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搞經濟改革一定要精打細算 攤丁入畝

封建社會一向是按人丁交稅的,有多少人頭交多少稅,看似非常公平合理。但仔細一看卻發現不是這樣,裡面有很多不確定不可控的因素。

許多人為了逃稅,故意隱藏人頭數目,這種事情在地主家裡最為嚴重,地主良田多,丁役多,交的稅多,隱藏丁役就能逃不少徭役。

很早就有人意識到這種徭役制度不合理,在明末的時候,就有一些地方官吏進行了改革。比如,崇禎八年,漢中府城固縣實行了「丁隨糧行」的新法。這種不合理的制度在康熙年間激起了下層的反抗,無奈之下,康熙頒布一項政策:以後增加人丁,永遠不加賦稅。

康熙的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矛盾,但仍然不公平,以前丁役不均的情況仍然存在。隨著人丁的增加,平均攤到每個人身上的賦稅相對減少,如何重新計畫丁銀便陷入了混亂之中。解決這個問題一勞永逸的方法是按畝收稅,不管你家裡有多少人,你家有多少畝的地,就交多少的糧。這個辦法確實好,是由御史董之燧提出來的,但這是一項重大的改革,所以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

最後,雍正決定先在幾個省份試行,結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即使這樣,朝廷中還是有很多人反對。山東巡撫黃炳支持雍正的改革,他認為這是緩解民困最有效的方式,作為一個體察民情的封疆大吏,他感到按丁納糧很容易造成貧民逃亡,如果攤丁入畝,有地的交稅,沒地的就不用交,可以減少貧富差距,這才是善政。

可惜由於朝臣反對過多,雍正並沒有立即接受黃炳的建議,甚至責備黃炳輕率,讓他管好自己省內的事情就行了。一個月後,直隸總督李維鈞也提出了相同的建議,李維鈞還解釋,這項改革肯定會招致那些大地主的反對,他們田地多,交的稅肯定多,所以不樂意。

雍正又認真考慮這個問題,再次交給戶部討論,意見紛紜。有人說按畝分攤同樣不公,因為很多地方土地測量並不准,而且地有好壞之分,好的地產量高,不好的地產量低。這些也是實情,不過李維鈞也有辦法,他說把地分為上中下三等,根據地的質量來交稅。雍正聽了,大為讚賞,他讓李維鈞去辦這事。

後來,李維鈞對雍正說,他受到一些權勢的孤立,怕事情辦不好。雍正對他說:「你放心地去辦吧,有朕支持你就夠了。」

歷時半年的攤丁入畝討論終於結成正果,事實上這個問題在康熙年間就提出來,但一直懸而未決。由此可見,在辦事和改革這塊,雍正確實超越了父親。

改革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浙江官員在推行這項改革的時候,遭到了地主階級的反對,他們聚眾到衙門口喊冤,巡撫法海居然驚慌失措,被這些人嚇住了,表示暫不實行改革,可見改革難,推行改革更難。

雍正四年七月鄉試時,浙江錢塘縣上千富紳來到縣衙,抗議攤丁入畝,他們還勸說商人罷市。對此,新上任的巡撫李衛沒有妥協,採取了鐵腕手段,制服了阻撓改革的鬧事者,最終讓這項改革在浙江省順利推行。

在這方面,河南巡撫田文鏡辦得也相當不錯,李衛、田文鏡這些人在雍正朝都受到了重用。之後,各省陸續實行攤丁入畝政策,效果一天比一天顯著。當然,這項改革的全面完成還是在乾隆朝。

攤丁入畝是一項恵國利民的政策,富人交的稅多,窮人交的稅少,跟現在的稅收政策類似,我們再次看到了雍正的前瞻意識。

當然,這項政策的最終受益者還是清政府,有田的交稅,就避免了無田者交不起稅這個問題,稅收有保證,國庫也充實。有些人認為這是取消了人口稅,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只是將丁銀併入到田地之中,換了一種更加合理的收稅方式而已。

攤丁入畝是中國賦稅史上一項重大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