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白俄羅斯,對世界而言,我們是terra inito ,乃不詳之地。「白色的俄羅斯」——我國的英語稱謂大致如此。所有人都知道切爾諾貝利,卻僅與烏克蘭和俄羅斯相關。我們還應介紹一下自己……

——《人民報》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七日

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六日,凌晨一時二十三分五十八秒——連續爆炸摧毀了坐落在白俄羅斯邊境附近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四號動力機組的反應堆及建築。切爾諾貝利之災是二十世紀最大的技術劫難。

對小國白俄羅斯而言(有一千萬人口),這不啻為一場舉國之災,儘管白俄羅斯人不曾擁有一座核電站。這個素以農業著稱之國,居民多為農業人口。德國法西斯在偉大的衛國戰爭年代毀滅了白俄羅斯大地上六百一十九座村莊及其村民。切爾諾貝利之災使國家失去了四百八十五座村落,其中七十座已永遠葬於地下。每四個白俄羅斯人即有一個人在戰爭中死去,而今每五個白俄羅斯人就有一個住在污染地區——也就是說有二百一十萬人,其中包括七十萬兒童。白俄羅斯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即為輻射。戈梅利州和莫吉廖夫州(深受切爾諾貝利災難之害)的死亡率比出生率高了20%。

由於災難向大氣中釋放了50×106立方米的放射性核素,其中70%飄落在白俄羅斯,其23%的土地遭受到每平方公里一居里的銫-137放射性核素污染。試比較,烏克蘭有4.8%的土地受到污染,俄羅斯則為0.5%。每平方公里輻射量達到一居里的耕地超過一千八百萬公頃,鍶-90污染量達到一居里的耕地為三十萬公頃,每平方公里輻射量超過一居里的污染之地近五十萬公頃,大田作物輪作土地遭污染二十六萬四千公頃。白俄羅斯是森林之國,然而26%的森林和普里皮亞季河、第聶伯河、索日河多一半的河灘草場被列為放射性污染區……長期存在的小劑量輻射,導致該國罹患癌症、兒童智障、神經心理紊亂和遺傳突變人數增加……

——切爾諾貝利彙編,《白俄羅斯百科全書》,

一九九六年,第七、二十四、四十九、一百零一、一百四十九頁

根據觀測數據,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九日在波蘭、德國、奧地利、羅馬尼亞,四月三十日在瑞士和義大利北部,五月一日在法國、比利時、荷蘭、英國和希臘北部,五月三日在以色列、科威特和土耳其均檢測到高輻射劑量……排放到高空的氣態及揮發性物質在全球擴散:五月二日在日本被檢測到,五月四日在中國,五月五日在印度,五月五日及六日在美國和加拿大。不出一個星期,切爾諾貝利就成了全世界的問題……

——《白俄羅斯切爾諾貝利事故後果》文集,

明斯克:國際薩哈羅夫高級輻射生態學學院,一九九二年,第八十二頁

四號反應堆,即被稱作「掩埋體」的東西,在其鉛灰色的鋼筋混凝土構建的腹中,一如既往地殘留著近二十噸核燃料。而且燃料部分已與石墨和混凝土融為一體。今後它們將如何,無人知曉。

石棺匆忙竣工,構造獨一無二,也許聖彼得堡的工程設計人員可以為之感到自豪。它應可使用三十年。但是其安裝是「遠程操作」,預製板的對接依靠機器人和直升飛機完成——因此便會有縫隙。今天,根據一些數據顯示,間隙與縫隙的總面積高達二百多平方米,放射性大氣懸浮微粒正在由此繼續外泄。若北風吹拂,南部很快會出現含有鈾、鈈、銫的放射性塵埃。在出太陽的日子,沒有燈光的反應堆大廳還會出現自上而降的光柱群。這是什麼?這是內部的雨。只有在水汽降落於含油物質的條件下,鏈式放射反應才可實現……

石棺是苟延殘喘的瀕死者,喘著死亡之氣。他還會喘多久?沒人能回答這個問題,人們至今不能走近石棺的眾多節點和構件,了解它還能維持多長時間。但人人盡知,「掩埋體」一旦損毀,其後果會比一九八六年的事故更恐怖……

——《星火》雜誌,一九九六年四月第十七期

在切爾諾貝利出事之前,每十萬白俄羅斯居民中,有八十二名腫瘤病患者。而現在的統計數字如下:每十萬人中,有六千名腫瘤病患,擴大了幾乎七十四倍。最近十年白俄羅斯的死亡率升高了23.5%。十四個老年人中就有一個瀕臨死亡,基本上是有勞動能力的人,年齡在四十六歲到五十歲之間。在污染最嚴重的州,根據醫學檢測查明:每十人中即有七名病患。如果你開車走鄉串村,日漸增多的墓地會令你震驚……

時至今日,仍有很多數字不為人知……它們仍屬保密狀態,因為它們駭人聽聞。蘇聯向事故發生地派遣了八十萬人的緊急部隊和應徵搶險人員,他們的平均年齡為三十三歲。男孩們都是中學畢業後立即徵兵入伍的……只有白俄羅斯將十一萬五千四百九十三名搶險隊員列入名冊。據衛生部統計,一九九〇年至二〇〇三年,總計有八千五百五十三名搶險隊員死去,平均一天兩人……

歷史便這樣展開……

一九八六年……蘇聯和境外報紙的頭條刊登了切爾諾貝利災難涉事官員的審判報道……

而現在呢,請你想像一下,空空如也的五層樓房。沒有居民的樓房,卻有物品、傢具、誰也不會穿和永遠也不會再穿的衣服。因為這座樓房位於切爾諾貝利……但就是在這座死城的這幢樓房裡,那些開庭審判核事故官員的人,召開了小規模的記者會。最高層,蘇共中央決定,案件應在犯罪現場審理,就在切爾諾貝利當地。審判在當地文化宮建築內舉行。被告席上坐著六位被告——核電站站長維克多·布留哈諾夫、總工程師尼古拉·福明、副總工程師阿納托利·佳特洛夫、班長鮑里斯·羅戈日金、反應堆車間主任亞歷山大·科瓦連科和蘇聯國家核能監督機構監察員尤里·勞什金。

觀眾席上空空如也。坐著一群記者。此地已經無人,城市作為「輻射嚴控區」已經關閉。莫非正因如此才將此地選為審判之地——證人越少,吵鬧越少?沒有電視報道,也沒有西方記者。當然,所有人都希望在被告席上看到數十位責任官員,其中也包括莫斯科的。當代科學也應承擔其責。但是商議的結果是只問責「扳道岔兒的」。

判處……維克多·布留哈諾夫、總工程師尼古拉·福明、副總工程師阿納托利·佳特洛夫十年徒刑。其他人的刑期短些。阿納托利·佳特洛夫和尤里·勞什金由於強輻射死於監禁地。總工程師尼古拉·福明精神失常……站長維克多·布留哈諾夫服滿了刑期——共計十年。親屬和幾位記者曾去探視他。事情悄然而過。

前站長住在基輔,當了個普通的公司辦事員……

事件就這樣了結了……

烏克蘭近期將開始實施一項大工程。在覆蓋於一九八六年損毀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四號機組的石棺之上,再建被稱作「拱門」的新掩埋體。二十八個援助國近期將投入超過七億六千八百萬美元的初期基建資金。新掩埋體的壽命已非三十年,而是一百年。它之所以造型巨大,是為了有足夠的空間重埋核廢料。這一工程需要先建一個巨大的基座——事實上是一個由混凝土預製樁和預製板構成的人工岩石層,接著,需要建造一個儲庫,以便將舊石棺中的放射性廢料倒入。新掩埋體將用可承受輻射的優質鋼打造,但需要一萬八千噸金屬……

「拱門」將是人類史無前例的建築物。首先,其規模令人震驚——雙層外殼,高達一百五十米。再有,它在美學上堪比埃菲爾鐵塔……

——據二〇〇二年——二〇〇五年白俄羅斯網路報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