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削藩——帝國最驚險的時刻 吳三桂的敗亡路

這場叛亂的主角無疑還是吳三桂,在整個平叛過程中,康熙對所有人都收買,唯獨對吳三桂姿態強硬,誓要滅掉吳三桂,由此可見,吳三桂實力之強大,已構成了對清朝赤裸裸的威脅。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正式自稱為周王,廢棄康熙年號,稱周王元年。一般認為,這是吳三桂造反過程中最大的失敗,吳三桂在造反初期,打出明朝後裔的口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現在自稱周王,無疑給世人野心家的感覺,而且反反覆復,讓人失去信心。在檄文中,吳三桂曾明確表示立明朝後裔。這是吳三桂造反之路第一個重大的決策失誤。

這個失誤是不應該的,因為有一些門客已經指出,不應該改年號,應該奉明朝為正宗,自己仍然稱平西伯——這是崇禎皇帝封給吳三桂的爵位。門客還建議,應該像以前討伐李自成一樣,全軍縞素,昭告天下反清復明的決心,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得到普天下漢人的支持,更能得到明朝遺老遺少的輔佐。應該說,這個建議是非常好的,但是吳三桂出師順利,短短兩個月之間就拿下幾個省,以至於吳三桂集團的大多數人認為單憑武力就可以推翻清王朝,不必立明朝後裔,免得以後麻煩。這是典型為了省去小麻煩招來大麻煩。

後來,吳三桂禮聘明朝少卿李長祥,詢問他大計。李長祥讓他趕緊立明朝的後代,收攏天下百姓的心。「一定要立崇禎的後代,這樣效果最好。」李長祥說,可惜吳三桂不愛聽這話。

吳三桂的一些幕僚舉出項羽立義帝的例子,他們說:「當初項羽立義帝為主,最後義帝反而調兵遣將,讓項羽陷入困境。如果將來我們打下天下,那明朝後裔又該往哪裡放呢?總不至於殺掉吧?」

李長祥看到自己的計策得不到採用,心懷失望地離開吳三桂。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吳三桂沒有主見,在政治遠見這塊,他遠不如年輕的對手康熙。

吳三桂自立周王讓很多明朝遺老遺少感到失望,這些遺老遺少的宣傳能力又特彆強,無疑他們會抹黑吳三桂。說實話,吳三桂也不是傻子,他也很想得到這些人的支持,可惜這些人不跟他合作,至少在他們眼裡,吳三桂這人野心太昭然了,哪怕你作作秀也好啊!

吳三桂曾經聘請明朝的遺老謝四新出山,謝四新給吳三桂留了一首詩:

李陵心事久風塵,三十年來詎卧薪。

復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

丹心早為紅顏改,青史難寬白髮人。

永夜角聲應不寐,那堪思子又思親。

吳三桂讀到這首詩,痛罵:「腐儒,書獃子,小人。」

這些人固然是腐儒,可吳三桂就沒有想到自己是不是太蠢,為何捷徑不走要抄遠路,陽光大道不走偏要挑羊腸小道。

原明朝的士大夫對吳三桂可謂是恨得牙癢,有說吳三桂大逆不道,有說吳三桂愚不可及。甚至在響應吳三桂的一些地方將領中,這事也產生了不小的消極影響。其實大家都知道,就算你吳三桂立明朝的後代,將來江山還是你吳三桂的,但姿態在政治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有了這個姿態,你才能給大家仁君的感覺,大家才會遷就你很多的缺點。

如果說恢複明朝社稷,天下老百姓肯定是舉手歡迎的,大家都不願意拖著一根長長的可笑的辮子,大家都希望漢人治漢。但這個前提是有大明這個招牌,人都是戀舊的,何況國家社稷這樣的大事,誰都不願意暴發戶突然當皇帝。

吳三桂出師之初,猶如秋風掃落葉,各地聞風而降,這種架勢彷彿吳三桂就是真命天子一樣。

吳三桂迅速在湖南一帶站穩腳跟,將整個湖南納入勢力範圍。吳三桂的勝利就像一個衝擊波,所有那些對清朝不滿的人,紛紛舉起反清大旗。

襄陽總兵楊來嘉在谷城起兵,楊來嘉是福建人,以前是鄭經的都督,在康熙三年降清。隨後,鄖陽副將洪福帶領著自己的親兵投降吳三桂。更大的叛變還是在四川,吳三桂從起兵伊始,就對四川給予了高度的戰略重視。康熙對四川也非常重視,四川與雲南接壤,吳軍很可能進犯四川,康熙派重兵把守四川各個重要關口。

康熙的援兵還沒有到達四川,就傳來四川都督鄭蛟麟和川北總兵譚弘叛變的消息。鄭蛟麟和譚弘以前都是明朝的舊臣,鄭蛟麟是明朝的都司,譚弘以前是明朝的總兵官。吳三桂封鄭蛟麟為總督將軍,譚弘為川北將軍。與此同時,四川巡撫羅森、總兵吳之茂也投靠吳三桂。

康熙急了,催促大將軍瓦爾喀火速進軍四川,同時安撫鄭蛟麟等人:「朕能夠理解你們的心情,你們完全是被吳三桂脅迫,身不由己,只要你們及時回頭,朝廷絕不為難。」

叛亂之勢迅速在全國蔓延,甚至蔓延到京城,清朝的統治危在旦夕。這一切實在出乎康熙的意料之外,他萬萬沒想到撤藩會引起這麼大的連鎖反應,所以在平定三藩之後,他不僅拒絕臣子對自己的歌功頌德,反而當眾悔罪。從此以後,做出任何決策都顯得慎之又慎。其實,康熙的想法是這樣的,他認為天下太平,老百姓都不希望打仗,撤藩後,三藩就算叛亂也很難形成大的氣候。他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漢人的民族精神。

在京城,一個叫楊起隆的人,自稱是朱三太子,密謀在京城發生暴動。楊起隆和部眾約好,以放火為暗號,聚眾起義。這次起義雖然被鎮壓下來,但引起了京城百姓的不安,為了避免引起更大的騷亂,康熙只懲治了鬧事的頭目,對於其他人等一律從寬赦免。四個月後,又傳來河北總兵蔡祿密謀造反的消息,康熙第一時間派遣阿密達到河北處理這事,阿密達先下手,將蔡祿全家拿住。平息了京城起義和粉碎蔡祿謀反的意義是重大的,這就等於穩固了後方,為康熙全力平叛奠定了基礎。

起兵三個月,吳三桂控制了雲南、貴州、四川、湖南四省,但是連鎖效應更大,福建、江西、浙江、廣東、陝西等地紛紛叛清,響應吳三桂。事實上,悄然之間,這場叛亂的性質發生了改變,已不僅僅是吳三桂跟清朝爭奪權力的鬥爭,而是漢族和異族統治者的鬥爭。

位於廣西的孫延齡因為娶了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掌管了廣西的軍政大權。叛亂髮生後,康熙對孫延齡寄予厚望,希望他牽制吳三桂的後方。但孫延齡這個人也對清廷不滿,為了日後和吳三桂共享富貴,孫延齡以議事的名義把一些忠於清廷的將領召集起來,然後一聲令下,早已埋伏好的刀斧手將這些將領一網打盡,手段夠狠夠辣。

孫延齡接著脅迫廣西提督馬雄投降,馬雄不從,兩人打了起來。馬雄雖然打贏了,但勢力不如孫延齡,聽說吳三桂的大軍已經來到廣西,寧願投靠吳三桂,吳三桂遂封馬雄為懷寧公。

吳三桂企圖化解孫延齡和馬雄之間的矛盾,可惜效果不大。吳三桂也是個惜才的人,他更加看重馬雄,因為馬雄還是比較能打仗的,而孫延齡仗著勢大,能力不怎麼樣。

在湖南打仗的時候,吳三桂讓孫延齡支援,孫延齡卻找種種借口拒絕。吳三桂於是對孫延齡猜忌,讓人密切監視他的動向。

孫延齡是個左右搖擺的人,加上他的老婆孔四貞跟清廷的關係密切,在孔四貞的說服下,孫延齡又產生了歸順清廷的想法,這事也沒逃脫吳三桂的耳目。吳三桂派自己的從孫吳世琮前去做掉孫延齡,吳世琮來到桂林後,借口找孫延齡議事,讓孫延齡來自己的大營,孫延齡不知是陰謀,前來議事,結果被殺死,胸膛被刺了個涼透心。

接著,吳世琮召見廣西巡撫馬雄鎮,作出禮賢下士的姿態勸馬雄鎮投降。哪知馬雄鎮剛烈忠貞,不僅不投降,反而對吳世琮破口大罵。吳世琮脾氣並不火爆,看自己無法說服他,便讓馬雄鎮休息,第二天又找能說會道的人勸降,置辦了盛饌招待馬雄鎮。可惜,馬雄鎮不吃這套,將桌子掀翻在地。吳世琮看招降無望,便將馬雄鎮的全家綁起來,當著馬雄鎮的面將他全家一一殺掉,當屠刀懸在馬雄鎮頭上時,馬雄鎮毫無懼色,依舊痛罵吳三桂,最後飲刀而死。馬家女人也都是剛烈之輩,聽說男人們都被殺害,在家裡集體自盡。

殺害馬雄鎮全家後,吳世琮仍然覺得不解恨,將他們全家的屍骨暴屍四十餘日。就這樣,吳三桂控制了廣西。

在這個大動亂時代,有兩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影響到大局的走向,分別是平涼的王輔臣和甘肅的張勇,這兩人以前都是吳三桂的部將。吳三桂跟這兩人的關係都挺密切的,以前他們跟著吳三桂混的時候,吳三桂就非常欣賞他們驍勇善戰的本領。這兩人如果起兵的話,就等於可以控制陝西和甘肅一代,大西北就可以納入勢力範圍,加上兩人兵力雄厚,直接可以威逼京城。有了這兩人的支持,吳三桂問鼎天下應當不是什麼難事。

然而,令吳三桂沒有想到的是,昔日的愛將居然拒絕了他。理由其實並不奇怪,因為康熙對這兩人恩情也很深,比吳三桂還要深,在收買人心這塊,康熙比吳三桂更拿手。王輔臣不僅沒有背叛,還將吳三桂的使者押送到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