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孝庄與多爾袞的往事 太后下嫁之謎

清朝留給我們的懸案實在太多了,孝庄有沒有下嫁多爾袞就是其中之一。

關於孝庄與多爾袞的關係,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孝庄嫁給了多爾袞;一種認為孝庄雖然沒有嫁給多爾袞,但是兩人是情人關係;還有一種認為孝庄非但沒有嫁給多爾袞,而且兩人是清白的。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了解,民間流傳孝庄下嫁多爾袞到底是因何出現的。說來,還是皇父攝政王的「皇父」二字惹的禍。再者就是當時南明的著名詩人張煌言寫的一首詩:

上壽筋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

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

詩中明明白白提到慈寧宮和太后婚,當然,詩人的話從來都是讓人懷疑的。那為什麼太后下嫁多爾袞流傳得這麼廣呢?

那是很多人認為孝庄嫁給多爾袞是形勢所需,持有這個觀點的人有八個看似無懈可擊的證據。

第一,通過和多爾袞結成政治婚姻,可以保全順治的皇位。人們認為孝庄如果不嫁給多爾袞的話,順治帝皇位坐不穩,其實嫁不嫁他皇位都坐不穩。當然,那些認為孝庄嫁給多爾袞的人確實抓住了一點,多爾袞不能生孩子,孝庄嫁給他的話不用擔心生孩子,從而對順治帝構成威脅。這個說法看起來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有道理的東西不一定就是真實發生過的。

第二,弟娶兄嫂是滿洲的舊俗,確實如此,這種事情在滿洲經常發生,滿洲沒有漢族那些倫理道德,人們也視為正常。這個證據的關鍵是,有這個習俗不代表所有人都按這個習俗辦啊!就算孝庄願意嫁給多爾袞,多爾袞願不願娶還是個問題呢!

第三,多爾袞自稱為皇父攝政王,什麼叫皇父攝政王,許多人的理解是多爾袞以父親的名義攝政。既然都是父親了,那說明孝庄嫁給了多爾袞。這個證據非常荒謬,慈禧還讓光緒喊她親爸爸呢,莫非慈禧就是光緒的親爸爸?但是當時的漢人並不這樣想,聽到皇父攝政王的稱呼,立刻敏感地意識到,莫非那個太后嫁給了多爾袞?弟弟娶嫂子,對於當時深受三綱五常教導的漢人來說,口味確實太重了,想不好奇都難。你沒娶皇帝的老媽稱什麼皇父啊,既然敢這麼自稱,那說明肯定是娶了人家老媽。

第四,就是張煌言的那首詩。其實這個論據完全可以排除,詩人的詩是絕對不可以作為歷史考據的論據,像《荷馬史詩》這種畢竟是少數。張煌言是反清志士,反得很鬱悶,寫幾首詩給清朝潑髒水,發泄發泄情緒是很正常的,我們表示理解,但絕不能拿這個當證據。

第五,據說一些學者從順治的諭旨中發現了蛛絲馬跡。在1660年,順治皇帝頒布了一道諭旨,諭旨中說:「睿親王攝政之時,皇太后與朕分宮而居,每經累月方得一見,以致皇太后縈懷彌切,乳母竭盡心力,多方保護誘掖,皇太后眷戀慈衷,賴以寬慰。」許多學者從「每經累月放得一見」看出了問題,是啊,福臨當上了皇帝,孝庄要見他還不容易,為什麼只能「縈懷彌切」。

學者們認為這中間肯定有什麼問題,母子之間不能見面,說明中間一定有什麼擋著。是誰擋著呢?除了多爾袞似乎沒有其他人了。既然可以肯定是多爾袞,那麼多爾袞用什麼方式阻止孝庄和福臨見面?很多人猜測,太后之所以跟順治見面困難,是因為太后已經不在宮裡了。太后不在宮裡,又會在哪裡呢?在多爾袞的家裡,她已經嫁給多爾袞了。這是學者們的猜測,根據這些捕風捉影的話判定孝庄下嫁給多爾袞了。

第六個證據就比較玄乎了,跟風水牆有關。古代帝王是非常講究風水的,都覺得能當上皇帝光靠個人努力還不夠,還得有祖宗的庇佑。清朝有三處陵寢,一處在瀋陽,兩處在河北。大家知道,皇家的陵寢周圍有一道圍牆,相當於把陵寢保護起來。奇怪的是,孝庄的陵寢卻在圈子之外,不在三個陵墓中的任何一個裡面,孤零零地懸在外面。這是非常奇怪的,因為根據古代皇家陵寢的規矩,皇帝的妃子,不管是死在皇帝前面,還是死在皇帝後面,只要沒有犯謀殺皇帝這樣的大罪,都要葬在皇帝的墓旁。跟皇帝關係親的就葬在皇帝身邊,跟皇帝關係疏遠就葬在外圍,但一定是在風水牆裡面。

孝庄雖然跟皇太極的關係不是很親,但也沒有理由葬在風水牆之外啊!整個大清朝,就孝庄一人的墳墓是孤懸的。例外總會激起人們的興趣,人們會猜想其中到底有什麼蹊蹺。

野史中有這麼個記載,孝庄逝世後,她的遺體本來是準備運到關外的昭陵,和皇太極合葬。就在這時,靈異事件發生了,當孝庄的棺槨運到清東陵附近的時候,突然之間變得沉重,一百二十多個人都抬不起棺槨。當天晚上,康熙皇帝做了一個夢,夢見孝庄對他說:「不要讓我跟太宗合葬,棺槨停在什麼地方,就是安葬我的地方。就地安葬就行了,一定要牢記我的話,不可以違逆。」

野史雖然不可靠,但也不是空穴來風。正史對此也有記載,《清史稿》中孝庄文皇后的傳記中說,孝庄在臨死前給康熙留下遺言:「太宗皇帝已經葬了許多年,不要為了我輕易動他的陵墓,況且我心裡只惦記著你們父子,葬在孝陵附近就可以了,我不會有什麼遺憾的。」

孝庄的意思說白了就是不想和皇太極合葬,跟皇太極的感情不是很深,心裡只挂念著順治和康熙父子倆,這兩人一個是自己的兒子,一個是自己的孫子。說實話,孝庄對順治的感情不是很深,倒真的很愛孫子康熙。康熙也很聽話,祖母這樣安排,就照她說的做。到康熙駕崩,孝庄的棺材還沒入土,一直擱在地面上。直到雍正三年,孝庄才入土,雍正把他葬在孝陵外面,取名為昭西陵。昭陵是皇太極的陵墓,不過皇太極的陵墓在瀋陽,孝庄葬的地方在河北。

孝庄生前說的太宗安葬已久,不想擾動他,這只是個借口。在孝庄逝世一年前,中宮皇后哲哲逝世後,便是撬開皇太極的陵寢,葬在皇太極的身邊。後來,慈禧太后死後,咸豐都葬了四十七年,還是把他的陵寢撬開,把慈禧葬在他的身邊。所以說,孝庄絕對是一個特例。她為什麼沒有跟皇太極合葬,一直飄在風水牆之外呢?這是讓歷史學家特別感興趣的問題。一些學者認為,孝庄之所以沒有跟皇太極合葬是因為她生前又嫁給了多爾袞,孝庄身受漢文化影響,覺得嫁給了多爾袞,死後又跟皇太極合葬,心理上不適應。

至於孝庄說自己只牽掛順治康熙父子,不在乎是不是跟皇太極合葬,這個理由也非常牽強。事實證明,孝庄對順治的感情是非常淡薄的,當然這跟順治讓她失望也有關係。順治帝生前非常看不慣孝庄,覺得她作為一個太后,怎麼能跟多爾袞眉來眼去,把自己的臉、皇家的臉都丟光了。他哪裡知道孝庄這樣做也是為了保護他,要他理解孝庄那是不太可能的事。

順治死後,孝庄一直沒有去他墳墓看,直到康熙有一次勸她,才在順治陵前走了一遭。所以,學者們猜測,孝庄為啥沒有葬在皇太極身邊,一定有什麼不得已的苦衷。這個苦衷肯定是非常大的,所以連孝庄的孫子都覺得沒法埋在那裡,甚至連重孫雍正也覺得沒法埋在那裡。

第七個證據似乎是個鐵證,據說有人在皇宮內部檔案中親眼見過孝庄太后下嫁的詔書。這個人叫劉文興,是一個學者,他在1946年發表了一篇文章《清初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起居注跋》。文中提到他的父親是晚清內閣學士,在收拾大內檔案的時候,發現了太后下嫁多爾袞的詔書。問題恰恰就出在這裡,如果真有人見到這份詔書,那麼這詔書現在在哪裡呢?沒有人知道,除了劉文興之外,也沒有其他人說見過這份詔書。

第八個證據最荒唐了,有人說《紅樓夢》里曾暗示太后下嫁。《紅樓夢》中焦大罵賈府除了門前的兩個石獅子是乾淨的,連貓狗都沒幹凈的,還罵有人養小叔子。有人附會說,這是借小說指桑罵槐,實際上罵的是孝庄跟多爾袞。還說元妃省親實際是暗示孝庄嫁給了多爾袞,書中的榮國府實際上是睿王府。這個說法雖然新穎,但確實有些荒誕不經。

以上都是認為太后嫁給了多爾袞的證據。那麼,我們再來說說太后沒有下嫁多爾袞的觀點。

要說孝庄和多爾袞的關係完全清白,這是不太可能的,大多數人認為孝庄和多爾袞是一種情人關係,並沒有婚嫁這樣的事實。

婚嫁緋聞首先是「皇父」這兩個字引起的,論者認為皇父只是一個稱號,是表彰多爾袞的功勛的,跟什麼父親不父親的沒有半點關係。真實情況可能就是這樣,多爾袞取得「皇父攝政王」的稱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一個過程,先是攝政王,然後是叔父攝政王,接著是皇叔父攝政王,最後才是皇父攝政王。一些學者就指出了,中國古代也有君王稱大臣為父的,比如武王稱姜尚為尚父,齊桓公稱管仲為仲父,項羽稱范增為亞父,這些稱呼更多的是表示一種尊敬,不代表真就是父親。多爾袞的情況跟這個是一樣的。

現在最關鍵的是如何批駁風水牆的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