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西政權的沒落 末路英雄李定國

張獻忠死後,大西軍余部失去了最高領導,抗清事業由四將軍繼承,但這四將軍之間的矛盾也挺多的。

四將軍都是張獻忠的養子,在跟隨張獻忠南征北戰的過程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孫可望年紀最大,跟張獻忠的時間也最長,張獻忠死後,起義軍都稱呼孫可望為大哥。張獻忠生前最器重的人是孫可望,論理,張獻忠死後,孫可望是毋庸置疑的領導人。

事實上,孫可望也確實當上了起義軍首領,但是平輩太多,局面並不好控制。部隊佔領貴陽後,在軍隊去向問題上首先發生了爭執,矛盾首次公開化。孫可望主張率軍進入嶺南,李定國則堅持要向雲南和廣西一帶發展,這樣的話可以方便聯合南明。

應該說,李定國的建議要好一些。所以,經過一場激烈的爭論,孫可望最終放棄了自己的主張,同意往雲南、廣西發展,聯合南明勢力。

李定國的戰略確實是有效的,進入雲南和廣西後,大西軍再次發展到二十幾萬人。孫可望隨即稱王,設六卿,以「興朝」為年號,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權。應該說,孫可望治國能力並不差,至少不比張獻忠差。孫可望在自己的地盤內,分田地給老百姓,對於特困家庭還給予特殊補助,比如給他們耕牛和種子,讓他們自力更生。在孫可望等人的努力下,大西政權又出現了繁榮局面。

孫可望吃水不忘挖井人,政權穩固後,他為張獻忠建立了一座宏偉壯觀的太廟,稱呼張獻忠為「老萬歲」,一切大事,都要先告太廟而後行。張獻忠以前自稱為秦王,這時,孫可望請求南明封自己為秦王,以示繼承張獻忠的遺志。

確定了聯明抗清的政策,行動起來就有方向了。1652年,大西軍兵分兩路,一路由李定國率領,總共有八萬人,經由貴州出湖廣,直逼桂林,進而攻取廣東肇慶;另一路由李文秀率領,總共有六萬人,出四川,下重慶,攻成都,直逼關中。

孫可望則坐鎮指揮。

這次北伐,大西軍作了很好的準備工作,在事前就規定了軍紀,有五點全軍將士必須牢記:「一不殺人,二不放火,三不姦淫,四不宰耕牛,五不搶財物。」顯然,這次出征跟以前很不一樣,這次是哀兵,是正義之師,為了更崇高的目的而出征。也正因為紀律嚴明,士氣高昂,所以這次北伐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果。

正如,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面一樣。這次北伐也導致了一個可怕的結果,李定國在北伐的過程中表現得實在太出色了,引起了領導孫可望的疑忌,最終同室操戈,將大西政權帶向沒落邊緣。

李定國跟張獻忠、李自成一樣,也是農民出身,也是陝西人。崇禎三年,李定國才十歲,他就參加了張獻忠的起義軍。小小年紀,他就一身是膽,毫不怕死,因為作戰勇敢,他得到張獻忠的寵愛,隨後張獻忠將他收為義子。常年戰爭的經歷培養了李定國超強的軍事直覺,雖然他是個文盲,但是從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總結經驗,終於成長為一個成熟的軍事家。

後來,張獻忠又讓人教會李定國讀書寫字,李定國的文化水平我們不知道,但我們知道他最愛看的就是兵法書籍。李定國作戰非常勇敢,但對待士兵非常謙和,在軍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此次北伐,李定國第一個勁敵是定南王孔有德,孔有德是一名元老級的戰將。戰爭的結果我們已經知道了,孔有德被迫帶著全家一起自焚。短短几個月,李定國就收復了桂林和廣州全境,一顆新興的軍事明星正冉冉升起。如果各方面條件允許的話,李定國是應該有望成就一番大事的。

李定國出師大捷,永曆朝廷立即封他為西寧王。與此同時,清廷派出親王尼堪率十萬八旗軍阻擊李定國。尼堪是褚英的第三個兒子,非常驍勇,非常善戰,一生戰功赫赫,然而,他的光榮註定要在李定國的鐵甲面前碰得粉碎。

尼堪到達湘潭後,首先來了個餓狼撲食,擊敗南明馬進忠的部隊,馬進忠被迫退到寶慶。十二月份,尼堪撲向李定國所在的長沙市。李定國看到清軍銳氣正足,人多勢眾,硬拼的話估計勝算不大,便主動退出長沙,在衡州附近設下埋伏圈。尼堪接連幾戰都勝利了,不免有些驕橫,想進一步擴大戰果,來不及多做調整,便指揮部隊乘勝追擊,結果走進了李定國的埋伏圈。

被圍之後,尼堪自知中計,對眾人說:「我清軍上陣殺敵,還從來沒有退卻過,今天被圍,也要死戰到底。」

尼堪不愧是一條漢子,在激戰中被亂刀砍死。

李定國的兵鋒太銳利了,接連殺掉兩個親王,這件事不僅引起了清廷的震動,也讓大西政權感到不安。

和李定國相比,孫可望是一個文人,不免想法就多一點。孫可望是以「軍師」的身份受到張獻忠賞識的,張獻忠把他看成是身邊非常重要的謀士。

孫可望當上秦王后,排場比永曆皇帝還大,過著奢侈又氣派的生活。這不僅引起了天下人的不滿,也讓大西政權內部的許多將領不爽。外敵還沒有消除,內部矛盾就變成了最大的隱患。其中,孫可望和李定國的矛盾最深。李定國對孫可望指手畫腳的作風不滿,孫可望則擔心李定國威望越來越高,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順治五年(1648年)四月一日,這天是孫可望閱兵的時間,孫可望有言在先,一定要等主帥來了才可放炮升起帥字旗。令人非常痛苦的是,結果李定國一到就升起了帥字旗,孫可望來了以後大怒,說:「你們這是明擺著眼裡沒有我,我還是不是你們的老大啊?」

大家自然是勸他息怒,但這種怒氣是沒法熄滅的,如果不責罰李定國,孫可望咽不下這口氣。李定國脾氣也很犟,說道:「我和你是兄弟,是因為父王死了,你才當上主子。今天是這樣,不代表以後也是這樣。你以為我必須仰著你的鼻息才能過日子?」

看到行刑的人過來,李定國大吼:「誰敢打我?」

孫可望看到這場景,非常難受了,準備騎馬離開演武場,以此相威脅。這時,許多人抱著李定國哭道:「大爺啊,你還是認錯吧!不然一旦決裂,我們大西軍就要散架了,就會被清軍剿滅。」

李定國聽到這話,終於低下頭,忍著憤怒承受責打。打完李定國後,孫可望抱著李定國大哭:「今天因為大義而讓弟弟受辱,我心裡很難過,希望弟弟諒解。」李定國也說:「大哥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大局,定國心服口服。」

儘管兩人好像是和好了,但是矛盾卻仍在繼續。

北伐勝利後,永曆政權極力拉攏李定國,疏遠孫可望。而李定國也不想再在孫可望手下做事了,像對待君父一樣對待永曆皇帝。這毫無疑問引起了孫可望的憤怒,孫可望想效法劉邦出雲遊夢澤擒韓信,召李定國到沅州議事。李定國猶豫再三,還是決定去赴會。結果在赴會的路上,劉文秀的兒子給他送來信,告訴他孫可望想殺他。

李定國憤怒地寫信責罵孫可望:「不要妄聽讒言,自相殘害以敗壞國家。」

永曆政權認為孫可望想廢帝自立,故意拉攏李定國牽制孫可望,授予李定國「屏翰親臣」金印。李定國得到這玩意兒如獲至寶,感恩戴德,李定國當然不是在乎這個金印,只是有了這個東西,自己就處在一個名正言順的位置上,保衛大明,這個理由多麼堂皇,一下子扭轉了輿論形勢。不再是李定國背叛領導孫可望,而是孫可望想篡明,李定國成了正義的一方。

李定國知道孫可望遲早是要打自己,希望聯手鄭成功,邀請鄭成功一起攻打廣東。結果鄭成功沒來,李定國在肇慶被清軍打敗,退守到南寧。

順治十三年,李定國和劉文秀、白文選等人將永曆朝廷遷到雲南昆明,這事挑戰了孫可望的底線。順治十四年,孫可望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十四萬大軍征討李定國。結果仗還沒打出感覺,孫可望的部隊紛紛臨陣倒戈,投向李定國。最後,孫可望率領六百多人投向了清軍。

孫可望投靠清軍後,獲得了「義王」的封號,出於對李定國的憤恨,孫可望將大西軍的機密全都告訴了清軍。清廷從來不是什麼善類,當他們確信孫可望不再有利用價值的時候,在狩獵中,以誤殺為名射死了孫可望。

孫可望降清後,李定國雖然執掌了大西軍和永曆朝的大權,但是卻因此陷入了精神困惑中。他對將領們越來越不信任,時時刻刻擔心他們會降清,所以對部下控制的非常嚴。為了避免孫可望降清事件的再一次出現,李定國挾持了許多將領,要他們誓死效忠南明,懷有二心的立即予以誅殺。

從此,大西軍陷入了一種緊張的氣氛中,大家都互相猜忌,往日那種團結合作的局面很難再看到了。以前的四將軍,現在只剩下李定國。孫可望降清,這個不用說,艾能奇戰死了,劉文秀因為對李定國有功,部下勢力非常大,遭到李定國的猜忌,李定國不放心他一個人在貴州,將他召回雲南。回來後,劉文秀鬱鬱寡歡,不久就病死。

應該說,這次內亂給大西軍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導致了後來的失敗。

順治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