和緬甸的關係並不密切,直到乾隆十六年,才確立了朝貢關係。可惜,好景不長,緬甸發生內亂,新國王不僅拒絕向中國納貢稱臣,還時常劫掠雲南普洱一帶。

乾隆三十年,緬甸軍隊像黃蜂一樣來到雲南九龍江,瘋狂掃蕩財物牲畜。雲貴總督劉藻派兵作戰,可惜指揮不當,加上軍隊疏於戰事,吃了敗仗。劉藻因此被革職,乾隆還罵得他抬不起頭來,自尊心很強的劉藻最後自殺謝罪。

乾隆三十一年正月,乾隆任命楊文乾的兒子楊佩之擔任雲貴總督。楊佩之赴任後,緬甸那邊正在發生瘴癘,緬軍陸續從雲南撤退。楊佩之正好收復失地,其實別人人都走了,他只要派人過去踩在那片土地上就算是收復。楊佩之似乎是一個運氣非常好的人,儘管撿了大便宜,在乾隆眼裡也是立功。

乾隆大大誇獎了他一番,楊佩之無形中膨脹起來,以至於認為緬甸這個彈丸小國打起來一定很容易,乾脆主動出擊,將他們國王抓起來,這可是蓋世功勞啊!當然,楊佩之也考慮到劉藻的前車之鑒,擔心軍事失利後晚節不保,畢竟楊佩之當時已經七十歲。但是楊佩之身邊的幕僚和將士們比楊佩之更激動,他們特別想立功,極力慫恿楊佩之,他們說自從楊公來了之後,許多土司紛紛歸附,緬甸人不過一群烏合之眾,楊公一發威,這些人還不抱頭鼠竄。

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楊佩之上疏乾隆,請求發兵出征緬甸。乾隆認為楊佩之老成持重,做事一定是胸有成竹的,便回覆說:「公辦事,朕放心。」但也建議他,凡事慢慢來,不可操之過急。

楊佩之的部將們早已摩拳擦掌已久,躍躍欲試,紛紛想立功,領一筆豐厚的獎金,下輩子就不用愁了,或是拿個世職,子孫後代就有了鐵飯碗。心思不可謂不好,可惜急功近利往往壞事。

乾隆並沒有明確批准楊佩之出征緬甸,但是大家看到乾隆的諭旨,以為是讓楊佩之便宜行事。許多將領急不可耐地孤軍深入敵境,結果大家發現緬甸並不是軟柿子,清軍作戰接連失利。楊佩之非常驚恐,他怕乾隆降罪,竟然謊報大捷。楊佩之可能忘了清朝有密折制度,明朝皇帝好糊弄,清朝皇帝自從雍正以後就很難糊弄了。乾隆很快得知實情,將楊佩之革職,押送到京城,最後賜死。

乾隆三十二年,乾隆任命大將明瑞為雲貴總督。這次,乾隆明確告訴明瑞,主動征討緬甸,「一定要挽回面子,什麼都可以損失,面子一定不能損失」。乾隆是最愛面子的一個皇帝,明瑞的責任是為皇帝挽回面子,是的,一場因為面子而引發的侵略戰爭。緬甸人如果知道真實原因,一定叫苦連天,早知道這樣,我們給你面子就得了,何必來真的。

明瑞是塊打仗的料,他剛到緬甸,就一展犀利風采,接連打敗緬甸軍隊。最後,一直打到緬甸首都阿瓦附近。也許是因為太犀利了,他似乎忽視了糧草問題,孤軍深入後,補給不夠,結果反被緬甸軍隊圍了起來。另外一個將領額勒登額距離明瑞兩百里,看到明瑞被包圍,居然不去營救,因為他跟明瑞的關係不太好。

陷入絕境後,明瑞沒有慌張,他帶領少數人殿後,掩護大軍突圍。突圍成功後,明瑞居然主動自盡。乾隆聞訊,非常震驚,立刻殺掉額勒登額等人,祭奠明瑞。

乾隆三十三年,乾隆派大學士傅恆為征討緬甸統帥,開始了第四次征緬之旅。傅恆到了緬甸之後,雖然打了幾場勝仗,但是不久士兵們染上瘴癘,死傷大半。傅恆本人也染病,卧床不起。這時,阿桂立了大功,為乾隆挽回面子,他截斷緬甸糧道,緬甸只好派人求和。乾隆也耗不起,對方求和其實也是給自己台階下。雙方達成協議:緬甸按時給清廷納貢,清軍歸還攻佔緬甸的領土。

就這樣,歷時四年,用兵幾十萬,耗銀一千三百萬兩的緬甸之戰結束。如果要給這次武功打分的話,最多是一分。這是一場典型吃力沒討到好處的戰爭,耗費巨資不說,損傷大量優秀的將士,國威受損,最後貌似緬甸臣服了,要定期納貢,但估計納貢的收入比起付出的代價實在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只能給一分,這一分沒其他的意義,就是總算挽回了點面子。對於一個大國來說,實際利益固然重要,但面子也不能不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