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I 蒙馬特爾山丘上的無政府主義者(一)藍色人生

同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一樣,目前在法國也有許多外國人。他們給其收留國帶來他們孩童時代最鮮活的感受,並且豐富了接待國的思想寶庫,還為其接收國引進了諸如巧克力和咖啡之類的物種,大大拓寬了我們飲食中美味佳肴的領域。

紀堯姆·阿波利奈爾

蘆笛聲悠揚的蒙馬特爾、加萊特風車旋轉的蒙馬特爾和到處翩翩起舞的蒙馬特爾,歸根結底還是法國國民的蒙馬特爾。僅從蒙馬特爾的上述名字中,人們就不難看出它代表了一個地方、一個時代,以及一些人物的優美、雅緻及其魅力。這個地方就是位於蒙馬特爾聖心大教堂東側的代爾特廣場。這個時代即19世紀和20世紀交接的時代,而這些人物即布律昂、圖魯茲·勞特累克、拉·古呂、瓦拉東、郁特里羅、卡爾科、羅朗·多熱萊斯……

除了他們之外,近幾年來,這裡還來了一些外國人、一些藝術家,然而他們不僅僅是藝術家。

第二帝國時期的法國鼓勵移民來法國,目的是利用他們從事新的建築工程。那個時期,採礦業和冶金業都發出大量的招聘廣告,聘用外國志願體力勞動者。一些農場主也聘用外國人從事農業生產。於是,許多波蘭人、羅馬尼亞人、外國的大學生,許多逃避獨裁統治者迫害的知識分子與藝術家,還有許多猶太人紛紛湧進法國。在接受移民方面,法國早有好名聲:1791年法國率先授予了在法國國內的猶太人公民權,允許他們同法國人享有平等的權利。法國由此獲得的良好形象跨越國界,世人皆知。20世紀初,法國成為自由平等、寬容大度、講究人權國家的化身。數百名畫家、作家共同生活在那裡,因為在此他們可以自由地使用各自豐富的語言與方式表達他們的感受。而在他們自己的國家,他們無此權利。因而,誕生於塞納河兩岸的蒙馬特爾和蒙巴那斯兩個巴黎大區的現代藝術,其實是許多國家文化與文明混合而形成的結晶。

早在1824年,波爾多就接納了在他們國內已經被窒息到銷聲匿跡地步的西班牙著名畫家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Goya(1746—1828),西班牙畫家。。20世紀初,另一名西班牙畫家來到法國,他就是後來成為大名鼎鼎的世界級著名畫家的畢加索。

畢加索抵達法國時年僅19歲。10歲的時候,他的繪畫技術可以同他繪畫課的老師媲美。14歲時,父親拒絕他繼續學習繪畫,當時他的實際能力已經遠遠超過所學的技術。由於能力出眾,16歲時被接納為馬德里皇家科學院院士。他到達巴黎時,已經不再是一位神童,而是手藝高超的成人了。

他對法國毫無了解,初次來,並沒有打算久居。他之所以離開故鄉,是因為覺得故鄉太窮,視野太窄小,家庭氣氛十分壓抑,希望能外出透透氣,緩和一下鬱悶的心情。如果有一天他決定長期地越過比利牛斯山、離開西班牙的話,那也是為了前往英國,去追隨英國的拉斐爾前派的畫家……

畢加索來巴黎的目的是參加1900年世界博覽會。他的作品之一《最後時刻》被選中,代表西班牙來巴黎參展。在此次博覽會期間,他遇見了許多畫家,後來這些人成了他在蒙馬特爾的摯友。於是他決定留下來。

在一幅簽有日期的畫中,他畫的是他與朋友們在這次世界博覽會會場的門前。這幅畫表現出當時他在那一伙人中的地位:他是所有人中的老大。他個頭兒比其他人小,但比其他人胖,線條十分清晰,旁邊寫著:我。

其他五個西班牙人臂挽著臂:皮高特、拉蒙、卡薩斯、米蓋爾·郁特里羅、卡薩熱馬斯。還有一位女士,名叫路易絲·雷諾阿,做模特兒時的名字叫奧戴特,她是畢加索的情婦。

這些西班牙人對法國已經比較了解,對蒙馬特爾已經十分熟悉。早在巴塞羅那的時候,為了紀念巴黎「黑貓」酒吧Chat Noir,1881—1898年間巴黎蒙馬特爾的一家酒館,由魯道夫·薩利斯創辦,一些詩人和畫家經常在此聚會與活動。——譯註,他們開了一個咖啡酒吧,起名為「四隻貓」。畢加索正是通過在「四隻貓」咖啡館內到處張貼的招貼畫,發現了歐洲文化、印象派和塞尚、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國畫家,後期印象派成員。、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法國雕塑家。……(圖3)

他的朋友們都住在蒙馬特爾,於是他也來到蒙馬特爾。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畫家伊西德·努奈爾將自己在加布里埃爾街Gabrielle,位於蒙馬特爾聖心大教堂南側半山腰。的畫室讓給他,另一位西班牙人馬尼亞克將自己在克里西大街Clichy,位於蒙馬特爾聖心大教堂西南側半山腰。公寓套房中的一間卧室讓給他住。蒙馬特爾很快就熟悉了畢加索那矮胖的身影、目光炯炯的黑眼睛上方長長的劉海兒,以及從他那短短的歐石南根煙斗中冒出的裊裊上升的淡灰色煙霧。

人們常常見到他和老朋友馬尼埃爾·帕拉里斯、加泰羅尼亞作家傑姆·薩巴爾泰斯在一起,後者一直是畢加索忠實的朋友,直至他去世。畢加索在努奈爾的家居住的時期,他從「四隻貓」時代就認識的朋友卡薩熱馬斯同他住在一起。

卡薩熱馬斯也許是在蒙馬特爾的西班牙藝術家們當中最關心「政治」的,他和極端自由主義運動有來往。1900年,在巴黎的一批西班牙人聯名簽署了一份請願書,要求釋放在馬德里被監禁的西班牙無政府主義者們。我們在此請願書上畢加索簽字的旁邊,發現了卡薩熱馬斯的簽字。也許正因為此事,在以後的一段時期內,法國警察懷疑畢加索屬於無政府主義運動的成員。儘管他同情無政府主義運動、同情這一運動的某些辯護人——例如弗朗西斯科·費雷爾Francisco Ferrer(1859—1909),西班牙革命者、教育家和出版商,無政府主義者、反教權主義者。,但他並沒有參加這一運動。後來的事實證明這種懷疑是錯誤的,沒有充分根據。然而,1909年費雷爾被處決的確激起了他極大的憤慨與反感。

卡薩熱馬斯不僅熱愛政治,而且十分敏感、脆弱和多情。他愛上了一個在蒙馬特爾為畫家做模特兒的年輕姑娘熱爾梅娜,但他只是一廂情願。求婚失敗後,他決心自殺,以求解脫。為了改變其思想,畢加索將他送回西班牙。接著,他重新回到法國。回來的當天晚上,他請了幾個朋友在克里西大街的一家餐館共進晚餐,熱爾梅娜也在被邀請者之列。卡薩熱馬斯向大家宣布說他將永遠地離開法國,回西班牙去。熱爾梅娜也不反對。畫家多次向她建議同他結婚,但姑娘總是聳聳肩膀,不置可否。卡薩熱馬斯不耐煩了,從衣袋中拔出手槍,朝熱爾梅娜開了槍,但未擊中,於是他向自己的太陽穴開了一槍。

朋友的死對畢加索震動極大,他畫了數幅畫表現這一慘劇,其中《卡薩熱馬斯之死》(1901)(圖4)和《靈柩中的卡薩熱馬斯》(1901)最為著名。《留髮髻的女人》(圖5)中那冷酷的目光與緊閉的嘴唇,形象逼真地反映出了卡薩熱馬斯死後熱爾梅娜的神情。

卡薩熱馬斯的死成為畢加索創作的轉折點。在這之前,他以圖魯茲·勞特累克風格繪畫,他十分欣賞他在「四隻貓」酒館中發現的這位藝術家。畢加索選擇的無論人物還是主題都是這位長者認可的,使用的顏色均為人民大眾喜愛的鮮亮色彩。1900年作的《加萊特風車》便是一例。自從朋友不幸離開人世之後,他逐漸拋棄了這一風格,其作品側重反映的是悲慘的事件和凄涼的內心世界。這樣的風格與當時在蒙馬特爾的那一幫西班牙人生活的貧困窘迫、心情的憂鬱寡歡相吻合。這就是畢加索創作史上的「藍色時期」。

這個時期的作品反映出畫家剛到巴黎的那個階段,精神生活十分貧乏,心情既悲傷又苦惱。他多次赴聖拉扎爾的女子監獄探視那裡的犯人,因此在他的作品當中常常出現女犯人。這充分表明,畢加索在那個時期對當時社會生活中呈現出的悲慘與痛苦比較感興趣。

藍色既符合畫家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悲觀看法,也符合他當時的工作條件——在夜深人靜之時,單獨一人封閉在畫室內,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從事創作。

他和朋友們一樣,經常向自己提出以下三個問題:如何生活?如何繪畫?如何飽腹?

他們中最富裕的要算雕塑家帕克·杜里奧了。帕克·杜里奧曾經是高更的學生,同時也是他的朋友。他擁有在波利尼西亞群島馬爾吉絲島流亡者的一些素描畫、水彩畫和15幅油畫。正是他介紹畢加索結識了高更。帕克經常留朋友在他家住宿、吃飯。別人不來,他就出去與他們聚會。他常常在畢加索的門前放一塊麵包或一盒沙丁魚罐頭。他最割捨不下的就是朋友,臨終前,他留下的最後遺言是:「十分遺憾的是,再也不能和朋友們在一起了。」

從帕克的慷慨中受益最大的並非畢加索,而是一位加泰羅尼亞人——馬諾魯。此人黑頭髮、黑眼睛,雖窮困,但十分忠誠,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