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血字——順治朝的文字獄 奏銷案

順治十六年,酷吏朱國治就任江寧巡撫。朱國治既是一個酷吏,又是一個貪官。他上任後,立即風風火火開始清查積欠的賦糧。第二年,朱國治在嘉定捉拿了幾十名欠糧的鄉紳。又過了一年,朱國治弄好了一個名單,這個名單上一共有13517人,全都是「逃稅分子」;此外,朱國治還提交了254名衙役名單,這些人要麼辦事不力,要麼跟地方勾結,朱國治主張從嚴處置。

也許我們會覺得朱國治這個人真不錯,辦事非常有效率。客觀地說,這個人絕對是有辦事能力的,否則皇帝也不會派他去。

朱國治辦事固然有效率,但是效率太高不免也會讓人起疑。事實上,在朱國治的名冊中,確實有一些「逃稅避稅」的土豪劣紳,還有一些是已經交了賦糧,但是政府忘了註銷的。自古以來,中國政府部門辦事就是拖拖拉拉,粗枝大葉,像這種別人已經補交了的,你忘了註銷,現在又來問你要錢要糧,這是多冤的事啊,政府不作為,讓老百姓為這個不作為埋單。名單中還有一部分人沒有欠糧,但是因為得罪了小吏,小吏故意寫他欠了。總之,裡面的問題非常複雜,如果不去細細偵查,肯定會製造冤假錯案。

朱國治把名單遞上去後,朝廷不分青紅皂白,下令不問官職大小,不管欠了多少,一律革職查辦。這件案子在清初引起了強烈的反應,就是名噪一時的奏銷案。

探花葉方藹因為欠賦米一厘而被革職,所以民間流傳有「探花不值一文錢」的說法。清廷這麼嚴厲地對待奏銷案,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藉機打擊江南縉紳階層,江南地區是反清最為激烈的地區。清軍當政之後,蓄意打擊江南也是可以理解的。

朝廷開始放話,把這些欠糧分子全部押解到北京。這個命令一出,江南人心惶惶,達到了朝廷想要的效果。接著朝廷又放寬命令,限定到某某日子,如果能夠完成納糧可以免於提解。這命令一發出,大家趕快籌銀子籌糧,實在沒錢的可以借貸。當時,唯一借貸的地方是清兵軍營,俗稱借營債,利息相當高。許多人因為借貸搞得傾家蕩產。

所以,我們大可以懷疑,所謂的奏銷案很可能是清廷蓄意打擊江南大戶人家的一個陰謀。在奏銷案中,許多明代的世家大姓破產,成為平民百姓,有的世家子弟從此和科舉無緣。一些被褫奪功名的讀書人更是前途盡毀,對人生感到絕望。

前面說到的那個江南探花葉方藹,明顯就是被冤枉的,作為一個探花,他不至於窮到交不起一厘的稅吧,事實上他是被人陷害的。直到康熙剷除鰲拜後,才給葉方藹平反,將他重新召到宮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