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有個性的皇帝 不走父親的路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大帝駕崩,弘曆的父親雍正繼位。

雍正元年,舉行祈谷大典。回來後,他特地召弘曆來養心殿,賜一塊肉給弘曆吃。除此之外,雍正沒有說任何話。弘曆也沒有說話,默默地吃掉這塊肉。這雖然只是一塊肉,卻有很大的象徵意義。本來雍正對兒子們是一視同仁的,這次大典後單召弘曆,想必有另一層意思。聰明的弘曆知道,父親有意將自己立為儲君。

但這件事是不能說出來的,大家心照不宣就可以了。鑒於康熙朝因儲君的事情弄得朝綱混亂,皇帝和大臣們都束手無策,雍正決定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雍正不想類似的事情發生在本朝,但是如果自己立太子的話,還是會發生兄弟相殘互相攻訐的事,如何解決這個矛盾,既立儲君,又讓皇子們相安無事?

經過八個多月的思考,雍正終於解開了這個死結。他發明了秘密建儲的制度,這項發明在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

想出這個法子後,雍正在乾清宮召集滿朝文武,宣布了自己的決定:「從今以後,立儲之事不公開。朕將未來的儲君寫在匣子里,當著大家的面把這個匣子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的匾額後面。另外留一份朕親筆書寫的聖旨,藏在圓明園中。將來只需把兩處密詔一對,就可以確定新君是誰。」

雍正規定,密匣子只能等自己死後才能拆開,拆開密匣子後,需要去圓明園找到雍正親筆書寫的詔書,對過以後確定無誤,皇位基本就決定了。這項制度既解決了儲位空懸的問題,又解決了儲君與皇帝爭權和兄弟不睦的問題。這項決定還可以避免大臣們投資太子黨,形成結黨營私的局面,對皇權形成干擾。

三個月後,康熙的周年忌辰到了,雍正特命年僅十三歲的弘曆前去祭奠景陵。第二年的這天,雍正還是讓弘曆去祭奠景陵。這些做法耐人尋味,無疑是告訴世人弘曆就是未來的皇帝。

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也就是雍正十三年,史上最勤政的皇帝駕崩,雍正死亡非常突然,從生病到死亡才一天的時間。由於雍正生前建立了秘密建儲制度,他死後,權力過渡很平穩。臨死前,雍正召親信大臣張廷玉和鄂爾泰,並告訴他們藏在圓明園的密詔在什麼地方。總管太監從圓明園中找出詔書,跟乾清宮大匾後面的密匣中詔書一對,傳位給弘曆。

政權過渡非常平穩,第二天弘曆就頒布了三道諭旨,行使帝王權力。隨後,弘曆將父親生前寵信的道士張太虛和王定乾等人趕出宮。此舉大概說明了弘曆意識到丹藥對雍正身體的侵害。

當上皇帝是乾隆一生的重要轉折點,興奮之後不免有一些遺憾和懷舊,乾隆是有詩人氣質的,他寫過這樣一首小詩:「當年頗有少年心,上馬飛馳下馬吟。今日殷憂勝瀟洒,壯懷減卻杳難尋。」

說實話,這首詩寫得真的很爛,不過情感倒也真摯,無非是做皇帝很煩惱之類的,還不如當一個平民百姓自由快活呢——這是古今中外很多貴族喜歡發的「富貴牢騷」,真讓他們去做平民百姓,打死他們都不幹。

順便說說乾隆跟雍正的關係,雖然是父子倆,但乾隆並不喜歡雍正。在生性洒脫的乾隆看來,這個父親實在是過於嚴苛,很難讓人親近。乾隆繼位之後,很少提及這位父親,即使提到了,口氣也很平常,沒有體現出對亡父的懷念和愛戴之心。倒是對康熙,乾隆經常懷念,康熙是一個慈祥的祖父,乾隆七八十歲還懷念當年康熙抱著他在承德避暑山莊玩的情景。就性格來說,乾隆跟雍正完全相反,跟康熙很接近,兩個人都是很有「人情味」的皇帝。而雍正給人的印象是刻薄寡情,所以雍正在世人里的印象並不好。

作為一個皇帝,雍正是挺冤的,他十三年里作出的改革比康熙六十一年還多,為乾隆盛世鋪平了道路。在執政的十三年中,雍正幾乎是拚命在工作,但拚命工作換來的結果卻是大家的反感。雍正的改革對社會觸動極大,幾乎各個階層的利益都被他攪動了。雍正總是給人鐵面無情的感覺,他很少表現出仁愛的一面,即使有所表現,也顯得相當生硬和虛假。這樣的皇帝很難受到眾人的擁戴和喜歡,所以雍正生前死後都是罵名滾滾。

乾隆就比他的父親雍正幸運得多,他二十五歲繼位,年齡相當合適,而且他接手的攤子是少有地好。康熙和雍正把該做的事情都替他做了,在乾隆期間,國泰民安,人口大量增加。乾隆在位六十多年,吃喝玩樂,最終以八十八歲的高齡去世,將一個開始腐爛的攤子交給嘉慶。

乾隆當上皇帝後,立志做一個明君,跟康熙一樣,他主張用仁義治理天下。早在當皇帝之前,乾隆就研究過歷代帝王,在這些皇帝中,乾隆真正覺得不錯的就是漢文帝和唐太宗。在乾隆看來,漢文帝比唐太宗還差了一截,他以唐太宗為榜樣,希望有一天能夠跟唐太宗齊名。

對乾隆來說,父親雍正肯定不是心目中理想的君王,要想成為明君,得改變父親的治國方略。

這位新繼位的皇帝還沒意識到他的父親雍正對於他真正的意義,雍正是一代明君,在他短短的執政歲月里,建立了秘密建儲制度,解決了繼承人鬥爭問題;創建密折制度,將大權集於一身,有效地控制了群臣,遏制了貪污腐敗;創建軍機處,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改革八旗制度,推行攤丁入畝的政策,規定耗羨歸公,設立養廉銀制度……

可以說,雍正把該做的都做了,為乾隆留下了一個盛世的基礎。由於雍正的改革無孔不入,得罪了大多數的人,雍正也因此留下了罵名。連乾隆剛開始也覺得他刻薄寡情,直到自己做了多年的皇帝,他才開始理解父親。

乾隆即位之後,首先將雍正曾經關押的宗室親戚們釋放,歸還爵位。

康熙以寬仁治國,雍正以猛嚴治國,乾隆也提出了自己的治國方略:以孝治國。

乾隆刻意表現自己仁厚的一面,不僅優待宗室子弟,而且從寬處理雍正朝的積案,對於在年羹堯和隆科多案子中受牽連的人,酌情錄用。為了安慰廣大士人,乾隆還宣布從今以後,一切文章和考試,大家可以自由發揮,盡情展現自己的才智,不用擔心觸犯忌諱什麼的。乾隆還解釋說,如果把恭敬和避諱混為一談,就是誤解了古人的意思,乾隆要把自己打扮成一個虛懷若谷的皇帝。

在處理曾靜和張熙投書案時,乾隆暴露了自己的真實面目。對曾靜和張熙,雍正並沒有橫加殺戮,而是將他們咒罵自己的文章以及自己辯解的文字合編成一部《大義覺迷錄》,讓他們回家,給鄉親們講解《大義覺迷錄》。此外,雍正還保證說:「我的子孫將來也不能因為你們的詆毀而對你們窮加殺戮。」乾隆即位兩個月後,就撕毀了雍正的契約,殺掉這兩人。乾隆有自己的理由:「對曾靜和張熙的寬大,只能在雍正朝。呂留良誹謗我的祖父,所以我父親殺了他,曾靜和張熙誹謗的是我父親,我父親沒有殺他們,但對我來說,曾靜和張熙誹謗的是我的父親,所以我必須殺了他們。」

乾隆的意思彷彿是說:「如果他們詆毀的是我,就可以逃脫死罪,不過輪到我兒子時,他們的死期就到了。」這當然只是一種借口,真實的目的還是維護清朝的統治。

乾隆真是一個幸運的皇帝,他接手的是一個股價不斷上升的帝國。剛繼位不久,他發現國庫如此充實,便下達了一個惠民的政令:雍正十二年欠的賦稅統統免交。這確實是一個很得人心的措施,減輕了廣大人民的負擔。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