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元年五月初八,一代風雲人物鄭成功在台灣去世。
據說,鄭成功在臨死前,滿腦子想的還是光復大明,他拖著病體勉強登台,用望遠鏡瞭望澎湖列島。
真是一代忠臣,讓人想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句話。
一天,鄭成功登台瞭望後,穿上明朝朝服。坐在高台上,一邊喝酒,一邊看明太祖朱元璋的《皇明祖訓》。讀到第二章的時候,鄭成功忽然發出感慨:「我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
說完,鄭成功雙手遮面,就這麼去世了。
鄭成功死後,由於沒有指定繼承人,台灣內政發生了危機。鄭成功的弟弟鄭襲暫時攝政,權力就像美女,很容易讓人迷戀。鄭襲忽然滋生了即位的想法,而遠在廈門的世子鄭經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憤怒。他可不允許叔叔篡位,搶先一步在廈門即位。
叔侄兩人爭權,導致台灣內政混亂,人心渙散,將領間互相猜忌。清廷以為有機可乘,派遣福建總督李率泰和靖南王耿繼茂前往廈門,向鄭經招安。
此時,鄭經處於內憂外患中,台灣本土控制在叔叔手中,前方是清廷大軍,不跟清廷談判活不下去。此時此景,鄭經選擇了妥協。他先讓自己的族人率領八千人投降,自己跟清廷談判,表面是談判,其實是拖延時間。為了取得清廷的信任,鄭經陸續上繳明朝的公侯伯印以及土地清冊。
第二年,鄭經帶著心腹周全斌、陳永華和馮錫范等人打回台灣,平息內亂,一改此前的態度,拒絕招撫。
鄭襲失敗後,投降了清朝。十月,清廷任命靖南王耿繼茂為統帥,兵分三路進攻廈門、金門和泉州。除了泉州一路,清軍大敗外,另外兩路都取得了勝利,攻克了廈門和金門。
康熙三年(1664年),鎮守銅山的周全斌降清,鄭經率領戰艦撤到台灣。就這樣,鄭成功經營多年的沿海根據地全部落入清軍手中。
康熙六年(1667年)五月,清廷派遣福建總兵孔元章,帶著鄭經舅舅的信前往台灣和鄭經協商,希望兩岸進行通商。清廷主動示好是有條件的:鄭經必須向清廷俯首稱臣,定期納貢,並送子入京做人質。鄭經也提出了自己的條件:不剃髮,像朝鮮那樣擁有高度的自主權。對此,清廷不能接受,談判破裂。
後來,孔元章又幾次赴台協商,但都沒有達成共識。不過,在這過程中,鄭經巧妙地實施了一個反間計。他在言談中不經意地問了句:「聽說施琅和閣下關係好,有沒有文書作為交往的憑證呢?」
孔元章聽在心裡,回去後把這事馬上告訴了清廷。清廷還真像蔣干一樣中計了。
施琅是福建晉江人,早年是鄭芝龍的部將。順治三年,施琅跟隨鄭芝龍降清。後來,鄭成功邀請施琅一起反清,施琅拒絕了他。鄭成功一怒之下,將施琅的父親、弟弟、一個兒子和一個侄子都殺了。由此,兩人結下深仇大恨,施琅發誓要報仇。
施琅從小就生活在海邊,水性很好,而且對鄭氏知根知底,可以說是康熙收復台灣的一個利器。康熙元年,施琅被提拔為福建水師總督,在攻克廈門和金門的戰役中,施琅都立下大功。康熙三年(1664年),清朝授予施琅為靖海將軍,負責訓練水師,為渡海攻台作準備。
施琅的事業正在步步高升之時,孔元章忽然把這個消息告訴清廷,清廷不免懷疑施琅跟鄭經勾結。清廷原本對於降將就不是很放心,便將施琅調到京城監視,授官內大臣。隨後,清廷撤銷水師,焚燒戰船,將水師調到外省,導致攻台計畫流產。
康熙八年(1669年),再派遣豪華使團出使台灣,希望鄭經能以大局為重。鄭經仍然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剃髮,像朝鮮那樣。
鄭經的政治太極玩得出神入化,讓康熙這樣的資深忍者都禁不住煩躁起來。康熙甚至差點做出讓步,答應鄭經的條件,結果被明珠阻止了。
吳三桂造反後,耿精忠在福建響應,並邀請鄭經一起出兵。鄭經如約,出兵攻佔了泉州、漳州、潮州三郡。康熙十四年,鄭經和耿精忠聯合攻打廣東,拿下許多城池。耿精忠是個非常貪婪的人,勢力壯大後,沒有如約將事前答應的漳州和泉州送給鄭經。鄭經很生氣,後果比較嚴重,鄭經直接攻下了漳州和泉州,據為己有。
康熙十五年(1676年),耿精忠投降,清軍收復了漳州、海澄一帶,將鄭經趕到廈門。
當時,吳三桂雖然在走下坡路,勢力還是非常強大。康熙為了集中精力對付吳三桂,決定對鄭經做出讓步。康親王傑書奉命與鄭經談判,但鄭經提出的條件比以前更苛刻,不僅仍然堅持以前的原則,還加上了許多附加的條款。如果息兵的話,清廷必須出讓漳州、泉州、惠州、潮州四府。康親王做出讓步,表示可以不剃髮,可以像朝鮮那樣,但是不同意給鄭經的軍隊發糧餉。
鄭經一看,你讓我做你的藩屬,又不給我發工資,可以啊!但是你必須再割出一部分沿海城市給我。雙方仍然一邊談一邊打,但是由於地盤問題一直談不攏。
吳三桂死後,清廷平定了三藩,集中精力攻打鄭經,將鄭經又打回台灣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