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裡開了二十六年拖拉機,最後從一四九團磚瓦廠退休。我們這一代人正在消失。特別是一生生活在最基層連隊的女兵,雖然才六十五歲左右,但大多已去世了。我們是受了一輩子苦的、最苦的女兵。艱辛的勞動,使很多人在三十歲、四十歲或五十來歲、六十歲出頭就離開了人世。
其實,真的沒有什麼好說的。農工嘛,就是與泥巴打交道的人,泥巴永遠在,人嘛,被泥巴一點一點地吃掉了,最後自己也成了泥巴,與泥巴打交道的人就是這樣。
我們進疆的湘女主要是指1951年和1952年的,經戴慶媛和朱楚湘到新疆軍區檔案館去查證,1950年和1951年有三千多人,有花名冊;1952年只有統計數字,是四千多人,共八千餘人。在整個新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留下過我們湘女的足跡;只要有團場的地方,就留下我們湘女勞動的身影。每一片綠洲,包括七一紡織廠、八一鋼鐵廠、十月拖拉機廠、八一水泥廠、八一麵粉廠、八一合作總社、八一毛紡廠、八一糖廠,都浸透了我們的汗水。有不少人埋骨天山,長眠新疆。
人家說我們是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其實,好多湘女不僅僅是獻了自己的青春和終生,她們還接來了自己的父母。後來,兵團需要勞動力,需要人口,他們又動員來了自己的兄弟姐妹、親戚朋友。這種一人來疆牽動全家來疆的情況很多。
宋承蓮自己吃了很多苦不說,有了孩子後,就把母親接過來了,母親離開了長沙的生活環境,到新疆來吃玉米子,吃土豆白菜,受風沙嚴寒,最後埋在了新疆。後來,她又動員弟弟從長沙來到了她工作的一四三團。她弟弟一直工作在該團水利戰線,是總工程師。1994年在指揮抗洪搶險時,不幸犧牲了,被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稱號,也是埋骨天山。
郭清秀的母親漆瑞英在九四年以八十四歲高齡去世後,按她的遺囑,把骨灰撒在了瑪納斯河。而埋骨天山的女兵,僅崔曼瓊來疆時所在的分隊就有劉益成、王春年、劉國安、童春珍、劉永琴、王麗麗、湯佑芳等人。
我原名廖文藻,湖南衡山縣人,1951年3月入伍,我父親是醴陵縣政府的一名科長,我是他的獨生女。
我到部隊後,分在二十六師休養所當護士,我是主動要求去開拖拉機的,沒想一開就開了二十六年。這在湖南女兵中是唯一的。
不用說,那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很多人堅持不下來,就當家屬去了。要說我不後悔也是不真實的,當初如果當護士,以後的生活會輕鬆許多。現在,伺候了一輩子泥土——到磚瓦廠也是和泥土打交道,只有三四百元退休費,還只能領百分之八十。但這是自己當初的選擇,怨不了誰。
我工作的地方都是苦地方。先是開發葦湖,然後又去了莫索灣。
那葦湖的葦子跟竹子一般粗,無邊無際,一掉進去就很難鑽出來。那兒是野生動物的樂園,老鴰最多,好像全世界的老鴰全集中到那裡去了。一飛起來,黑壓壓的一大片,像烏雲一樣遮天蔽日。野豬、狼也不少。有天晚上收工回來,我就被一隻四條腿的「老兄」悄悄盯上了。走著走著,它突然把前爪搭在了我的肩上。我知道遇上麻煩了。只要我一扭頭,它便會一口咬住我的喉嚨。說時遲,那時快,我運足全力猛然抓住那兩隻爪子,狠命往地上摔去,我第一次知道狼的力氣有那麼大,我差點沒有整過它。
這些大動物難對付,還有更令人傷腦筋的蚊子。一到夏天,就是蚊「雨」傾瀉,蚊「雷」震耳。一張口就飛進好幾隻,一伸手就抓一大把。有人說,那兒是「白馬進去,紅馬出來;瘦子進去,胖子出來」,馬怎麼紅的?蚊子咬紅的;瘦子怎麼變胖的,蚊子給咬腫的。還有蛇,我有一天早上起來,被子上竟盤了一條蛇,嚇得我連滾帶爬地從葦棚子里逃了出來。那裡雨多,一下雨就是一片澤國。葦棚子是擋不住雨水的,一下雨,衣服、被子和人全都濕漉漉的。最怕的還是開春冰雪融化的時候,拖拉機常常陷住,一陷住,就只能靠人推——棉衣、葦把子不停地往軲轆下墊,把拖拉機推出來,人也成了泥猴子了。葦子這玩意兒特難纏,一晚上能躥出十幾厘米,今天剛割掉,明天又冒出來。但它愛水又怕水,割過的葦子,切口被水一漚就活不成了,我們就用這辦法來對付它。
這是我在葦湖印象最深的事,而莫索灣比葦湖還要艱苦。
那已是1958年的事了。作為兵團的第一批拖拉機手,還在開拖拉機的已經不多了。而我是因為表現太好了,所以才沒有被調走。我開著拖拉機進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
莫索灣開發戰不僅是瑪納斯河流域,也是整個兵團開發史上最壯麗、最輝煌的一章。
莫索灣荒原因其幅員遼闊而極具誘惑力。歷史上曾有人試圖向荒原發起挑戰,但都失敗了,包括大名鼎鼎的左宗棠。這裡的西營城、野馬城、東阜城等屯墾遺址,都是他當年的軍隊留下來的。那半掩於黃沙衰草之中的斷壁殘垣散落各處,警示後來者莫要輕易來碰這讓他們一次次屯墾失敗的荒原。
然而,農八師卻下達了開發莫索灣的命令,要求各團場選調精兵強將,自帶農機具,全力支持創建新農場。
各路人馬或徒步,或乘坐汽車、拖拉機,源源不斷地進入了大漠深處。整個大漠立即沸騰了,打荒、運荒、犁地、修渠、鋪路、植樹,歌聲、打夯聲、號子聲、機器轟鳴聲與燒荒的煙火、高揚的塵土,組成了一個壯闊的、戰天鬥地的勞動場面。
那個苦呀,真不知該怎麼說。首先是沒有水喝,吃的、用的水都是從幾十公里以外拉來的。正是年初,拉的都是冰,得加溫化開才能喝。每人每次只有一小杯水,官兵一視同仁,絕無後門可走。洗過臉的水還得用來洗衣、洗腳,即使嘴唇乾得冒血珠子,也捨不得沾一沾寶貴的水。冬天過去之後,冰雪化完了,就只能喝蜇嗓子的苦水了。沙漠里的風特別厲害,三五天就是一場,都是裹著沙石的狂風,一來就攪得天昏地暗。有時還刮黑風,那風一來,連站在你面前的人都看不見。沙石打在臉上,像針錐一樣難受。這風也開開玩笑,搞搞惡作劇,有時大家正坐在地頭開會,它也參加。迎著它你睜不開眼睛,所以只能背對它。好啦,等你會一開完,它已用裹挾來的沙子在你背後做了個「沙靠背」。最害怕的是小麥要灌漿的時候,它來了,一掃過麥田,就是一片狼藉。大家把麥子扶起來,它又光顧,反覆折騰你,所以那時的麥稈兒長得有點怪,總有三五道彎兒,大家開玩笑說,莫索灣的麥子富有「曲線美」。有時候,它一掃過,麥子再也扶不起來,每個人都會暗暗落淚。還有,就是這裡的地穴特別多,拖拉機老往裡面陷,那是老鼠、野狼、螞蟻和爛掉的樹根造成的……但是沒有什麼能阻擋我們軍墾戰士墾荒的步伐。莫索灣的開發於1960年勝利結束,兩年多時間,共開荒造田九十多萬畝。另外,還建房兩萬多平方米,造林三萬三千畝,栽果樹四千四百多畝……一個個新農場像夢一樣出現在準噶爾腹地的荒原上。
我始終都參加了這場會戰,並留在了這個叫東阜城的地方。在這裡,我投入了新的戰鬥,那就是保衛墾荒成果。
沙漠是難以被制服的。它是世界上最頑固的東西。它們總想著要「收復失地」。莫索灣開墾出來了,但要守得住才叫最終的勝利。
不等你站穩腳跟,大自然就開始反攻了。這包括從地上來的乾旱,從空中來的風沙,從地下冒出來的鹽鹼。
對於乾旱,只有修灌溉系統。乾渠、支渠像動脈,貫穿各墾區;斗渠、農渠像小血管、毛細血管,遍布每塊條田。全國最大的灌溉系統之一就在我們這兒。而石河子的水庫就有十幾座,蓄水近億立方米。像蜘蛛網一樣的水渠就達一萬五千多公里,想一想,真是不敢相信那是我們用雙手建成的。就是它們,牢牢地扼住了旱魃的脖子。
對於風沙,我們築起了一道道綠色長城。樹是我們的戰友,我們走到哪裡就栽到哪裡。未安營,先栽樹,這是我們的一條軍規。陶峙岳司令員曾在石河子制定過「護林公約」。即使在最缺水的時候,我們寧肯自己受渴,也不讓樹旱著。沒有人能數得清我們墾區有多少棵樹。道路林、護田林、護渠林、風景林,一行行,一片片,到處都是,每塊條田、每條街道,都是綠樹鑲邊。就是它們,抵擋了沙漠里的風沙。
對於「鹼老虎」——它比真老虎厲害得多。我們就用拉來的沙子對付它,有點兒以毒攻毒的味道。我有一次拉沙到條田裡去,在沙漠里刨出來好多死人頭,都發白了,嚇得半死。這時,偏偏拖拉機又壞了,走不成,真以為是碰到鬼了。
你從我們條田邊經過時,會看到人工挖的一條條深溝,那是排鹼渠,也是用來對付「鹼老虎」的。僅三十團的排鹼渠就長達一千四百多公里,全師十九個團場,少說也有兩萬多公里吧!
要說開拖拉機,還是先說說老鄉李明和劉功輝的事吧!她倆也是「拖拉機迷」。李明原是湖南長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