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收拾父親遺留下來的攤子 邊疆要安撫

二十五歲的乾隆在短短的時間裡,就力排眾議,欽點張廣泗平息苗疆之亂,可以說為自己的統治建立了威信。

乾隆提拔張廣泗為貴州總督兼貴州巡撫,授予他三等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世職,每年賞賜養廉銀一萬五千兩。

此時的乾隆稱得上是一個英明的皇帝,他並沒有滿足於已取得的成就,而是積極將精力投入到戰後的重建工作中,這項任務的艱巨程度堪比平亂。

乾隆總結了這次苗變的原因,對張廣泗說:「古州之變,主要是因為苗民本屬化外之民,進入我大清版圖後,受到禮法限制,需要交納一定的賦稅,雖然我們對他們徵收的賦稅很少,不過是表示隸屬大清而已,但苗民不懂禮教,引起了他們的反感。從今以後,免除他們的賦稅。」

乾隆元年七月初九,頒布聖旨,宣布永遠免除苗民稅賦,並且向苗民解釋為什麼要對他們用兵以及為什麼要實行改土歸流的政策。乾隆說,我們這樣做並不是為了要將苗疆收入版圖,而是為了讓苗民能夠沐浴皇恩,接受教化和文明的熏陶,共享太平盛世之福,本來我們給你們征的稅就是全國裡面最少的,不過是象徵性地表示你們是我大清國的子民而已,沒想到你們還要作亂,危害了無辜的百姓,我們不得已才發兵征剿的。

乾隆也解釋了為何要免除苗民稅賦,他首先肯定苗民也是自己的赤子,很多造反的苗民骨肉相離,也挺可憐的,而且大多數參與叛亂的人不過是脅從,還有不少與叛亂絕緣,所以加以撫恤是應該的。乾隆對大臣們說,苗民之前的稅賦雖少,但不排除地方官徵收苛捐雜稅,只有將正稅完全免掉,才能避免他們與地方官發生矛盾,從此各安本分,即使要鬧事,也找不到理由。

乾隆頒布的另一項政策是尊重苗俗,他認為苗民的風俗和內地百姓完全不同,一時之間難以教化過來,因此允許他們以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比如,訴訟之事,可以按照當地的風俗來解決,不必要官員來審理。

乾隆頒布的第三項政策是屯田,這個政策乾隆是經過反覆考量才決定的。張廣泗曾經提議將獲罪苗民的田產交給漢民來耕種,乾隆反覆思考後認為不妥,他說苗民反覆無常,現在雖然被制服了,難保以後不出亂子,如果將叛逆苗民的田地分給漢民,恐怕有朝一日苗民會再作亂,到時候,耕種的漢民反而受害。最後,乾隆決定將這些田產用來軍墾,一方面讓軍隊能夠解決糧食問題,另一方面,如果有變,也可以就近防禦。

吏部尚書顧琮不同意乾隆這個決定,他認為這麼做是掠奪苗民的田地,讓他們無以為生。對於乾綱獨斷的乾隆來說,反對意見當然是無效的,張廣泗很好地執行了乾隆的政策,乾隆非常滿意。

後來,雲南總督尹繼善來京,說到軍墾之事,尹繼善也表示反對,他的看法跟顧琮是一樣的,認為這麼做只會招致苗人的怨恨,有害無益。尹繼善是個封疆大吏,有豐富的處理邊地事務的經驗。他這麼說,乾隆就不得不再次權衡。最終,他決定聽從勸告,取消屯兵計畫。聽到這個消息,張廣泗急了,他上奏強烈要求屯兵,據理力爭,甚至用身家性命擔保。

看張廣泗態度這麼堅決,乾隆又動搖了,決定允許張廣泗屯兵。

到了乾隆三年時,兩廣總督鄂彌達上了一篇很長的奏疏,大談苗疆屯兵的害處。一、苗人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沒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謀生,過去田地有餘,能夠養家糊口,如果收了他們的田地,將來人多地少,勢必連生活都成問題;二、屯兵不會自己耕種的,將來肯定會僱傭苗人來耕種,久而久之,苗人的地位就會等同於奴隸,這裡本來是苗人的田產,現在世世代代反而被外人奴役,不出十五年,恐怕還會再次出現叛亂。

乾隆看了後,思想再次動搖,他甚至說這道奏疏的意思跟自己的想法一致。但張廣泗是封疆大吏,這件事從頭到尾都是他辦的,他請示要屯兵,我也不好駁他面子,不過我始終認為這不是長久之計。

乾隆再次把自己和大臣們的意見諭示張廣泗,希望他作出回應。

張廣泗不愧是一個強硬派,仍然堅持要屯兵,大談這麼做的好處。根據張廣泗的說法,屯兵是必需的,不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必須得這樣,才能保證苗疆的穩定。針對反對派意見,張廣泗一一反駁,他說屯兵的田是那些已經絕了戶的苗人田地,至於沒有絕戶的田地仍然歸苗人自己保留。張廣泗還保證說,一定讓軍人自己耕種,絕不讓他們奴役苗人,而且張廣泗還說苗人的荒地非常多,絕不會出現人多地少的局面。張廣泗最後表示,自己一定嚴格軍紀,不讓士兵侵犯苗人田地。

乾隆帝終於被張廣泗說服了,最後拍板同意張廣泗的意見,但他要求張廣泗一定要撫恤苗民,千萬不能讓他們再生出事端。

事實證明,張廣泗的意見是正確的,他不僅維護了苗疆的穩定,還促進了苗疆的經濟繁榮。以前,苗疆沒有的小麥、高粱、小米、黃豆、芝麻、麥子等農作物,全都移植過來了。軍墾之後,收成也非常好,軍隊的吃飯問題解決,不用再像以前一樣從其他省份運送軍糧到貴州。

苗疆以前沒有市場,現在有市場有商販,種植物也不再局限於農作物,也有一些經濟作物,譬如茶葉、桐樹等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