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名分(下)

太后站在慈寧宮廊下,看著福姑姑指揮著幾個宮人將花房送來的數十盆「黃鶴翎」與「紫霞杯」擺放得錯落有致。彼時正黃昏時分,流霞滿天如散開一匹上好的錦繡,映著這數十盆黃菊與紫菊,亦覺流光溢彩。

福姑姑笑吟吟過來道:「慈寧宮的院子敞亮了許多。若是在壽康宮,這幾十盆菊花一擺,腳都沒處放了。」她見太后歡喜,愈發道,「也是皇上的孝心,那日攜了皇后親自來請您移宮。如今有什麼好的都先盡著您用。連花房開得最好的紫菊,也都送來了您這裡。」

太后微笑頷首,扶著福姑姑的手走到階下,細細欣賞那一盆盆開得如瀑流瀉的花朵,「如此,也算哀家沒白疼了皇帝。只不過那日雖然是皇帝和皇后來請,可這背後的功勞,哀家知道是誰。」

「太后是說嫻妃?」

太后拈起一朵菊花仔細看了片刻,「顏色多正的花兒,和黃金似的,可惜了,還沒開出勁兒來。」

福姑姑笑道:「有您愛護調教,要開花不是一閃兒的事?」

「這也急不得。滿園子的花,前面的花骨朵開著,後面的也急不來。由著天時地利吧。」太后鬆開拈花的手指,拍了拍道,「皇上只給她一個妃位,是可惜了。按著在潛邸的位分,怎麼也該是貴妃或者皇貴妃。」

福姑姑取了絹子替太后抹了抹手,「有福氣的,自然不在這一時上看重位分。往後的時間長著呢。」

太后頷首道:「慧貴妃是會討人喜歡。有時候跟著皇后來哀家這裡請安,規矩也一點不差。」

福姑姑道:「照規矩是該晨昏定省的,但皇后和嬪妃們,也不過三五日才來一次。這……」

「哀家住在這慈寧宮裡,便是名正言順的太后,一日來兩次也好,三五日來一次也罷,都不是要緊事。要緊的是哀家的眼睛還看著後宮,太后這個位子原不是管家老婆子,不必事事參與介入,大事上點撥著不錯就是了。這樣,才是真正的權柄不旁落,也省得討人嫌。」

福姑姑這才笑道:「太后的用心,奴婢實在不及。」

夜來的長春宮格外靜謐,明黃色流雲百蝠熟羅帳如流水靜靜蜿蜒地下,便籠出一個小小天地,由得琅華伏在皇帝肩上,細細撥著皇帝明黃寢衣上的金粒紐子,只是含笑不語。

皇帝本無睡意,便笑,「皇后一向端莊持重,怎麼突然對朕這麼親昵起來了?」

琅華輕笑道:「皇上只看見臣妾端莊持重,就不見臣妾也依賴皇上嗎?」

皇帝望著帳頂,嘴角含了薄薄一縷笑意,「皇后在後宮一力獨斷,為朕分憂,朕很高興。不過見慣皇后的皇后樣子,小兒女模樣倒是難得了。」

皇后默然片刻,慢慢笑道:「後宮小兒女情腸多了,難免爭風吃醋的小心眼兒多些。臣妾若再不持重,豈不失了偏頗,叫人笑話?」她停一停,小心覷著皇帝道,「皇上的意思,是嫌臣妾今早提議讓嫻妃居住延禧宮是有些失當了。」

皇帝略略含了一絲笑影,鬆開被琅華倚著的肩膀,「皇后是六宮之主,後宮的事自然應當由皇后決斷。皇后的提議,朕自然不會不準的。」

琅華心頭微微一驚,不免含了幾分委屈,「皇上這樣說,真是低估了臣妾了。難道臣妾跟隨了皇上這些年,還會如幾位貴人一般不懂事,只曉得爭風吃醋?臣妾不過是以為,皇上近日抬舉慧貴妃,自然是恩寵有加,慧貴妃賢淑安靜,也受得起皇上這點眷顧。只是嫻妃在潛邸時位分既高,性子又傲,如今被貴妃高了一頭,難免氣不順,要與人起爭執,不若將她放到安靜些的地方,也好靜心些。等她心氣平伏些許,皇上再好好賞賜她給她些恩典就是了。」

皇帝伸手撫了撫皇后的頭髮,「皇后思慮周詳。」

琅華這才鬆了口氣,伸手攬住皇帝的手臂,笑意盈盈,「臣妾的愚見,怎麼比得上皇上的聖明。往日里皇上一向稱讚嫻妃慧心蘭性,而慧貴妃嫻靜溫婉,怎麼到了今日給嫻妃的封號是嫻,貴妃反而是慧?臣妾卻不懂了。」

隱隱有風吹進,帳外的仙鶴銜芝紫銅燭台上燭火微微晃了一晃,映著拂動的帳幔,如水波顫顫,明滅不定。皇帝的臉色落著若明若暗的光影,有些飄浮不定,他的笑影淡得如天際薄薄的浮雲。「朕也是隨手擇了兩個字罷了。」他低下頭看著琅華,「朕囑咐了內務府,用心布置你的長春宮,你可還滿意嗎?」

琅華笑意深綻,彷彿燭火上爆出的一朵明艷的燭花,「皇上在後宮的第一夜是留在臣妾宮中,便是對臣妾最大的用心與恩典了。」

皇帝輕輕拍著琅華的肩膀,聲音漸漸低微下去,卻依依透著眷戀與溫柔,「朕的用心,你懂得就好了。你是朕的皇后,又一向賢惠,後宮的事你打理著,朕很放心。」

因出了喪,也立後封妃,嬪妃們也不再一味素服銀飾了。海蘭一早換了一身如意肩水藍旗裝,只衣襟袖口綉了星星點點素白小花,如她人一般,清新而不點眼。自然,這也是她一貫的態度。

海蘭照常來候著如懿起身,又陪她一同用了早膳,才去長春宮中向琅華請安。

琅華氣色極好,又精心修飾過容顏,換了芙蓉蜜色綉折枝蝴蝶花氅衣 ,頭上只用一隻鎏金扁方綰住如雲烏髮,端正的髮髻上只點綴了疏疏幾點銀翠珠釵,並幾朵通草花朵而已。雖然簡單,倒也大方爽朗。一大早二阿哥也被乳母抱來了,琅華愈加高興,嬪妃們也少不得熱鬧起來,說著二阿哥又壯了或是看著聰明伶俐。

唯有嘉貴人金玉妍打量著琅華一身的打扮,笑吟吟不說話。琅華一時察覺,便笑道:「素日里嘉貴人最愛說笑,怎麼今日反而只笑不說話了,可是長春宮拘謹你了?」

玉妍忙笑道:「臣妾是看皇后娘娘身上繡的花兒朵兒呢,雖然繡得少,可真真是以清朗為美,看著清爽大氣。」

琅華略略正了正衣襟上的珍珠紐子,含笑道:「嘉貴人一向是最愛嬌俏打扮的,本宮倒想聽你評說評說。」

玉妍斜斜行了一禮,如風擺楊柳一般,細細說來:「臣妾看娘娘身上的滿綉折枝花,像是從前大清剛入關的時候,宮眷們最時興的綉法,往往以旗裝綉疏落闊朗的圖案為美,用的也是京綉手法,講究的是大氣連綿,富貴吉祥。而時下宮裡最時興的,是用輕柔的緞料,追求輕盈拂動之柔美,往往在袖口衣襟和裙裾上多繡花樣,身上則花樣輕巧,多用江南的綉法,或用金線薄薄織起,雖然花枝繁密,但追求越柔越好。如今看皇后娘娘的裝扮,真是頗有入關時的古風呢。」

眾人聽玉妍娓娓道來,再看自己身上旗裝,雖然顏色花色各異,但比之皇后,果然是輕盈軟薄許多。

皇后聽她說完,不覺嘆道:「同樣是穿衣打扮,本宮一直覺得嘉貴人精細,如今看來,果然她是個細心人,能察覺本宮的心意。今早起來,本宮查看內務府的賬單,才發覺後宮女眷每年費制衣料之數,竟如斯龐大。本宮身上的衣衫雖然繡花,但花枝疏落,又是宮中婢女、京中普通衣匠都能繡的。而你們所穿,越是輕軟,就必得是江南織造蘇州織造所進貢的,加上織金泥金的手法昂貴,其中所費,相差懸殊。而且後宮所飾,往往民間追捧,蔚然成風,使得京城之中江南所來的衣料翻倍而漲,連綉工也愈加昂貴。如此長久下去,宮外宮中,奢侈成風,還如何了得。」

琅華一句一句說下去,雖然和顏悅色,但眾妃如何不懂其中意思,都垂下頭不敢再多言。唯有純嬪不知就裡,賠笑道:「皇后娘娘說的是,只是皇上一向都說,先帝與康熙爺勵精圖治,國富民強……」

琅華淡淡一笑,取過茶盞定定望向她道:「民間有句老話,叫富不過三代。即便國富民強,後宮也不宜奢華揮霍。否則老祖宗留下的基業,能經得起幾代。不過話說回來,純嬪你剛誕下了三阿哥,皇上看重,自然要靡費些也是情理之中。本宮不過是拿自己說話罷了。」

素心會意,往皇后杯中斟上了茶水道:「可不是呢,昨兒皇后就吩咐了內務府,以後哪怕是長春宮的飾物,也頂多只許用鎏金和珍珠,最好是銀器或是絨花通草,赤金和東珠、南珠是一點不許用的呢。」

月閑閑一笑,看著手上的白銀鑲翠護甲,「皇后娘娘的話,臣妾自然是聽著了。不比純嬪妹妹,有了三阿哥,說話做事的底氣,到底是不同了。」

純嬪雖然單純,但話至於此,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她不覺蒼白了臉,腿下一軟便跪下了道:「皇后娘娘恕罪,還請娘娘明鑒。臣妾雖然誕下阿哥,但都是皇后娘娘福澤庇佑,臣妾不敢居功自傲,更不敢靡費奢侈。」

琅華淡淡一笑,「好了,別動不動就跪下,倒像本宮格外嚴苛了你們似的。起來吧。」

純嬪這才敢起身,怯怯坐下。

玉妍很是得意,掃了一眼眾妃,上前一步笑道:「皇后娘娘的話說得極是。只是如今風氣已成,別說宮裡宮外了,連皇上賞賜給朝鮮的衣料首飾,也無不奢麗精美。臣妾聽來往朝鮮的使者說起,朝鮮國中也很是風靡呢。若咱們改了入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