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拾柴火焰高,三藩的氣焰一天比一天灼人,逐漸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說實話,在深宮裡長大的康熙是指揮不動這些大軍閥的,藩鎮勢力一旦坐大,便會犯上作亂,這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常識。對於熟讀史書的康熙來說,不用別人提醒他也知道藩鎮對於國家的危害。
削藩固然是帝王所渴望,但是削藩是一項高技術的危險活,搞不好連自己的性命、帝國的前途都要搭進去。康熙這麼年輕的一個帝王能夠完成這項高難度技術活嗎?
康熙十二年(1673年),在議政王大臣會議上,康熙不顧群臣的極力反對,一意孤行要撤藩。這是康熙一生中做出的最錯誤的決策,儘管後來不少拍馬屁的人認為康熙聖明,這些人是以成敗論英雄,看到康熙最後削藩成功,大家紛紛拍馬屁。
公正地說,康熙削藩是非常冒失的,正如國外學者評價,削藩差點葬送了整個大清帝國,雖然最後叛亂被平定,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八年來民不聊生,死傷枕藉。削藩的行為是沒有錯的,錯就錯在沒有選好時機,沒有採取正確的手段。
我們還是來看看整個事情的經過吧!
早在康熙六年之前,御史大夫楊素蘊等人就彈劾吳三桂擅權不法,不過當時清廷懾於吳三桂的權勢,非但沒有對吳三桂採取手段,反而重罰彈劾的官吏,安撫吳三桂。
事實上,在四大輔臣輔政時期,清廷就已逐步削弱三藩權力。吳三桂在征討雲貴的時候,為了方便統一調度,順治授予他「大將軍印」。吳三桂平定雲南後,按照規定應該上交,但是吳三桂卻遲遲不交。後來,還是大臣找到吳應熊,對這個駙馬說:「以前,永曆在緬甸那邊鬧事。所以才給你父親一個將軍印,為的是方便他調度。現在天下已定,你父親還留著這東西,到底是何居心?」
吳應熊一聽,顯然是朝廷派這個大臣來向自己討將軍印的,連忙飛書一封給父親。吳三桂無奈之下,忍痛歸還將軍印。
讓康熙無法容忍的是,吳三桂在自己的獨立王國里,設置關稅,圈佔土地,掠奪人口,自行選派官員,稱為「西選」。三藩就像大清國養的三頭老虎,這三頭老虎不但不做事,反而消耗龐大,以順治十七年為例,清廷的財政收入是兩千六百萬兩,光雲南一省就要九百萬兩。《聖武記》中說:「天下財富,半耗於三藩。」
三藩憑什麼開口要這麼多錢呢?主要是用于軍餉。三藩在邊疆故意製造戰火連天、天下還未平定的局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三藩的一種策略。
當年,經略洪承疇來到雲南的時候,吳三桂請教他如何保住自己的地位。洪承疇回答說:「不要讓雲南一日太平,只有天天出亂子,你才能保住地位擴充勢力。」洪承疇一語道破法門,讓吳三桂受益匪淺。
三藩將兒子送到京城入侍,實際上是做人質,表示忠心。康熙表面上也給予他們優厚地位,招他們為駙馬,提升他們的爵位。康熙七年,提拔吳應熊等人為太子太傅。這樣一來,清廷的一些機密消息很快就傳到三藩那裡,這是清廷之前沒有想到的。而且,三藩之間也互相聯姻,將利益關係聯繫得更緊密。
康熙十年(1671年)正月,靖南王耿繼茂上疏說自己舊病複發,沒有能力處理軍務,希望把這個職位交給長子耿精忠。康熙想了想,准許耿精忠接管軍務。同年十一月,尚可喜也上疏請求讓長子尚之信接替自己。這些康熙都准許了,為了安定三藩的心,他還不斷派人給三藩送去貴重物品。
三藩都是老江湖了,康熙的這些做法當然不能取得他們的信任。在內心深處,三藩對康熙是極為不信任的,他們相信兔死狗烹的事情遲早都會發生,現在只是醞釀而已。
在三藩中,尚可喜可以說是最想明哲保身的一個人。早在順治十年的時候,他就以東西平定自己又有病為借口,提出解兵養老。順治很奇怪,他居然挽留他,勸他「不必遽以病情」。順治十二年,尚可喜又提出想回遼東故地養老。順治又不同意,當然當時廣東的局勢還沒有穩定,還需要尚可喜壓住局面。
從尚可喜三番兩次的表現看,說明他內心深處非常擔心有朝一日遭遇殺身之禍。
吳三桂底氣比尚可喜要足一些,他抱著邊走邊看的態度,不排除有一天造反的可能,畢竟吳三桂造反也不是一次兩次了。經過洪承疇的點撥後,吳三桂非常希望雲南多事,即使沒有事,他也要弄出一些事情來。
康熙二年(1663年),吳三桂派兵征剿當地的少數民族,搗毀他們的巢穴,捉拿他們的首領。這麼做一方面可以伸手向清廷要軍餉,另一方面也可以擴大自己的地盤。康熙四年,雲南的一些酋長聯合起來抗清,吳三桂奉命鎮壓。到康熙六年的時候,雲貴一帶的局勢才逐漸安定下來。
雲貴一安定,吳三桂心裡就發慌。只有邊境不斷滋事,他才能睡得安穩。
為了製造緊張局勢,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吳三桂向朝廷報告說蒙古干都台吉進攻麗江,敵人大軍入境,雲南全省人民人心惶惶。為了安定人心,吳三桂決定親征,為大清國的和諧做出應有的貢獻。
其實,當時根本就沒有蒙古入侵的事,蒙古只是要求和吳三桂通商。吳三桂虛張聲勢,故意渲染戰爭的假象。隨後,吳三桂又誆騙清廷,聲稱蒙古已經撤兵,現在是隆冬時節,估計敵兵暫時不會過來。吳三桂還說已經吩咐各營官兵嚴密防守,自己暫時班師大本營。
糊弄清廷是吳三桂的拿手好戲。當然,為了讓清廷放低對自己的警惕,吳三桂也會作出交權的姿態,比如交還大將軍印,辭去雲南都督等。康熙四年五月,吳三桂又提出裁軍,聽說裁軍康熙大喜,立即批複。裁軍對吳三桂來說只是少拿些軍餉,但吳三桂賺錢的路子實在太多,他是不是真會裁軍實在讓人懷疑。
平南王尚可喜回遼東養老,康熙求之不得,只可惜軍權還是控制在尚之信的手裡。
尚之信接管軍務後,搞得一團糟,驕橫跋扈,肆無忌憚,連自己的父親都不放在眼裡。以前,父親的部屬得罪過自己的,如果是小梁子,尚之信就鞭打,如果是大梁子,尚之信就大開殺戒。而且,尚之信在向父親報告軍務的時候也是一副不耐煩的樣子。
尚可喜非常鬱悶,怎麼把攤子交給這麼一個人?考慮到他畢竟是嫡長子,而且又有一些才能,尚可喜不忍心廢了他。尚可喜有一個叫金光的幕僚,這個人很有謀略,尚可喜將他視為頂級謀士,碰到什麼問題,一定要請教他。
一天,金光突然逃走了,尚可喜知道後,立即派人把他追回。為了懲罰金光,也為了讓他以後沒法逃跑,尚可喜讓人挑斷金光的腳筋,從此金光成為跛足,人們又稱他為跛金。
尚可喜雖然挑斷跛金的腳筋,但是對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器重,甚至待遇更好。跛金逃跑的一個原因就是尚之信,他看到尚之信做事沒有分寸,擔心日後會引來家破人亡的禍事,便向尚可喜獻計:「現在朝廷最憂慮的事情是藩鎮尾大不掉,我看大王不如帶著子孫和親信們歸耕遼東,這樣既可以避難,又可以讓朝廷歡喜,可以說是兩全其美的好事。」
尚可喜一聽,有道理,便給康熙上疏:「臣已經七十了,精力衰退,想回遼東養老,希望朝廷給我發一筆養老費吧!」
康熙二話沒說,同意了。不過康熙是有條件的,你尚可喜自己退休想把廣東交給尚之信,這不行,康熙說根本就沒有這個法律,說老藩王離開了,小藩王就該上任。要走可以,要錢也可以,軍隊必須留下,交給朝廷接管。
尚可喜一看,玩砸了,什麼都沒有了。命是保住了,富貴呢,恐怕不能永享。
康熙這招借力用力的政治武功固然精彩,不過卻引起了軒然大波,這場大波把帝國帶向風雨飄搖的險境中。
康熙撤藩的消息一傳開,吳三桂和耿精忠感覺如五雷轟頂,好日子看來要到盡頭了。說心裡話,吳三桂和耿精忠都是超級賭徒,寧可賠了身家性命,也不願拱手交出軍政大權。但是,形勢不由人啊,尚可喜已經撤了,耿精忠問吳三桂:「我們該咋辦呢?」吳三桂想了想說:「皇上撤了尚可喜,一定會接著撤我們的,如果讓皇上逼我們撤藩,我們反而會陷於被動,不如自請撤藩,也好看看上面的意思,說不定上面為了大局,會挽留我們,給我們幾年時間,我們就利用這幾年時間擴大勢力……」
吳三桂的意思耿精忠是明白的,耿精忠決定先上疏請求皇帝撤藩,說:「臣做藩王已經兩年了,遠在邊地特別想念皇上,只是廣東人太不老實,老是鬧事,所以一直沒敢跟皇上說撤藩的事。近日平南王尚可喜歸隱,讓臣也心動,臣代表部下官兵,請皇上撤藩。」
耿精忠提出撤藩後,待在北京的吳應熊急了,他派人送信給父親,催促說:「老爸,朝廷對你的疑心最重了,他們兩個都表現不錯,你趕快意思意思一下吧!」
吳三桂猶豫良久,認為自己是邊防大將,軍力強大,朝廷暫且還不敢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