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有個性的皇帝 弘曆能行

彪悍皇帝雍正去世了,在去世之前他最擔心的問題是:弘曆這小子能行嗎?

我們不要責怪雍正,能人都這樣,因為自己太厲害,所以對別人都不怎麼放心。雍正去世前的心情跟一代雄主唐太宗的心境非常相似。

貞觀二十三年四月,唐太宗病危,緊急召集長孫無忌、褚遂良這些元老進宮,對他們說:「太子仁懦,這個大家都曉得,我怕一口氣喘不過來,將來這孩子被人欺負,你們替我好好照顧他……」

知子莫若父,李世民太了解李治了,幸好他自信自己對老臣們不錯,他們應該不至於欺負自己的兒子。但作為一個乾綱獨斷的皇帝,把江山社稷交給一個懦弱無能的人,就是至死也不能完全放心。

雍正也是這樣的,在他生前就經常批評乾隆過於仁寬。乾隆即位之後,就著手改變父親的治國方針,將剛猛調整為剛柔並濟,充分說明雍正的擔心不是多餘的。幸運的是,仁慈只是乾隆的表面,或者說一面,在乾隆骨子裡深深藏著兇狠殘忍的一面。

當乾隆的獸性被激發起來時,這條龍並不比雍正更溫柔,是的,雍正,你真的沒必要擔心,安息吧!

在沒有法治的年代,撥亂反正幾乎是那些深受不白之冤的人唯一的出路。

第一個吸引乾隆注意力的人是楊名時,楊名時在當時名氣頗大,不僅官聲清廉,也是個理學內行。大家知道,乾隆很欽佩那些有學問品格又高的人,像楊名時這樣在雍正朝承受不白之冤的人,他是不會錯過的。

在乾隆召回楊名時之前,楊名時以戴罪之身在昆明待了七年,當乾隆發出一道上諭:「楊名時為人誠樸,品行端方,皇父在京時原欲召令來京,未曾降旨。」對政治敏感的人立即意識到,政治的風向標正在發生變化,新的政治風氣即將到來。

那麼,楊名時究竟是怎麼得罪了猛龍雍正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必須提到雍正朝的名臣李衛。在大家印象中,李衛是個勇敢任事的好官,敢做敢當,不畏權貴。這些看法都對,但不是李衛的全部。李衛也是人,也有陰暗的一面。全祖望、盧文昭、彭紹升這些人說楊名時之所以倒霉就是因為李衛在背後說他壞話,在雍正朝的密折中確實可以發現李衛中傷楊名時的奏摺。李衛用了諸如「徇私」「欺罔」這些詞語,並沒有羅列楊名時不法的證據,這就給人黨同伐異的感覺。

楊名時被整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跟雍正唱對台戲,雍正打算一展身手,挽救數千年的吏治頹風,楊名時卻不買賬,經常批評時政。

雍正四年七月,也就是李衛打小報告後的兩個月,雍正降了一道諭旨,指責以楊名時為首的五位督撫雖然名聲不錯操守還行,但是做事八面玲瓏,四面討好,總想做「好好先生」。雍正號召這些人向勇於任事、雷厲風行的田文鏡和李衛等人學習。楊名時如果能認識到「錯誤」,「虛心」向田文鏡、李衛等人學習,可能後來就不會挨整,這事也就不了了之。

但心氣甚高的楊名時做不到,他公開對上諭進行反駁,還含沙射影地諷刺田文鏡、李衛這些人。可想而知,雍正有多憤怒,他痛斥楊名時死不悔改還嘴硬。雍正從楊名時的反駁中感覺到他對自己的不滿,從此以後對楊名時的印象跌到谷底。雍正五年,他對鄂爾泰說:「楊名時這個人太可惡了,朕五年來對他以誠相待,沒想到他狼子野心還不改,絲毫沒有一顆感恩的心。朕整治科甲積弊的時候,楊名時挺身而出,居然充當反對派領袖的角色,一字一言含譏帶諷。」

雍正對楊名時恨得咬牙切齒之時,痛罵道:「楊名時這種人不過是假道學,實系真光棍(跟今天的意思不同,光棍意指無學問無品德),簡直是個名教罪人,國家害蟲。如果不滅了他囂張氣焰,科甲的積弊就沒法改了。」

在這個關係前途性命的時刻,楊名時又犯了一個錯誤,他不小心把前任總督高其倬密摺奏請的內容寫進題本里,李衛也犯過這種錯誤,不過雍正認為他本性粗心。楊名時這麼做,雍正認為他是故意的,不尊重自己,立即下旨說楊名時對密折制度不滿,故意泄露密折內容,這樣的人實在是怙惡不悛,罪該萬死。

後來,雍正派人去雲南調查楊名時,名為調查,實為羅織罪名。楊名時也識時務,乾脆什麼都認了,唯獨不認「巧詐居心」,這是楊名時的基本信念,誠實是他作為一個理學家的信仰。由於楊名時對這條罪狀不接受,刑部便奏請將楊名時「斬監候」,雍正當然不會蠢到把他斬首,只好退讓,他不認就算了,反正其他罪名也很多。

由於楊名時實屬正義凜然的官員,在正義面前,權力的黑手有時也不得不退讓。但雍正絕對不甘心退得狼狽,最後演變成膠著狀態,讓楊名時一直以戴罪之身待在雲南。

公道自在人心,楊名時的案子無疑是個冤案,許多人為他打抱不平。即使處於政治高壓之下,人們不敢公開說出來,但大家心裡自有一桿秤。乾隆在宮中念書時,曾經問恩師蔡世遠,楊名時是個什麼樣的人。蔡世遠直截了當地說:「這時代心裡還存有堯舜君民之道的人,只有楊名時一個人而已。」

蔡世遠是對乾隆影響非常大的一個老師。乾隆曾回顧對自己最有影響的三個老師,第一個是奠定自己基礎知識的福隆翰老師,另一個是引導他領悟儒學真諦的朱軾老師,還有就是讓他精通理學學以致用的蔡世遠老師。

乾隆即位之後,立即為楊名時平反,隨後,謝濟世、李紱、蔡珽等人的冤案也紛紛得以昭雪。

謝濟世是個御史,他獲罪是因為參奏寵臣田文鏡,御史的本職工作就是彈劾人,本來這事沒什麼大不了的。不幸的是,謝濟世彈劾的內容跟李紱參奏的內容很相似,以至於雍正認為他們是有預謀有組織地攻擊田文鏡。那麼,蔡珽又是怎麼卷進來的呢?蔡珽是李紱的推薦人,雍正有理由懷疑蔡珽是謝濟世和李紱的幕後主使。

雍正是一個非常自負的人,自負的人有一個極大的缺點:不相信自己是錯的,認為自己的判斷力是準確的。雍正也不管事情真相如何,便開始著手整謝濟世、李紱、蔡珽等人,刑部通常都不是按法律辦事,主要是按皇帝的意志辦事。跟往常一樣,刑部擬定對這幾人斬立決,然後雍正照例沒有批准,顯示特別寬仁。

雍正甚至還解釋為什麼不殺他們,他說這件事背後必定有大奸大惡之人在指使,這個人的目的就是逼自己殺掉言官,然後落下千古罵名,雍正說:「我不上當。」最後,雍正將謝濟世充軍。既然雍正說有大奸大惡之人,那為什麼不追查這個人呢?雍正的理由是,追究起來估計會株連一大片,所以見好就收。這個謊言技術水平太低了,所以官員姚三辰聽到這個辯解時,露出不以為然的譏誚神色。不幸恰好被雍正看見了,雍正一怒之下將他革職,並說姚三辰和查嗣庭、汪景祺是一丘之貉。雍正的意思是他們都是浙江人,都心懷鬼胎。

對李紱的處理則完全不同,雍正親自在朝堂上審訊李紱,雍正喜歡嚇唬人,聲色俱厲地質問李紱,李紱卻面不改色,相當淡定地說:「臣罪當誅,希望皇上早點正法,以警戒那些不忠的臣子。」聽審的大臣們嚇得面如土色,李紱卻鎮定自若,沒有半句乞求哀憐的話語。危難之時,方顯英雄本色。

刑部擬定了斬決,李紱在獄中卻坦然如平常,在監獄裡照舊每天讀書,吃飽喝足,晚上睡覺也香甜。看守們看到這一幕,都說李紱是個「鐵漢子」。最後,雍正實在沒有辦法,只好赦免他的死罪,為了表示懲罰,讓他去修《八旗通志》,等於是解除他的權力。

刑部給蔡珽定了十八條罪,擬定為死刑,雍正改為監禁待決。這一監禁就監禁到乾隆年間,這樣的日子是非常痛苦的。因為每年處決犯人的時候,都會把蔡珽也拉出去陪斬,蔡珽眼睜睜地看著犯人人頭落地,不知何時會輪到自己,這種恐懼的目的就是從精神上折磨人。

乾隆上台後,楊名時、謝濟世、李紱都得到提拔,只有蔡珽無罪釋放,成為閑散遊民,出來八年後,蔡珽鬱悶而死。對蔡珽來說,出監獄不過是走進另一個更大的監獄而已。乾隆為何對蔡珽區別對待呢?蔡珽確實有貪污之實,這可能是乾隆沒有起用他的真正原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