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實力、利益、義務

朱富貴首先發言申明了幾點,闡明大明在南亞問題上的立場。

第一:大明對於印度不感興趣,無意與德奧友邦爭奪印度之利益。

第二:印度只是一個英國人生造出來的地理概念,並非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

第三:丹巴山谷—達旺一線、達拉克地區,自古以來就是藏民傳統生活區域,是大明烏斯藏都指揮使司的轄地,與印度問題無關。

第四:緬甸、不丹、郭爾喀、錫金、僧伽羅(斯里蘭卡),歷史上一直是中華朝貢國,被英國人所侵佔。

第五:阿薩姆邦等七姐妹邦,是1826年英國人通過《楊達波條約》從緬甸竊取,並劃入所謂「印度總督」管轄的。但緬甸為大明之藩屬,無獨立外交之權力。故此法案是無效且非法的。

第六:無論是烏斯藏故地,還是大明的朝貢國,又或者大明朝貢國因不平等條約失去的土地,大明都有義務,有能力,有責任,去解救那裡的人民。

朱富貴說完,威廉和阿卜杜勒趴在地圖上,一個地區一個地區進行比對,總算搞懂了這些天書一般的地理名詞。

說實話,印度對於他們來說,和爪哇也沒有多大區別。

不過印度每年給大英帝國創造的巨大財富,是令人眼紅的。

所以在朱富貴畫出大餅之後,兩國才會積極響應。

無論從事實出發,還是從實力出發,大明划出的大明核心地區都是合情合理的。

緬甸也好,喜馬拉雅山南麓小邦也好,達拉克也好,在德奧兩國看來,都是一些邊角料。

面積是不小,全部加起來足足有100萬平方公里,17個T。

佔到如今英國印度總督府管轄面積的1/5,但人口只佔不到1/70。

英國人修建的鐵路、投資的各種礦場,更是幾乎沒有,基礎設施為0。

所以,大明既然要這些地方,那真是再好不過了。

這就是心態不同了。

德國心裡想的是如英國一樣去印度吸血,屠龍勇士從一開始的目標就是成為巨龍。

奧斯曼想的與德國人差不多,只不過作為哈里發,阿卜杜勒也想著將南亞遜尼派教民置入麾下,以便從東西兩面進攻,徹底剿滅波斯的什葉派大本營。

在傳統的哈里發神權國的體系中,其實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阿拉伯人是核心的貴族,突厥語系民族和波斯語系的都是馬仔和奴隸,南亞教民則是奴隸中的奴隸。

這也是為什麼奧斯曼突厥,至少自稱是突厥,的蘇丹自封哈里發,始終得不到廣泛認同的原因。

他連阿拉伯人都不是,更別說買買提血統了。

但不管怎麼說,對於奴役鄙視鏈最下層的南亞人這一點上面,奧斯曼人與阿拉伯狗大戶們的心態是一樣的。

所以,無論德意志還是奧斯曼,都從心底沒有把南亞的三哥們當做自己人,而是當做奴隸。

他們自然更喜歡佔據人口稠密,且有英國人打好基礎的印度河平原與恆河平原了。

朱富貴當然也不會把阿三當做自己人,他又不是大緊哥,對於印度有什麼奇怪的好感。

不過,基於中華文明的傳統,朱富貴是真心實意打算將自己圈下來的地方經營好,變成自己的一部分的。

中華文明圈,哪怕是開化較晚,最為拉垮的滿清,在處理國土國民問題上都要比西方人負責人得多。

至少天災人禍,滿清政府還是要救災的。

能力如何不去說,態度還是有的,杏貞都比維多利亞老娘們靠譜一萬倍。

朱富貴的想法就更是如此了。

即為王土,便不可將之作為茅廁豬圈,是要負責,要把那裡建設好,至少發展水平不能低於世界平均的。

而且,將之納入帝國版圖,並建立核心,自然是原住民越少越好,原住民越接近華夏越好。

所以除了地理位置實在突出的斯里蘭卡,朱富貴其他圈定的地方,無一例外都是東亞人種國家。

同化起來比較簡單。

不過相比朝日越三國,朱富貴其實對於同化老緬興趣不是很大。

這群傢伙少了幾千年中華文明的沐浴,和儒學、漢傳佛教、道教的教化,終歸身上猴子氣重了點。

不過這也不是事。

如今的緬甸全是荒山老林,工業革命後的人口大爆炸還沒有發生,人口至多也就幾百萬,遠比朝日越要少。

而且老緬還欠著朱家一筆血債,永曆老叔爺的血海深仇還沒報呢。

到時候大明先以護衛藩屬名義將緬甸拿下,再以公羊學派百世之仇猶可復也的名義,出動契卡對緬甸進行全面的清洗,更是沒有任何道德和輿論壓力。

朝鮮兩百年盡孝,不管是不是表面文章,至少盡到了香火情,自然要賞。

緬甸忘恩負義,襲擊永曆天子御架,其罪當誅,六師移之。

賞罰分明,恩威並施,這也是天道公理,為天子的必要手段。

總之,大明在南亞次大陸要求的利益確實不多。

威廉與阿卜杜勒對於朱富貴的剋制都非常高興。

經過進一步的談判,當然也有朱富貴從旁教唆,最終一套德國—奧斯曼版本的印巴分治方案初步成型。

大抵就是奧斯曼佔據印度河流域,建立一個附庸的埃米爾國或者直接佔領。

面積約110萬平方公里。

德國在恆河流域及德干半島接受英國人的政治遺產,成立德屬印度總督府。

面積約190萬平方公里。

兩方各自管理MSL與印度教徒,實行分治。

與後世蒙巴頓的印巴分治方案的區別在於,並沒有規劃一個臨近緬甸的東巴基斯坦,或者說是孟加拉國。

這是大明方面強烈要求的。

羅興亞難民這玩意朱富貴可不願意粘上。

佔領緬甸後,朱富貴打算第一時間就修牆,鐵絲網重機槍什麼都給安排上,絕對不能讓一個黑皮綠芯人溜過來種水稻。

幾個世紀以來,MSL不斷征服印度,造成了印度教徒與X教徒處於犬牙交錯的狀態。

各種土王信仰X教,百姓信仰印度教,或者土王信仰印度教,百姓信仰X教的土邦比比皆是。

說實話,在蒙巴頓方案實施的時候,無數印度教徒與X教徒背井離鄉,遷徙到萬里之外,其中死傷不計其數,絕對是一場人道主義災難。

在短時間內的大規模人口流動引發了大混亂,特別是在旁遮普地區,兩教徒之間發生了難以計數的衝突和暴動、屠殺以及報復。

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計,也有至少50萬人在衝突中喪生,一千二百萬人無家可歸。

此間產生的不信感和憎惡對之後的印巴關係都產生了影響。

這一切很難說是不是英國人刻意埋下的雷。

因為這兩方就算混在一起建國,也未就見得能和平相處了。

分開過日子說不定是對彼此更好的選擇。

在這個時代,這一點就不用多糾結了。

德國與奧斯曼代替英國人後,分治是必然的結果。

而且沒有了東巴,東印度的教徒遷徙的距離將會更加遙遠。

在旅途中的死亡率恐怕會進一步上升。

但,這就是生活吧……

明靚宗只能為他們默默祈禱,請求佛祖保佑,並在隔離牆上多拉上幾卷蛇腹式刀片鐵絲網。

……

三巨頭在歡快的氣氛中決定了印度的分治方案。

但這一切都建立在擊敗英國人及其盟友的前提上面。

不能光吃肉不幹活。

所以接下來的兩個小時時間裡,三方又開始商討各自的作戰義務。

其實也沒有太多好推敲的。

畢竟就算阿卜杜勒說,他的土雞大軍可以平英鎮露,朱富貴和威廉一世也不敢真讓他一波A上去。

各國的作戰任務基本上還是基於各自實力的。

在這個時代,沒有什麼比鋼鐵產量更能說明一個列強的實力了。

受到大明科技外溢的影響,這個時代歐陸列強的鋼鐵產量比歷史上略高。

目前,大英帝國年產鋼鐵為10168248噸。

若以唐山市2020年鋼鐵產量為計量標準,約為0.06T。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年鋼鐵產量為2200783噸,約0.012T。

俄羅斯帝國年鋼鐵產量為509500噸,約0.003T。

奧匈帝國年鋼鐵產量為503233噸,約為0.003T。

義大利年鋼鐵產量為399838噸,約0.002T。

其他如比利時、瑞典、西班牙等國,年鋼鐵產量都在0.0005~0.002T之間。

即,英法俄邪惡軸心序列,總計鋼鐵產能約為0.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