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走噶爾丹後,康熙仍然不信他,康熙覺得噶爾丹這個人狡詐成性不可相信。
康熙在張角隘口,獨石口、大同和宣府一帶,隨時準備出征,保持著高度警惕的姿態。
烏蘭布通慘敗後,噶爾丹處境極為凄慘,沒有牲畜,人員大量減少。為生計所迫,噶爾丹不得不低頭請求清廷給一些糧食和白銀,以解燃眉之急。清朝的理藩院一口回絕,康熙卻法外施恩,賞賜給噶爾丹千兩白銀,同時派遣大臣招降噶爾丹,承諾只要歸降,一定妥善安置,讓他們過上幸福的生活。
噶爾丹也是一個高明的對手,他看出康熙的兩手做法,也還之以禮,派出兩千男女到清軍駐地,表面是歸順,暗地裡讓這些人充當姦細,四處搜集情報。安穩一段時間後,噶爾丹又要求清廷將多爾濟和哲布尊交給自己,對於噶爾丹的無理要求,康熙給予了嚴厲的譴責。
噶爾丹被拒絕後,心裡很不服氣,開始在邊境挑起事端。康熙派遣使者到阿拉布坦那裡通好,噶爾丹的部署半道截擊他們,將使者們殺害,劫走全部行李。此外,噶爾丹還挑唆其他人背叛清朝,阻止班禪入京。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秋,噶爾丹率領三萬騎兵渡過克魯倫河,對喀爾喀部落進行大肆搶掠。上次戰敗讓噶爾丹記憶猶新,所以這次他沒有進入漠北,只是揚言等借到俄羅斯六萬鳥槍兵,將大舉進攻,這分明是公然向康熙宣戰。
康熙必須回應噶爾丹的挑釁,當然征討的困難康熙也非常清楚,他說:「朕親歷其間,比較了解塞外情形,自古以來,這裡就是難用兵的地方。那裡是不毛之地,經常無水,到了沙漠地帶,運糧特別難……」
困難重重不過是為了表示康熙的鋼鐵決心,康熙又說,噶爾丹違背約定,橫行無忌,如果不滅了他,邊境將永不得安寧。康熙召集三品以上的武官商討滅敵之策,大家都認為非常困難,都不願勞師遠征。在這種情況下,康熙仍然堅持剿賊,更令人吃驚的是,康熙居然要再次御駕親征。他後來回憶這段經歷說:「我上一次征討噶爾丹,眾人都勸阻,只有費揚古支持我。後來兩次征討,就沒有人贊同我了,是我執意如此。」
這一年是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四十二歲的康熙帶領十萬兵馬,兵分三路,再次前往大漠討伐噶爾丹。東路軍由抗俄名將薩布素率領,西路軍由撫遠大將軍費揚古統領,中路軍是康熙親率的禁衛軍。
行軍途中,無論多小的事情,康熙都要親自過問,然後做出具體的指示。遠征大漠,糧草還可以自己帶,但是淡水卻帶不了那麼多,尋找水源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飲水問題主要靠掘井解決,這事由戶部侍郎思格色負責,他負責掘井,掘好一口井後,他回來向康熙稟報。康熙問他:「一口井能解決多少人馬的飲水問題?」
思格色回答不上來,康熙很生氣,罵他為官昏聵,讓議政王大臣撤了他的職,貶為一般的士兵。後來,康熙派遣副都統阿迪視察水草情況,阿迪回答說:「現在冰雪凍住了,不容易開掘。」
康熙很生氣,說:「用兵之道,貴在神速,大兵行軍,斷不可缺水,時當春季,地脈當融,即使冰凍也可以鑿開。」
世上最怕認真二字,康熙的命令下達以後,沒過多久,就掘出了好幾口井,把地下的冰層鑿開後,醉人的清泉就湧出來了,全軍一片歡騰。為了方便大家飲水,康熙讓軍隊圍繞著井紮營,這樣士兵可以從不同的方向飲水,不會造成擁擠。每口井康熙都讓官兵把守,以保證用水的安全。
康熙每天都起得很早,起來後他就看到軍營里炊煙繚繞,心中頗多感慨。
在這段漫長的征途中,面對著沙漠的風光和草原的廣闊,康熙心中難掩詩意之情,在征途中,他寫下了一首詩:
四月天山路,今朝浩瀚行。
積沙流絕塞,落日度連營。
戰伐因聲罪,驅馳為息兵。
敢雲黃屋重?辛苦事親征。
在這首詩中,康熙表達了為了國家為了人民不辭辛苦堅持親征的戰鬥精神,也流露出了一定的自豪感,所以他才敢很有底氣地反問:「帝王中,像我這樣御駕親征,穿越沙漠、高山、草原的有幾個呢?」
康熙有一個特點,一旦做出了決定,一定會堅持到底。大軍到達科圖時,有傳言說噶爾丹已經逃走了,遠遠地不知躲在什麼地方。扈從大臣佟國維、索額圖、伊桑阿等人反覆啟奏,希望康熙能夠班師回北京,留下西路兵對付噶爾丹就行了。這些大臣平時在北京城裡養尊處優,過著天堂般的生活,現在要來這塞外遭罪受,肯定不適應。他們請求康熙回京是可以理解的,更多的還是一種自私的心理,並不是為了康熙。
康熙很憤怒,嚴厲地斥責了他們。康熙說:「怯懦是最大的無恥,半途而廢是世上最沒出息的行為。」
康熙一般很少這麼憤怒的,可這時必須憤怒,佟國維、索額圖這些人的想法並不是少數人的想法,很可能代表了大多數人的心理,一旦這種心理蔓延開了,一定會影響士氣動搖軍心。所以,康熙必須向全軍表現出自己的決心,不滅了噶爾丹絕不班師回朝。
康熙對大臣們說:「如果有不敢奮勇向前,怕死退後的,殺無赦。我們一定要殺了噶爾丹,或者擒住他,所以我們是不能後退的。如果我們撤退的話,噶爾丹必會集中兵力殲滅西路軍,所以,希望大家勇往直前,直搗對方老巢,從今以後不要再說後退兩個字。」
中路軍慢慢地靠近了噶爾丹的駐地,但是西路軍還沒有到來。其實,這西路軍行軍路上出了一點狀況,途中人畜相繼死亡,許多有水草的地方被噶爾丹給燒毀,前路一片灰燼,西路軍不得不繞道而行,因此耽誤了行期,沒法如期和中路軍在土拉會師。
看到西路軍久久沒有到來,大臣們開始議論紛紛,有的說中路軍應該暫緩前進,等待西路軍的到來。有的說不用等西路軍了,為了防止噶爾丹竄逃,應該火速出擊。
康熙陷入了沉思,半晌,他想出了一條妙計:「噶爾丹以前不過是一個強盜,向來沒有遠見卓識,他聽信別人的話,以為我軍不能到這裡,所以膽敢侵略喀爾喀。現在我軍靠近噶爾丹,費揚古的西路軍很快就會到土拉。如果我們等待費揚古到來一同出擊,肯定來不及了,如果中路軍貿然和噶爾丹全面交鋒正面拼殺,仍然要冒大風險。現在最好的情況是,我們慢慢靠近噶爾丹,然後派遣使者請噶爾丹過來會盟,噶爾丹如果知道我親自來了,必定會逃竄。噶爾丹一逃竄,我們立即追殺。如果噶爾丹向土拉那邊逃走,必定會遭遇到費揚古的軍隊,這樣一來,噶爾丹必定滅亡。」
眾大臣驚呼妙計。康熙隨即命人帶著禮品前往噶爾丹的駐地巴彥烏蘭,在敕書中,康熙告訴噶爾丹:「朕的大軍已經向你逼近,希望你好自為之,朕不忍生靈塗炭,還想給你一次機會,你自己過來與朕會盟吧……」
噶爾丹還不相信康熙會親自來,便跑到孟納爾山上眺望,瞥見軍營中果然掛著龍旗,還放著皇帝乘坐的鑾車。在御營之外有帷幕圍起來的皇城,皇城之外又有網城,旗幟飄揚,軍容整齊。噶爾丹大聲驚呼:「簡直是天兵從天而降。」
正如康熙所料,噶爾丹帶著部隊拔營逃跑。噶爾丹中計了,康熙之所以設這麼個計,其實是沒有完勝的把握。他需要噶爾丹逃竄,自亂陣腳。
得到噶爾丹逃跑的消息,康熙命令大臣馬思哈率領騎兵去追。噶爾丹跑得特別快,接連賓士五晝夜,逃到特勒爾濟口,費揚古的西路軍已抵達了昭莫多(今天蒙古共和國烏蘭巴托東南圖拉河上游南岸)。昭莫多在蒙古語里的意思是大森林,這裡有一片廣闊的大草原,草原蔓延到肯特嶺下,遠望這片山嶺,千山萬仞就像屏障一樣,所以這裡自古以來就是漠北的著名戰場。
費揚古在距離敵營三十里的地方紮營,他先派遣統領碩岱、副都統阿南達率領四百人前去叫陣,將敵人誘到昭莫多。費揚古事先帶領士兵在山頭上列陣,並派一部分軍隊列陣於土拉河西,將軍孫思克帶領著綠營騎兵登上另一個小山峰。噶爾丹率領一萬騎兵,想搶佔山頭制高點。
清軍佔據有利地勢阻擊噶爾丹,噶爾丹生生被逼到東崖下面。接著,噶爾丹大軍依靠懸崖,拿出火銃,對著清軍一陣射擊,清軍則拿出弓弩,對著敵人瘋狂射箭。費揚古下令藤牌兵進攻,並在前進的過程不斷移動拒馬木,以防敵人騎兵碾過來。噶爾丹無法,下令全部騎兵都下馬,拿著武器,冒著清軍的炮火向前衝去,一副不怕死的精神。清軍的騎兵也下馬,和敵軍短兵相接,這是一場硬對硬的死磕,狹路相逢勇者勝,戰鬥非常激烈,兩軍傷亡相當。
一直打得夕陽西下,雙方仍然難解難分。費揚古在山上看噶爾丹後方人馬沒有動,估計是婦女和駱駝。費揚古立即指揮沿河部隊分兩路出擊,一支部隊和噶爾丹部隊交戰,另一支部隊殺向敵人的後方。
看到伏兵四起,後方被襲擊,噶爾丹軍心大亂,倉皇潰逃,清軍四面追擊,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