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雄才大略的皇太極 第五章 大凌河之戰

皇太極是一個仁君,沒有處死阿敏,只是把他幽禁起來。打掉阿敏集團是皇太極樹立個人權威的一個開始,獨裁不是一天能做到的,皇太極能夠做到有步驟、有程序、有條理地掌握獨裁權力,已經說明了他是一個高明的政治家,甚至可以說得上英明。

阿敏的問題

天聰四年(1630年),皇太極有個大手筆,打掉了後金國的第三號人物——二貝勒阿敏。

我們知道,當年努爾哈赤就打掉了阿敏的老爹舒爾哈齊,現在努爾哈赤的兒子又開始對舒爾哈齊的兒子動手,子承父業大抵如是。

阿敏犯了什麼錯誤呢?說實話,阿敏的錯誤也讓人非常不理解。他的第一個錯誤是在征討朝鮮的時候,縱容部下大肆搶掠,而且把搶掠的東西都運回來。看到這裡,讓人很納悶了,打仗不就是為了財物嗎?皇太極自己也是個搶劫高手,怎麼這時就不理解阿敏呢?而且阿敏也沒貪污啊,東西都運回來了。聯想一下皇太極曾經提出的仁政,我們就明白了。阿敏同志破壞了皇太極的光輝形象,當然應該被整。阿敏犯的第二個錯誤更讓人不理解了,這是什麼錯誤呢?三個字:打不贏。天聰四年(1630年)五月,皇太極攻下了北方四城:永平、灤州、遷安、遵化。皇太極讓二貝勒阿敏和貝勒碩托帶領五千人鎮守。阿敏自己鎮守永平,總共才五千人,又撥了一些讓其他人分守三城。

當時,明朝派遣孫承宗這個老資格的領導收復北方四城。孫承宗確實很厲害,第一天就收復了灤州,第二天又攻下了遷安,這阿敏看形勢不對,又不好意思就這麼跑回去。皇太極本來就看自己不順眼,給他逮住錯,那還了得。事實上,阿敏猜得沒錯,皇太極就想整他。

阿敏硬著頭皮跟孫承宗打了一仗,結果五千人死得只剩千餘人,阿敏自己也挂彩了,這才心安理得地逃了回去。就此,北方四城在阿敏手中全部丟失,整個時間只用了五天。聽到阿敏逃跑的消息,皇太極當然非常氣憤,非常震驚,非常失望。表演完這些複雜的情緒後,皇太極才平靜下來,開始著手整阿敏,在這次事件中,阿敏又犯了一個皇太極非常忌諱的錯誤,他逃跑之時殺掉了大量歸順的漢民。

皇太極問他:「我說仁政,你是不是當耳邊風?」

阿敏無語。

皇太極又說:「北方四城你丟的速度可以進吉尼斯紀錄,想必你很自豪吧!」

阿敏還是無語。

皇太極最後說道:「沉默就代表默認。」

怎麼整阿敏呢?皇太極分五步走,步步為營,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紮實,旨在讓阿敏心服口服,啞口無言。

第一步是沒收贓物。皇太極說:「以前我體諒阿敏打仗辛苦,三次讓他把戰利品帶回家。這次,他居然拋棄我打下來的城池,殺害歸順我的老百姓,還把城裡的財物都據為己有。這種行為實在難以容忍,現在我必須沒收他的贓物,全部充公。」

大家都知道貪污受賄是不對的,皇太極這個做法讓大家心服口服。

第二步是不讓阿敏入城,聽候懲罰。阿敏鬱悶了,作為後金國的第三號領導人,享受這種閉門羹待遇,應該說是他始料未及的。更可氣的是,皇太極允許他的士兵入城,就是不準阿敏進來,換成誰估計也氣得差不多了。

第三步是審訊,有問題的人一個個審,誰也別想逃脫責任,而且皇太極親自到法院旁聽。審訊的問題圍繞著:為什麼棄城而逃?為什麼貪財怕死?為什麼不跟敵人拼個你死我活?為什麼把歸順的老百姓大批屠殺?

阿敏估計自己沒法回答得讓皇太極滿意,乾脆全部認罪。

第四步就是關押了。當然了,口才了得的皇太極少不了要對大家來一段訓話。皇太極來到監獄裡,看著這些曾經跟自己出生入死的將士,潸然淚下,問道:「才幾個月的時間,難道明軍突然就神靈附體了?哪裡有什麼神仙魔鬼,都是你們沒有鬥志啊!那些漢人,打起仗來什麼德行我們早見過了……」

皇太極動情的演講結束後,監獄裡哭聲一片,大家都淚流滿面,包括皇太極自己。最後,皇太極微笑地離開監獄。

第五步是甄別好壞,問題大的就處理,問題小的可以留用。表面的規則是作戰勇敢的可以留用,貪財膽小的繼續關押;真實的規則是阿敏死黨堅決打掉,不是死黨的都可以出獄。

五個步驟走完之後,皇太極才真正開始動手對付阿敏。正像阿敏的名字一樣,阿敏問題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皇太極召集了所有的貝勒大臣討論阿敏問題,讓他們放心地揭發和控訴。貝勒和大臣們不負所望,經過詳細的材料分析,整理出阿敏的十六大罪狀。

這些罪狀經過專家組討論過,條理清晰,邏輯嚴謹,有根有據,阿敏就是長了翅膀也難脫身了。

總的說來,阿敏的罪行就一點:對皇太極有意見,有非分之想。

皇太極是一個仁君,沒有處死阿敏,只是把他幽禁起來。打掉阿敏集團是皇太極樹立個人權威的一個開始,獨裁不是一天能做到的,皇太極能夠做到有步驟、有程序、有條理地掌握獨裁權力,已經說明了他是一個高明的政治家,甚至可以說得上英明。

圍攻大凌河

孫承宗收復北方四城後,親自巡關,經過實地考察後,他建議崇禎現在最要緊的是修復大、小凌河兩城,這兩城就像兩把鎖鏈一樣,可以和山海關連成一條防務鏈。

崇禎表示同意,讓孫承宗先修大凌河。大凌河位於錦州以東三十里,是錦州的一個前哨。由於這座城池的關鍵地位,孫承宗讓祖大壽負責這項工程。

皇太極的偵察行為做得非常不錯,明軍修築大凌河的事情很快就傳到皇太極的耳中。明朝總兵祖大壽和何可綱等人率領關外士兵和一些民夫修築大凌河,準備搶在八旗軍未到時竣工。得到這個情報,皇太極發出一聲冷笑,你想搶在我來之前竣工,那我就給你一個驚喜吧!

祖大壽率領的是明朝最精銳的士兵,只要把這支軍隊消滅了,等於是卸下崇禎的一條膀子。

戰爭之前,皇太極照例是要演講的,他動員道:「從古至今,打仗這東西向來是有道者能打贏,無道者要失敗。這是屢試不爽的天道。所以呢,我們打仗,絕對不可以仗著武力肆意濫殺,這樣只會導致失敗。用兵之道,最關鍵的是順應天理,行仁義之師。天道這個東西是循環的,皇帝輪流做,但老百姓還是老百姓。現在天意站在我這邊,明朝的老百姓遲早也是我的老百姓,所以希望你們能善待老百姓,嚴格遵守軍紀……」

天聰五年(1631年)七月二十七日,皇太極祭拜太廟後,即刻率領大軍出發。渡過遼河後,皇太極又不厭其煩地開始了一次演講,這次演講的內容更長,還是老調重彈,什麼老天站在我這邊,什麼軍紀大家一定要遵守,什麼只要有信心打仗一定贏,什麼將軍和士兵大家要互相愛惜……

雖然這些東西有點兒煩人,但確實很有效果。這就是宣傳的力量,也是廣告的威力。

八月初一,蒙古的一些部落前來和皇太極會師,皇太極給他們接風洗塵後,再次把自己的軍紀跟蒙古人重申了一遍。

皇太極軍抵大凌河時,城牆已經修完,雉堞完成一半。在城下俘獲了一個人,得知修城工作已經進行了半個月,城內大概有一萬五千兵馬。

當天晚上,開會的時候,大家都主張攻城。皇太極經過認真思考後認為,以前攻城吃了許多悶虧,與其攻城不如圍城。等到城內糧食斷絕後,自然不戰而勝。

皇太極是個鬼點子特別多的人,他圍城還圍出了特色,用一個月時間讓人在城池周圍挖了一個圓圈,投降不,不投降困死你。

祖大壽大笑:「有種就困死我,我城內的糧草充足,可以支撐兩年。」

皇太極聽了也笑眯眯地回答:「行,那我就困你三年。」

如果真有兩年的糧食的話,祖大壽也懶得跟皇太極喊話了。現在祖大壽唯一指望的是朝廷的援軍,他已經讓人給崇禎皇帝發送了急報。孫承宗接到消息,派吳三桂的老爸吳襄領一萬人馬去救援,據說三桂兄也在裡面。你來救援,很好啊,攻城我不行,野戰我還是挺厲害的。皇太極一招圍點打援,明軍來多少都在外面阻擊。這招還真管用,吳襄硬生生被皇太極打了回去。

回去後,孫承宗撥出一支更大的人馬,總計四萬人,由張春率領。張春是個聰明人,趕到大凌河附近的時候,不但不進攻,還擺出防守的架勢,等皇太極來攻。這張春算是有自知之明的人,他知道如果跟皇太極的軍隊在野外對砍的話,那是相當不划算的一筆生意。

張春建立營寨後,架起一排排大炮,就等皇太極來攻。皇太極沒有讓他失望,派出最精銳的騎兵,左右兩路同時出擊,攻擊張春的兩翼。事實證明,大炮的威力在當時是無可比擬的,幾輪進攻下來,後金部隊損失慘重。

就在張春為勝利而歡慶的時候,皇太極拿出了他的撒手鐧:大炮。

當後金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