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最偉大的創業 十一、佚名:大師大遷徙

你不要寫我的名字,在博樂這片土地上,有一大群與我一同來的姐妹,我只是代大家講一講當年的事。

進疆路上的苦,還有在哈密的苦就不說了,我只說說我們從哈密遷到博樂來的事,成千上萬的人,一千二百公里的路程,算得上是大遷徙了。

農五師的前身是六軍第十六師,1952年元月,根據毛澤東主席的命令,全體官兵集體轉業,組建了農業建設第五師。因為哈密風大沙多,氣候乾燥,降水稀少,土地鹽鹼大,全師從1952年修渠,次年建場,到1956年,才開墾出五萬畝土地,不如其他師的零頭多,所以就有「富八師、窮五師」的說法。

這主要是沒有水。全師一直在派人找水,曾到過甘肅明水,新疆鄯善、吐魯番,足跡踏遍了東疆的每一片土地,但總是失望而歸。後來,國家航空測量隊在對蘭新鐵路哈密至烏魯木齊段進行航測時,在羅布泊發現了大片水域。那雖然是個連探險家都輕易到不了的地方,是舉世聞名的死亡地帶,但全師官兵都十分振奮,以為終於可以大幹一場了。師長翟振華立即組織一干人馬到羅布泊尋找水源。

他們出發時,師機關和直屬隊的官兵都去為他們送行。因為師參謀長毛熙嶼在1949年曾派人保護過蘇聯探險家赴羅布泊探險,歷時半個月,也沒找到羅布泊的影子,最後,人差點沒走出來。他知道那是個恐怖的、神秘莫測的地方,弄不好就會葬身其中。後來的彭加木、余純順不是做了它的犧牲品嗎?所以那送行就有些悲壯的味道。

他們前兩次進羅布泊沒找到水源,然後第三次又進去了,這次是找到水了。但上級來了電報,說那裡是國家保密地區,有水也不能種地。當然,後來都知道了,那裡是原子彈試驗區。

大家正在失望,兵團政委張仲翰提出讓農五師到博樂開發新墾區。在新疆的屯墾史上,張仲翰是個有遠見的、舉足輕重的人物,兵團的人都很懷念他。當時中蘇鐵路尚在興建,該鐵路計畫在阿拉山口與蘇聯鐵路接軌。這一是為了邊防,二是讓那裡的荒原變成良田,作為「展現給中外人士的一個櫥窗」。同時也是給農五師這頭困在哈密無水區的獅子一個重新創業的機會。

1960年元旦,師長翟振華帶領的由十五人組成的先遣隊先出發了。他們坐著兩輛小車,一輛卡車,冒著寒風,來到了博樂。那時,整個博樂只有一輛汽車,現在一下子來了三輛,人們都從低矮的屋子裡鑽出來看熱鬧。

博爾塔拉是蒙古語,意為青色的草原,總面積兩萬七千平方公里,有天然草場兩千五百餘萬畝,土地面積三千七百多萬畝,土地肥沃,水草豐茂,宜農宜牧,先遣隊聽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領導的介紹,非常興奮,立即分成兩組,沿東西兩線騎馬踏勘。

此時正是博爾塔拉的大雪季節,那一年的風雪更是不得了,有些地方,一腳踩下去,人就騎在了雪上,動彈不得。有些雪糟子,人一掉進去,就沒了頂,不趕快刨出來,就會沒命。在這樣的地方要了解土質、了解植被自然更加困難,他們得跑很多點,扒開幾十厘米、上百厘米厚的積雪,然後把冰凍的泥土刨出來,了解它是否貧瘠,是否宜於耕種,最後找一處破羊圍子、一棵樹或獵人避寒的土洞作為標記;或者在那些什麼都沒有的荒灘上,找個木棍楔入地下,再拴上一根布條。

就這樣,在那些處女地上第一次誕生了吉里尕西、拜西布拉克、安格里克、青塔拉、白廟這些農場的名字。

他們派人回到哈密向我們講起這些地名時,我覺得那些名字很好聽,很有詩意,連在一起像不同音符組成的樂曲。我們對那個地方充滿了嚮往。

當年的2月6日,我們第一批三千名職工、近四百名幹部以及六十多台大型機械開始從哈密出發,隊伍浩浩蕩蕩,延綿了十多里路。

雖說是去開闢新的家園,雖說哈密山枯水瘦,屯墾受挫,但大家畢竟已在這裡生活了近十年,從一無所有,到有了家,有了兒女,再不可能像剛進疆時那樣無牽無掛,充滿浪漫色彩了。這裡已有了故土的感覺,即使要去的是世外桃源,但那畢竟是個異鄉,所以大家的心情都十分複雜。

新疆二月的氣溫常常在零下二三十攝氏度,到處冰天雪地,一派枯寒景象。大家坐在大卡車上,覆蓋著卡車的篷布根本抵擋不住刺骨的寒意,人們裹上了所有能裹上的衣服,蜷縮著身子,把凍得哇哇直哭的孩子緊緊地抱在懷裡。鄯善、吐魯番、烏魯木齊、石河子、奎屯、烏蘇……越往北去越冷,最後,男人們只好把婦女和孩子用被子裹起來。

那時候路況很差,又是冰,又是雪,車隊走得很慢,一千二百公里路走了八天時間。因為人員和機械必須在春播之前運往博爾塔拉,所以許多職工是在車上過的年,啃一口大餅,咽一把雪,連一塊糖也吃不上。我們就這樣過了一個清寒的春節。到三月中旬,西遷大軍陸續抵達指定建場地點。

博樂那時還是個典型的邊陲小城。寒冷使居民們都躲在房子里,煙囪緩緩地冒著黑煙,偶爾會駛過一輛簡易的叫「六根棍」的馬車,留下巨大的木製車輪的轔轔聲和馬脖子上的銅鈴聲,馭夫裹著羊皮,縮著脖子,袖著手,盤腿坐在車上,誰也不知道他要去什麼地方。

我們青年農場的幾百人到達農五師駐博樂管理處後,以為到了,都去找避風擋雪的地方。寒冷使大家在屋外都站不住,孩子更是凍得哇哇直哭。但管理處就七八間民房,幾百人就是撂也撂不下。後面陸續還有其他場的汽車開來,一車又一車人,在屋外站了好幾層。最後,處里的領導就說,婦女領著小孩到屋子裡來暖和暖和,輪流來,每人在屋裡待十分鐘,大老爺們兒就在外面堅持堅持吧!大家都看到了,這裡沒有地方吃住,你們青年農場建場的地方叫拜西布拉克,你們新建農場的番號叫紅星十五場,快去吧,不然這裡要被擠破了。

我們日夜兼程七八天,頂風冒雪,風餐露宿,在路上沒吃一頓熱飯,沒喝一口熱水,沒睡一個囫圇覺,本想到了博樂,至少不再如此,誰知還要往前走。

大家又爬上了汽車。

近十天來,大家呼出的氣在篷布上凝結成了很厚一層冰霜,人們坐在裡面,跟坐在冰窖里一樣。

大地一色,全是白茫茫的雪原,寒風呼嘯著,像從荒原上掠過的馬幫,一叢叢芨芨草和一簇簇紅柳在風中瑟瑟發抖,看不見任何活著的東西,更看不見人。我們的汽車像甲蟲一樣在雪原上爬著,顯得孤獨而無助。

看到這種情形,已有女人抽泣起來,母親一哭,孩子也跟著哭了。有些男人勸著,有些則斥責著,這樣一來,女人們就哭得更傷心了。

荒原上沒有公路,我們一邊探路,一邊前行,走走停停。到拜西布拉克要經過一條幹溝,大風將兩邊山脊上的雪都堆在了溝里,有些地方的積雪厚達一米以上,車子像一頭覓食的豬,拱著雪,艱難地前行,有時車爬上去了,又滑了下來,沒有辦法,為了減輕車的重量,大家只好下車;為了不使汽車陷住,大家在前面挖雪前進,車子在後面跟著,有些地方還必須用繩子拉車。直到半夜,我們才走出乾溝,又走了一會兒,管理處帶路的幹事說到家了。

到了嗎?真到了?女人們像是有了希望,紛紛把頭從車裡探出來。

但她們一看,心就涼了。有些人又哭了起來。只有孩子們已睡著了,所以只有女人們的哭聲。

女人們把娃娃看護好,他們睡了,不要把他們弄醒了,深更半夜,黑天黑地的,沒吃沒喝,連個羊圈也沒有,娃娃們弄醒了不好哄,男人們都下車來。場長用嘶啞的聲音喊叫道。

男人們心裡也惶得很,他們只是不顯露罷了。他們鐵青著臉,最多罵幾句粗野的話。

那所謂的「到家」,就是到了一根拴了紅布條的木棍子跟前,看不見炊煙屋舍,聽不見犬吠雞鳴。它是荒原深處的荒原,除了風雪的嘶叫,聽不見任何生命的聲息。

車燈能照射到的地方,除了雪沒有任何東西。夜裡只有雪光,茫茫一片。從阿拉山口刮來的風裹著雪,抽打得男人們站立不穩。

阿拉山口是新疆著名的風口,這裡的風不分時節,下午兩點起風,清晨風止,風速每秒近六十米,常颳得天昏地暗,飛沙走石。這風口地區夏天特別熱,大多在四十攝氏度以上;冬天又特別冷,常常在零下四十多攝氏度。

男人們背對著風向,弓著腰,蹬著腿,以防止被大風颳倒。

人們動手清雪,但雪剛鏟掉,風又把其他地方的雪搬來了,大家只好又回到車上。

車被風颳得搖擺著,颳得篷布發出「乒乓乒乓」的聲響,像要把篷布撕掉,把人們唯一的藏身之所毀掉。

越來越冷,車上的人緊緊地擠在一起也不管用,車裡的哆嗦聲響成一片,孩子被凍醒了,哇哇地哭叫起來。

這也許是這荒原上第一聲孩子的哭叫,尖銳而嘹亮,像優質金屬發出的聲音,像天籟,風把它一直帶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一個孩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