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搞經濟改革一定要精打細算 貨幣政策

古代很多皇帝不懂經濟,雍正可能是一個例外,雍正當然也沒有學過什麼經濟學,只不過他是一個細心的人,平時喜歡思考,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些獨到的經驗。

清朝跟其他朝代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非常明顯地排斥商人,這跟商人對清朝的江山的貢獻是分不開的,因此,清政府始終把商業看成是財政的一塊大蛋糕。

清朝商業相對比較發達,所需要的貨幣就更多,當時很少有紙幣,主要是銅錢、銀子、黃金。最主要的流通工具是銅錢和白銀,不過當時銅礦嚴重不足,導致錢幣很少,流通出現了困難。根據供求關係,這勢必導致銅貴銀賤的現象。本來,根據清政府的規定,一兩銀子值一千文銅錢,但實際上換不了這麼多。

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將會導致貨幣的混亂,雍正也作出了一些努力,但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雍正九年,京城錢價昂貴,戶部尚書建議國家出錢,用九百五十文換一兩銀子,等以後經濟發展了,就用一千文兌換。這其實是調整比例,努力做到一兩銀子值九百五十文。可惜,這個數字跟市場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當時一兩銀子大概只值八百多文。

任何時代都會有假幣,尤其是在錢不夠用的時候。古代銅錢並非全是由銅製成,通常會混合一定比例的鉛。加入鉛之後,錢就更堅固,拿在手裡也更沉一點,學過化學的人都知道這點。康熙製造的銅錢銅與鉛的比例是六比四,質量相對較高,雍正製作的錢比例是五比五,質量相對較差,而且上面的字明顯更模糊一些,看上去有些像假錢。這無疑給製造假錢的人機會。

當時的假錢也是用銅做的,不過很輕,質量也很次,鑄字更加模糊。當時有一種沙板錢,裡面鉛多銅少,比官方的制錢要小,更薄,上面有許多小砂眼,所以叫做沙板錢。這些劣質的假錢,在一千文中摻入三四十枚,居然可以合法地通行。

當時由於銅錢短缺,造假錢有暴利,如果不遏制這股不正之風,貨幣市場就會陷入混亂。雍正二年,滄州步軍統領衙門查獲了劉七等人的鑄錢案。

私鑄錢擾亂貨幣市場在當時顯得尤為嚴重,因為清政府壟斷了造錢業,所有銅礦都不允許私人開發。這些造假錢的人得不到原材料,唯一的辦法就是熔化制錢來打造成本更加低廉的假錢,這麼一搞,制錢會越來越少,私鑄錢的市場就會越來越大。

為了整頓貨幣市場,雍正必須採取一些措施。

首先,他禁止使用銅器,收集鑄錢原材料。四年,雍正下令,除了樂部必需的銅器之外,一概不允許用銅器,有銅器的必需交給官府,然後官府給你一定的補償。如果有違令的,將治罪。九月,雍正又下令,只有準三品以上的官員才能使用銅器,其他人一概不準使用,擁有銅器的人,三年之內必需上繳(有償)。十二月,雍正親自帶頭交出銅器,表示以後宮中不使用銅器。

雍正帶頭,京城裡的臣民們自然不敢不給他面子,但是地方上對此沒有多大的反應。五年,雍正又派出官員到各地收購銅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後來,雍正想,一些邊緣地方的百姓離交銅器的衙門太遠,而且他們手中銅器也不會很多,讓他們交銅器確實不太方便。雍正提出可以用交納銅器代替稅糧。

田文鏡給雍正提了個建議,允許私藏銅器的紳衿之家的奴僕告發主人,只要證據確鑿,告發者立刻可以恢複人身自由,主人還要被治罪,用這種方法迫使大戶人家交出銅器,不可謂不狠,確實是一個好方法。

但雍正這個政策執行得並不是很好,為什麼?表面的原因是銅器大多是成品,老百姓愛惜,不捨得當成廢銅交出。其實,根本的原因還是他收購銅器的價錢出得太低,起碼你要根據銅錢的價值來收購別人的銅器啊!想用收破爛的價錢讓別人交出有利可圖的東西,不符合客觀規律,即使有嚴刑峻法支持也很難成功。

在這個問題上,雍正始終沒有看到問題的實質。唯一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開發銅礦,讓制錢能夠滿足市場的流通需要。

當然,我們也不能對一個改革者苛求太多,作為一個改革家,雍正背負的罵名已經相當多了,其中就有「愛銀癖」,他成了世人眼中的葛朗台,這顯然是對他的誤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