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康熙的治國之道 重視民生,反對拆遷,鼓勵墾荒

我們知道,康熙並不是開國之君,但是他卻做了很多開國皇帝必須做的事情,所以歷史對他的評價很高,既是守成之君,又是開疆拓土的大帝。

康熙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個皇帝,這個演算法是依照清軍入主中原來算的,在康熙前面有四個對清朝起著重大作用的領袖,分別是的他的曾祖父努爾哈赤、祖父皇太極、叔祖父多爾袞和父親順治。

順治在位十八年,清朝並沒有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民族矛盾依然十分尖銳。康熙登基以後,仍然面臨著許多棘手的問題,譬如戰火不絕、割據政權獨霸一方、經濟蕭條、財政匱乏等等。

清軍入主中原後,在京畿大肆圈地,霸佔了以前漢人的土地,由此引起許多強烈的反抗。清軍對漢族地主和農民的反抗採取了極端的軍事措施,燒殺搶掠,手段非常殘忍。這段時期是多爾袞執政,隨後多爾袞又推行了「逃人法」,這項法令在皇太極時基本廢去,多爾袞重新啟用,對漢民族採取了高壓政策。

清初的暴政對國計民生帶來了重大的危害,順治親政後,進行了一些改革,廢除了多爾袞的許多弊政,為後來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

康熙始終將民生放在執政的首要地位,只有讓老百姓安居樂業、休養生息,社會才可能和諧,政權才能穩固。當然,康熙並不是停留在口頭上,他用實際行動解決了民生問題。

康熙實施了以下措施:

一、將荒熟土地分給臣民。康熙八年(1669年),將十七萬頃的明朝藩王荒熟土地交給百姓,讓他們開墾種植。所謂荒熟土地,既有荒地,也有直接可以種植的熟地。十二年(1673年),他又責令各省開墾荒地,為了鼓勵開荒,他免費給開墾者種子、口糧和工具。康熙將這些土地命名為更名田,這種田租賦相對要高一些,但由於主動權完全掌握在經營者手上,所以老百姓的積極性還是很高的。

二、保護土地產權,釋放奴僕為民。康熙八年,康熙對戶部官員說:「這些年,一直將民間的土地圈給八旗,以致老百姓流離失所,無以為生,讓朕很同情。以後圈佔民房的行為應當永遠禁止,今年圈佔的土地,全部返回民間,並將古北口一帶的空地撥給農民耕種。」康熙十八年(1679年),又將奉川、錦州的荒地給百姓開墾。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對大學士說:「田地是老百姓的恆產,已經給他們的不能再收回,大臣們如果有超出規定數量的土地,必須申報戶部,有用時再撥給百姓,老百姓的土地不要輕易去動。」對於妄行圈地的人,康熙選擇從重治罪。康熙的這些措施充分體現了對民生的關注,讓我們感受到一個心繫天下的明君的胸懷。

康熙甚至認為即使是軍國大事,都不能觸犯平民百姓的土地,這種理念出現在三百年前確實讓人佩服,現在的許多官僚完全不可望其項背。康熙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對於治國他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執政者最重要的是讓人民富足,讓人民富足的辦法是教會他們生財之道,讓他們用自己的努力發財致富,藏富於民是立國的根本,想起現在的與民爭富讓人感慨。

此外,康熙還制定了一項政策,禁止漢民投充到滿人家裡為奴,讓百姓自力更生,發展農業。

三、鼓勵軍墾。在順治年間,就有人提出了要軍墾,不過當時只是提提,沒法實施。康熙年間,這道政策才得到實施。最早,軍墾是針對投誠兵制定出來的政策,投誠兵以前是跟清軍打仗的兵,這些兵的待遇和福利都要差很多,而且他們都拖家帶口,如果不實行墾荒的話,會帶來很多麻煩。軍墾不僅解決了軍隊的糧食問題,還為國家增加了課稅。

在賦稅方面,康熙採取輕徭薄賦的政策。不過,在康熙初年,輕徭薄賦的政策無法實現,由於連年的戰爭,在初期這個政策無法實現,但是康熙卻反對有官員借口國家戰爭,從苛捐雜稅中謀取私利,勒索百姓。對此,康熙嚴令禁止,他提出:「讓百姓休養生息是最重要的事情,執政者一定要清楚,什麼是利政,什麼是弊政。對國家好對百姓好的事情要做,對國家壞對百姓不利的事情不要做。」

平定三藩後,康熙就著手實施輕徭薄賦的政策,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地主階級和小民一律按同等標準交稅,並降低賦稅。康熙五十年,在賦稅方面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改革,賦稅不再按照人口來收,人丁增加稅不加,只按照田地的多少收稅。

康熙所做的還遠不止這些,他還嚴禁官吏擾民,禁止官吏私自征派各種賦稅,一再告誡地方官:「累民之事,即使只是絲毫也不能做。」

康熙以身作則,每次外出巡行,力求避免擾民,跟他的孫子乾隆完全不一樣。乾隆一出門,勞民傷財,花費甚巨,貪腐成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他和孝庄太皇太后駕臨五台山,在山上碰到不少百姓背著糧食米豆,康熙有些奇怪,讓隨從去詢問。村民們都說這是為太皇太后和皇帝到來做準備。

康熙隨即對阿蘭泰說:「太皇太后駕臨五台山,一切費用都由宮廷出資,本無絲毫取自百姓,這些糧豆究竟有何用處,應該儘快查明。」

經過詢問才知道,五台縣的知縣擔心太皇太后和皇帝來了以後,食用不夠,所以從老百姓那裡買了一些糧豆,並不是向百姓科派的。康熙深知地方官貪得無厭,往往借著機會搜刮小民,康熙嚴詞說道:「知縣從老百姓手中買的,未必盡信。朝廷的一切出行都由內廷解決,以後這些事情地方官不要再插手,不準再讓老百姓準備什麼。」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第一次南巡,臨行前,康熙召來戶部、工部等官員,曉諭他們:「朕出行的一切用度從儉,大家把一切要用的物品準備好,不要讓地方官從民間派取,擾害百姓。」

始終把民生放在第一位,這是康熙治國的最大特點。他治國並沒有什麼新奇的花招,只是將國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聯繫在一起,真真切切地關心人民的利益,僅此而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